政府上星期宣布本港今年將舉辦涵蓋文化、藝術、體育、金融經濟及貿易展覽等超過150項盛事。中大商學院亞太工商研究所名譽教研學人李兆波今日(29日)在港台節目表示,政府的活動名單有「水份」,認為當局應該更清楚列明活動的經濟效益,而不是只著重活動的數目。

李兆波今早表示,部份盛事項目如時裝展屬於國際級活動,本地活動方面,大坑舞火龍等文化活動相信對外地旅客都有較大吸引力。他認為最重要的是活動能夠豐富這個城市,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旅客,而非單一地吸引大陸遊客。

去年訪港旅客數字為3,500萬人次,李兆波表示對這個數字「不太開心」,認為扣除即日來回的大陸客數字後,明顯需要再加把勁。他指,部份亞洲旅遊熱點如日本、台灣等,旅客都需要乘坐飛機前往,故需在當地過夜,帶來的經濟效益更大。香港需要清楚了解自己和這些地方的差異,亦需要分辦清楚從陸路來的「過客」數字。

他又指,在以往仍有「盛事基金」的年代,審計署都曾對「盛事」的定義提出質疑,他亦認為部份盛事的定義相當牽強。

李兆波亦指,當局需要介定這些盛事是否定期舉行,若非定期的話便要努力爭取;若是定期活動的話便可以進一步加強。他又指出,政府以往較少主動出擊爭取大型盛事落戶香港,反觀新加坡政府有全套政策,建議港府減省一些官僚程序,扮演舉行大型活動「助手」的角色。

李兆波認為政府的盛事名單有「水份」,將「大型活動」和「盛事」兩者的定義混淆,認為有需要更清楚列明活動的經濟效益,例如可以吸引多少海外旅客等。對於政府計劃為盛事數目訂立KPI,李兆波認為不應只衡量活動的數目和人數,需要仔細分析旅客的逗留時數,從而了解哪些活動吸引到哪一類旅客來港。@

------------------

⏪️ 回顧2024專題報道👇🏻
https://hk.epochtimes.com/tag/回顧2024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