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移民潮持續,適齡學童數字大幅減少,教師亦持續流失。教育局最新公布的數字,上學年(2022/23學年)幼稚園計劃下的幼稚園、公營及直資中小學以及特殊學校共流失6,748名教師,按年增約25%,創近年新高。
1月10日,一份北京科興中維生物技術公司有去年離職的教師指出,即使教師人工不俗,但教育局經常改政策,學生情緒健康不好,「整個環境都不開心」,壓力增加導致教師流失。有評論更估計,政府會乘此加快引入大陸教師,在港實行「社會主義愛國教育」。
教育局10日書面回覆立法會議員質詢時透露,上學年中學流失2,665名教師;小學流失2,036名教師;幼稚園流失1,810名教師,按年升幅分別達24.5%、18.9%和33.5%。(詳見列表)
不論幼稚園計劃下的幼稚園、中小學或特殊學校的教師流失率,在2020年6月《港區國安法》實施後,均連續第三個年度上升。
教育局解釋,教師流失的原因,主要包括退休、進修、轉往其它類別學校任教、轉行或其它私人離職理由等。
教育局曾經在去年提交立法會的預算中提及,預計2023/24學年,公營中學、官立及資助小學及特殊學校的教師流失率,會分別回落到8.8%、7.8%及11.5%,不過實際情況事與願違。
前教師:教師工作量、壓力增加
曾經任教中學中文科的鄧老師(化名),去年9月因個人理由離職。他認為,教師流失率高原因很多,「一來移民潮,好多老師移民,我身邊這幾年,都識十幾二十個教師去了外國,有人走,就自然有空缺,就會好像音樂椅,大家轉校,流失率自然高」。
其次是近年教師工作量增加,「中學又有新科目,小學又有新科目」,例如文憑試中文即將轉課程,刪減部份卷,相信因此令教師的教學目標有變,並因此要重新備課、製作筆記、嘗試其它教學方法,「變相壓力當然大了」。
再有「社會壓力又高,學童自殺變多了,相對老師要做的工作就更多」。鄧並指出,「學生人數減少,有些學校,就算(是)官校都要合拼,實缺(常額教師)少了,可能亦導致有一群老師另謀他就,甚至轉行。」
長遠會影響教學質素
教師人工不俗,中小學教師起薪點約3.4萬元。但越來越多教師離職,鄧認為同上述教師壓力大的問題有關:「整個環境都不開心,學生情緒健康又不好,老師工作又忙,教育局又經常改政策,但係實缺位又不見多了,社會對教師的期望本身亦都高,老師雖然人工高,但是壓力不低。」
鄧還表示,教師離職,「就算只是轉校,都反映大家對現有崗位不滿意,長遠會影響教學質素,因為學校很追求一個穩定的教學團隊」。他舉例有朋友任職的中學,「每年轉(換)老師,學生讀高中,同一科每年轉(換)老師,一聽就知不理想。」
教育緊跟政府政策改變 不跟教學需要
坊間有意見指,「國安」元素介入課程大綱,令教師無所適從。鄧認為,「問題在於現時不少教育政策不是真為學生、教育需要而變,卻是跟政府政策而改。」他說不知道是否因為如此導致很多教師離職,「但我覺得真有心的老師會覺得這個做法有問題;尸位素餐的老師亦都不會用心教好,對學生都不是好事。」
鄧進一步舉例,稱現時政府會將小學「常識科」逐步拆為「科學科」、「人文科」。他說,本身「常識科」教的只要再微調,已經可以涵蓋分拆的科目,甚至涵蓋新加的「國教」元素,「但硬要由一科變兩科,變相課時不僅沒有減,還要加插多一科。現在小學生課時已經很多,要全日上課,還有課外活動,學生讀書壓力沒有減少」。他指出,老師本身已經要應對教學、課外活動,還要花精神處理、學習新學科教學,工作量又增加。
在這種環境下,他所認識的一些教師因為移民潮或國安元素不再執教鞭,「當中不少移民去英國,大部份有小朋友,可能他們發現這樣在香港讀書,對小朋友不是好事吧?」
楊穎宇:須接受中共意識形態 不再有尊嚴
曾任考評局評核發展部經理的楊穎宇向本報表示,教師流失率近年持續上升,「原因其實已經寫在牆上」。
他指出,在香港當教師「基本上等於要當一個『愛國主義傳教士』」,入職前要到中國大陸上學習班,新入職要接受國安培訓,在職時要將國民國安教育融入所有學科中,「要不斷提醒自己不可以說中共、中國的壞話,甚至連STEAM(科學、科技、工程、藝術及數學)教育」,也命令加入中共意識形態的『價值觀教育』。
