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書院位於九龍城東寶庭道,介乎聯合道及延文禮士道之間,和上期介紹的《伯特利神學院》只是一街之隔。書院現時由幼稚園、小學及中學所組成,雖然被認為有基督教信仰,但不是由基督教團體所創辦,現時亦不是由基督教團體運作。書院現時的辦學團體是民生書院(辦學團體)有限公司,校訓為:「光與生命」及「人人為我,我為人人」。

在嘉林邊道向東寶庭道方向望去,左方白色建築便是上期介紹的伯特利神學院,今期介紹的民生書院就在相片右前方。(鄺嘉仕提供)
在嘉林邊道向東寶庭道方向望去,左方白色建築便是上期介紹的伯特利神學院,今期介紹的民生書院就在相片右前方。(鄺嘉仕提供)

民生書院是一所資助的男女子中學,主要的教學語言為英文。2023/24學年,書院共開辦30班,中一至中六各5班。民生書院小學是書院的直屬小學,即書院就算參加教育局的「中學學位分配辦法」,仍可為民生書院小學保留最多85%的學位。在180個學額當中,約三成六來自自行分配及重讀生學額,其餘六成四為中學統一派位中,非保留位有約13%,直屬學位有約87%。而無論是非保留位或是直屬學位,學生全部來自九龍城區。

民生書院小學是一所私立的男女子小學,教學語言以中文(包括普通話)及英文為主。2023/24 學年,小學提供總數38班,小一至小三各7班,小四及小五均為6班,小六則有5班。小學是私立的,全年學費接近60,000元。小學雖然在九龍城區,但因不在教育局之「中央派位」或「自行分配學位」之內,所以可自行決定學校的收生辦法。

民生書院提供由幼稚園到中學的教育服務,小學部及書院更是直屬學校。(鄺嘉仕提供)
民生書院提供由幼稚園到中學的教育服務,小學部及書院更是直屬學校。(鄺嘉仕提供)

2016年書院校慶開放日期間學校一景,教學樓以校友林百欣命名。(鄺嘉仕提供)
2016年書院校慶開放日期間學校一景,教學樓以校友林百欣命名。(鄺嘉仕提供)

民生書院幼稚園是一所非牟利的幼稚園,並沒有參加免費幼稚園計劃。幼稚園分上、下午班,而沒有全日班。2023/24學年,幼稚園學費按年分10期收費,無論是3至4歲班、4至5歲班或5至6歲班,每年均劃一收費接近50,000元。幼稚園上下午兩班每級均收生超過160名,上、下午班各有接近500名學生,即幼稚園共有接近1,000名學生。

無論是書院、小學或是幼稚園,其在教育局上登記的創校年份均為1926年。早於1912年,香港最主要的一班華人紳商,包括何啟、區德、周壽臣、曹善允、莫幹生及伍朝樞等人組成啟德營業有限公司發展啟德濱(即現啓德發展計劃及麗晶花園一帶),但整體發展未如理想,在第一期部份建築(即現李求恩紀念中學及太子道東東行線油站東南方的土地)完成後,便將剩餘土地賣予香港政府興建機場(即後來的啟德機場)。

書院有以首任校長黃映然命名的建築。(鄺嘉仕提供)
書院有以首任校長黃映然命名的建築。(鄺嘉仕提供)

曹善允早在1916年已提倡在區內辦學,在他牽頭及先後得到區德(區澤民)的遺囑和莫幹生各捐出10,000元,以區澤民的民字及莫幹生的生字,將在啟德濱2號兩高層西式大屋所創辦的學校,命名為民生書院,首任校長是在1924年已聘請一起辦學的黃映然先生,開學日期是1926年的3月8日,當時是一所私立的學校。在接近100年前的九龍,書院可說是當時由華人精英所創辦的第一所向本地華人提供西方教育的學校。但實際上,增設小學及幼稚園部的年份應是翌年的1927年。

書院以林百欣命名禮堂的紀念碑記。(鄺嘉仕提供)
書院以林百欣命名禮堂的紀念碑記。(鄺嘉仕提供)

