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水林一直被視為香港不可或缺的標誌性景觀。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KFBG)本月於學術期刊Human Ecology發表的研究,發現時移世易之下,「風水林」的意義對當地村民來說已不再是傳統或生活所需,但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歸屬感。而面對日漸消失的風水林,嘉道理建議政府制訂法定的保育措施,保護風水林這個生物多樣性熱點。

嘉道理指,風水林是一片保留了古老面貌的聖林(Scared Grove),對於鄉村村民來說,風水林曾在經濟、習俗乃至靈性方面都有其重要性。文獻所載,本港部份風水林的歷史可以追溯到300多年前,最初是自然植被,經過村民有意識地保護而蔚然成林,為附近的村落提供住所、食物、燃料、藥物、帶來運氣和心靈的平靜。

對自然生態而言,風水林也發揮了巨大的作用:調節氣候、防止水土流失、保持養分循環和保護生物多樣性。嘉道理指,在1990年代,香港共發現了300多個風水林,但許多目前已經消失。其原因有幾點:被蓄意破壞或遺棄、傳統村落居民棄村或鄉間習俗日漸式微。

嘉道理的研究人員在2021年走訪本港九個風水林,並與當地的村民進行面對面的訪談,以探究村民與風水林的聯繫性,以及他們對風水林的意義。結果發現,三分一受訪者表示他們對村裏的風水林一無所知,超過三分之二受訪者甚至從未涉足村落附近的風水林。

不過,大多數的受訪村民都對風水林帶有正面的歸屬感,特別是在「自覺健康與社會」和「歷史與文化價值觀」兩方面。

研究結果顯示,與風水林相關的社會規範在近幾代人中已經持續轉變,不過村民對這些重要的「生態文化地區」的歸屬感仍然很強,團隊指出,到了今天,信仰或日常生活所需已經不再是產生歸屬感的主要因素。

受訪者與風水林的聯繫亦與性別、教育程度和風水林保育狀況相關。女性與風水林的聯繫明顯低於男性;教育程度較高的受訪者聯繫則明顯較高;身處受保育區村民的聯繫比非保育區的村民高。

本項研究的資深作者暨本園植物保育部主管紀仕勳博士表示,希望透過是項研究提供新視角,審視如何更妥善管理風水林。他建議政府應該循序漸進推行政策,利用巿民對風水林的正面態度去進行保育,並制訂法定的保育措施。

嘉道理指出,本港約有30%的本土植物生長在這些風水林,而部份物種並未於香港其它地方發現踪影。但過去的城市發展未顧及環境生態,導致一些植物在本地滅絕,紀仕勳認為「這是香港的重大損失」,並說:「隨著香港具標誌性的風水林衰落和消失,我們失去認識這座城巿過去的蹤跡,也失去與不可替代的生物多樣性建立緊密關係的聖地」。@

嘉道理希望,透過研究成果向公眾現提供新的視角,審視如何更好妥善地管理風水林,讓大自然與人類一同受惠。(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提供照片)
嘉道理希望,透過研究成果向公眾現提供新的視角,審視如何更好妥善地管理風水林,讓大自然與人類一同受惠。(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提供照片)
嘉道理希望,透過研究成果向公眾現提供新的視角,審視如何更好妥善地管理風水林,讓大自然與人類一同受惠。(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提供照片)
嘉道理希望,透過研究成果向公眾現提供新的視角,審視如何更好妥善地管理風水林,讓大自然與人類一同受惠。(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提供照片)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