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春天,紐約市正值疫情高峰期間,經濟高度依賴觀光客的曼哈頓下城華埠,在缺乏遊客潮與華人對地鐵安全、仇恨犯罪等重重疑慮下,商舖與餐廳一家接著一家關閉,讓平時熱鬧的百年中國城,頓時成了「鬼城」。

隨著紐約市交通局(NYC DOT)在同年初夏推出「開放街道」(Open Streets)項目,在每周五與周末封閉特定街區,由華埠商業改進區與當地餐館協調,籌劃戶外用餐區,並利用社交媒體宣傳,華埠商圈終於熬過艱難時期。

2022年10月25日,紐約市交通局局長Ydanis Rodriguez在華埠宰也街表示,疫情期間參與「開放街道計劃」的餐館,復甦速度較其它社區更快。(黃小堂/大紀元)
2022年10月25日,紐約市交通局局長Ydanis Rodriguez在華埠宰也街表示,疫情期間參與「開放街道計劃」的餐館,復甦速度較其它社區更快。(黃小堂/大紀元)

據市交通局2022年10月公布,參與「開放街道」的華埠業者,有86%的比例仍維持了疫情前的生意。華埠戶外用餐區的盛況甚至被市交通局放在「開放街道」的年度報告封面上,證明了當地推行項目的成功。

從「鬼城」到交通局施政亮點,華埠如何努力翻身?甚至披露街(Pell St)的商業店面達到零空置率!華埠商業改進區執行總監陳作舟(Wellington Chen)近期接受《大紀元時報》專訪,分享華埠商改區與餐館如何配合紐約市交通局的「開放街道」項目,振興社區生活品質,同時也帶進商機。

紐約市曼哈頓華埠商業改進區執行總監陳作舟(Wellington Chen)。(林宜君/大紀元)
紐約市曼哈頓華埠商業改進區執行總監陳作舟(Wellington Chen)。(林宜君/大紀元)

從勿街到披露街

時間先回到2020年2月12日的情人節前夕,華埠餐館無人問津,平均生意掉40%,有些餐館生意則掉了70%至80%。陳作舟當時與民選官舉辦記者會,呼籲民眾「給華埠一點愛」。

2022年1月31日,中國黃曆新年除夕當天,紐約市華埠披露街商圈人煙稀少。(林宜君/大紀元)
2022年1月31日,中國黃曆新年除夕當天,紐約市華埠披露街商圈人煙稀少。(林宜君/大紀元)

2021年5月23日,紐約市曼哈頓華埠披露街(Pell St)街景。(林宜君/大紀元)
2021年5月23日,紐約市曼哈頓華埠披露街(Pell St)街景。(林宜君/大紀元)

同年7月,美國知名建築設計公司洛克威爾集團(Rockwell Group)、紐約市餐飲業聯合會(New York City Hospitality Alliance)當時與華埠共同發展機構聯手,民間自費在華埠商圈核心的勿街(Mott St)推出「DineOut NYC」,打造戶外用餐區。

隨著疫情好轉與通車需要,這部份戶外用餐區截至今日,只有在勿街連結且林士果(Chatham Square)一帶的若干餐館還保留了餐棚。而規劃最完整且為遊客熟悉的戶外用餐區,當數披露街與分支的宰也街(Doyer St)了。

陳作舟對《大紀元》表示,最終會選擇披露街作為「開放街道」的重點實施對象,不只是因為彭博社(Blommberg)2020年6月的報道——在披露街拍到街道兩旁的店家拉下大門,只有一個老人在走的「鬼城」畫面,主要還是「披露街是華埠中國人社區的起家地之一,但是這條街在疫情期間是最慘的。」

「但是披露街的店面現在零空置率,連我們辦公室都只能往地下室去租儲藏空間。」陳作舟說。

餐飲業的反饋

響應「開放街道」最成功的華埠餐廳,當數「四川水煮魚」(Sichuan Hot Pot)。業者鄭凱文(Kevin Cheng,音譯)在市交通局的報告中表示,「『開放街道』項目對於在披露街苦心經營的業者來說很有幫助。我希望未來可以(一周)有更多天這麼做。」

宰也街口的「清味蘭州拉麵館」(Tasty Hand – Pulled Noodles)是由福州移民開店,因室內用餐座位有限,戶外用餐區反而救了小麵館的生意。業者家屬艾咪(Amy,音譯)也是麵館員工,她對本報表示,麵館在「開放街道」期間會擺出5至6張桌子,麵館營收增加了20%至30%。