民生書院在開辦初期,書院初期所需的1,000元建築費,由何啟胞姊何妙齡捐資建成。書院其後陸續租借啟仁道多幢樓宇作小學部和幼稚園的校舍,以及教職員和學生宿舍。民生書院在1934年轉為特別補助學校,在1935年開始籌款興建新校舍,並在1937年購入東寶庭道現址的農地興建新校舍,主樓大約是現時林伯欣堂及新禮堂大樓的位置,書院最終在1939年完全遷入上課。書院在1942年日治期間停止運作,直至1946年香港重光後先復辦小學部,在1947年轉回私立,書院分別在1949年和1956年才復辦中學和幼稚園。書院在1961年轉為私立資助學校,在1963年開設預科,在1975年中學部份轉為資助。

書院內有歷史文物館。(鄺嘉仕提供)
書院內有歷史文物館。(鄺嘉仕提供)

書院歷史文物館內部一角。(鄺嘉仕提供)
書院歷史文物館內部一角。(鄺嘉仕提供)

根據可考的紀錄,書院最遲在1986年3月8日的創校鑽禧紀念當天,開始每5年舉行一次大型的校慶開放日,歡迎公眾人士參與,隨後亦定期每5年一次在創校當天及隨後兩天舉行校慶開放日,直至2001年75周年校慶開放日開始,改為最接近3月8日的星期六及日舉行。而對上一次原本在2021年慶祝創校95周年的一連串活動,因遇上疫情嚴格的防疫措施而大受影響,沒有舉行歡迎公眾參與的開放日,連校慶音樂大匯演最後亦需改為網上直播。

書院歷史文物館內最有價值的文物,是1926年開學時已在使用的校鐘,懸掛在啟德濱舊址及現址舊禮堂一角,校長黃映然會敲打作為上下課的訊號。(鄺嘉仕提供)
書院歷史文物館內最有價值的文物,是1926年開學時已在使用的校鐘,懸掛在啟德濱舊址及現址舊禮堂一角,校長黃映然會敲打作為上下課的訊號。(鄺嘉仕提供)

書院舉行90周年開放日時,豐富的攤位遊戲散落各座校舍之內。(鄺嘉仕提供)
書院舉行90周年開放日時,豐富的攤位遊戲散落各座校舍之內。(鄺嘉仕提供)

而對上一次大型的校慶開放日需要數到2016年,書院為慶祝其創校90周年,在3月的首個星期六及日一連兩天,舉行歡迎公眾人士參與的校慶開放日,除了中學部份外,小學及幼稚園亦同時開放自由參觀。開放日的內容相當豐富,除了有開幕儀式及學生才藝表演,亦舉行與校慶相關的比賽及頒獎禮,在操場設有多塊展版介紹書院的發展。書院亦悉數開放圖書館及特別室,讓公眾參觀及參與特別室相關的工作坊,書院亦同樣開放大部份課室,安排各學科相關的攤位遊戲在內進行。較特別的,是民生書院在90周年校慶開放日中,設有3個專題講座,邀請了各專家校友及業界人士,就著《資訊科技》、《領導能力及創造力》和《食物與健康》等三個題目作專題講座,歡迎公眾參與。

最後,書院早在1996年已開設歷史文物館,介紹學校的歷史及各具意義的文物。歷史文物館中最有價值的,要算是在1926年開學時已在使用的校鐘,懸掛在啟德濱舊址及現址舊禮堂一角,黃映然校長會敲打作為上下課的訊號等。書院無論是在開放日的規模,或是歷史文物館的文物及校史介紹,均值得公眾參與。公眾或許可以期待在下一次,預計或會在2026年3月7至8日所舉行百年校慶開放日時,可以到場參觀。◇

書院舉行90周年開放日時的豐富節目。(鄺嘉仕提供)
書院舉行90周年開放日時的豐富節目。(鄺嘉仕提供)

書院舉行90周年開放日時在操場上的各項活動,相中舞台名及泳池位置現已落成的新禮堂建築當時仍未動工。前方橫向是東寶庭道,直向是嘉林邊道,交界右方白色建築便是伯特利神學院。(鄺嘉仕提供)
書院舉行90周年開放日時在操場上的各項活動,相中舞台名及泳池位置現已落成的新禮堂建築當時仍未動工。前方橫向是東寶庭道,直向是嘉林邊道,交界右方白色建築便是伯特利神學院。(鄺嘉仕提供)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