楊表示,隨著教育人員專業操守議會2022年被撤銷,「今天教育局可以隨時隨心把教師DQ(取消資格),專業付諸流水,飯碗朝不保夕,在香港當教師已經不再是有尊嚴的職業」。他認為,今天的流失數字,「應該說是順應時局轉變的理所當然的結果」。
料加快從大陸引進教師
關心教育議題的楊穎宇分析,教師流失在短期會帶來更多不穩定因素。首先是人心不穩,教師會覺得「好同事都走了,我應該何時辭職?」其次是空缺增加後,更多教師會「騎牛搵馬」,有更好的學校會馬上「跳槽」。
楊估計,政府會加快從中國大陸引進教師,導致加快普通話成為教學語言、將大陸的教學模式引入香港,「新教師在大陸學校觀摩的社會主義愛國教育,不久的將來會在香港學校裏見到」。
設「吹哨站」反映荒唐事無日無之
楊穎宇近年移居英國後,在其Facebook上多番發布香港教育界同工的報料,近期更開設「教育刺針」Facebook專頁,作為香港教育界的「吹哨站」。
他說,自從教協解散後,教育界失去一個客觀的發聲渠道,「由幼稚園到大學的教育界持份者,面對著無日無之的種種荒謬,就算有發聲渠道,發聲也不安全,不少同工在使用Facebook和Instagram時也不敢用真名」。
在他抵英後,不斷收到教育界前線同工發來的資訊,由他代為傳出去。楊說,設立「教育刺針」專頁是一個兩難的決定,因為代表著教育的荒唐事無日無之,報道不完;但另一方面,「教育界的確需要這個渠道,最少讓真實的教育界呈現在香港人的面前。」
學生也流失 小一按年少55班
非單教師流失,移民潮加上生育率低,教育局去年9月開學後,點算全港中小學實際在學人數(俗稱「點人頭」),稱2023/24學年共增加4班小一,但連同教育局批核的本學年班級數目減59班計算,小一班數比上學年減55班。公營中學方面,比5月核准班數時增加7班中一。
當時教育局稱,多項因素影響學校的核准班數,反映適齡學童人口的整體變化及學生人口的流動,包括搬遷、轉到直資或私立學校就讀,及移入或移出本港的學童人口等。
幼稚園方面,教育局指截至2023年2月的2022/23學年,有5間幼稚園停辦。另外,去年開學後有至少4間幼稚園宣布停辦,包括九龍塘根德園幼稚園、北角聖保羅堂幼稚園、香港教育大學幼兒發展中心、香港浸會大學附屬幼稚園。
離港學生: 校園亦失去往日的自由討論空間
一名曾在本港過百年歷史的名校就讀中學的林同學向本報指,2020年升讀中一後,見到學校每年都有幾十人退學,但自己不捨得朋友,不想離開。
不過,他坦言中學三年的教學,老師不敢跟學生坦然交流,「即使有那種少數想講真話的老師,也只能是暗示,或避重就輕。」這讓他對前景感到越發悲觀。
去年教育局要求所有中五學生,必須參加到中國大陸的交流團,進行「愛國教育」,就讀中三的他眼見很快輪到他,終於同意父母把他送到美國讀書。
林同學憶述,該校在2019年前,自由空間頗大。每年都會掛起紀念六四的大型橫額,反送中運動期間,學生亦有在校外築起人鏈,表達訴求,學生平日也會同老師自由討論各項社會議題。但是2020年《港區國安法》實行後,討論不再,「校內的民主牆上空蕩蕩的」,覺得已經失去往日的自由言論空間。
另一方面,該校一名老師說,「國歌法」通過後,有同事擔心被人舉報,在非學校儀式上,僅因聽到國歌,便突然在教員室站起,顯得恐懼而怪異,令她也覺得愕然,坦言即使在中國大陸,也不會出現這類情況。◇
註1:教育局公布2016/17至2019/20年度數據,教師人數調整至最接近的十位數。 (大紀元製圖)
註2:流失教師是指在前一學年在本地學校任教,但在有關學年已不再在何任一所本地學校任教的教師。由普通學校轉往特殊學校任教,或由特殊學校轉往普通學校任教的教師,亦會被計算為流失教師。流失率是指流失教師佔前一學年有關教師總數的百分率。 資料來源:教育局答覆立法會議員提問 (大紀元製圖)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