艾咪表示,西人就是喜歡坐在外面,而且客人多了,街道會更熱鬧也更安全,希望「開放街道」項目可以持續下去。

開了13年的老字號川菜館「川外川」(Famous Sichuan)位於披露街的尾端,也參與「開放街道」。店經理楊艾薇(Ivy Yang,音譯)受訪時表示,餐廳一直響應「開放街道」項目,但是一般只擺了3、4張桌子在外頭,額外增加了約5%左右的收益。

楊艾薇表示,餐廳有80%的客源是西人面孔的老顧客,加上內部空間適合派對與酒席,因此她通常還是會請顧客入內用餐,而戶外用餐區的目標客戶則是來來往往的遊客。

2023年1月22日,紐約市曼哈頓華埠擠滿了迎接中國黃曆新年的遊客。(林宜君/大紀元)
2023年1月22日,紐約市曼哈頓華埠擠滿了迎接中國黃曆新年的遊客。(林宜君/大紀元)

2022年10月25日,民眾在宰也街的戶外區休息。(黃小堂/大紀元)
2022年10月25日,民眾在宰也街的戶外區休息。(黃小堂/大紀元)

華埠商圈往年是以勿街為發展主脈,如今客流量與商機逐漸轉往披露街與分支的宰也街。

陳作舟表示宰也街因為與披露街相連,因此也加入了「開放街道」。市交通局當時還主動提出要彩繪宰也街,事實證明效果很好。新入駐的咖啡館「Artbean Coffee Roasters」業者就表示當初是看中年輕化的宰也街才決定在當地展店。

疫情之後,披露街上的手搖飲店「Miss Du」也順勢在勿街開了家雪糕店「Strawberry Home」。宰也街則獲得不少新興餐飲業青睞,包括強調還原香港茶餐廳氛圍的「麻布冰室」(Mabu Cafe NYC)與馬來西亞餐廳「古早味」。

華埠的經濟展望

因為生活成本與遠程工作影響,紐約市去年移出超過十萬人,餐飲業難重回疫情前光景。

華埠商業改進區(Chinatown BID)在提交給紐約市小商業局(NYC SBS)的年度報告指出,華埠在2023財年新開了111家商業店面,關閉店數則為68家,商家的營收低於上一年。

「川外川」店經理楊艾薇表示,2023的客源還在,但是銀行利息居高不下,很多人還得付按揭跟車貸,所以「口袋裏的錢變少了」,老顧客也少點大菜了。單人吃飯點的都是「一湯一飯一蘇打水」,而且會要求把晚餐份量改為午餐份量,餐廳營收也會受影響。

除了大環境還有改善空間,華埠商改區將「公共安全」視為提升當地經濟的優先考慮。

當地許多商家都向陳作舟與紐約市警局華埠第5分局反映過遊民問題,店家擔心遊民或是具有精神問題的民眾會影響遊客到華埠旅行的意願。此外,由於地鐵犯罪事件與亞裔仇恨犯罪時有耳聞,華埠商圈現在一到晚上6、7點,基本就沒有商家開業,而餐廳大多只營業到晚上8點。

疫情之前,華埠許多餐廳與酒樓都營業到凌晨,但是現在早早就關店,酒水利潤受影響,餐廳整體業績更不可能回復到疫情前了。

為了持續協助華埠發展經濟,陳作舟與商改區團隊也在疫情後積極營造社區,幾乎每個月都有適合全家老小參與的免費活動。這是在修補旅遊淡季時,華埠長期發展所需要的「人氣」。

華埠商改區光是去年就在東百老匯(East Broadway)舉辦「華埠夏日清涼周末」、重陽敬老日、復活節尋金蛋、復活節封街派對等活動,且針對鋰離子電池失火事件舉辦了多場消防講座。

華埠商圈經濟仍在發展,紐約人還在用「腳」投票。華埠的變化是紐約市這座移民城市的自然,也印證了中國《易經》的智慧——世間沒有不變的事物。#

2023年12月26日,遊客在紐約市曼哈頓華埠勿街的禮品店展示架旁選購。(林宜君/大紀元)
2023年12月26日,遊客在紐約市曼哈頓華埠勿街的禮品店展示架旁選購。(林宜君/大紀元)

------------------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