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3年,朱利亞諾‧德拉‧羅韋雷(Giuliano della Rovere)歷經史上最短秘密會議,以一致贊成的投票結果當選為教宗,即教宗儒略二世(Pope Julius II)。緊接著他面臨諸多決策漩渦,例如,如何處理那惡名昭彰的前任教宗亞歷山大六世(Pope Alexander VI)留下的爛攤子,或防止法國國王侵佔教宗的土地?如何組織傳教工作前往美洲新大陸或修復破舊的聖彼得大教堂?重建聖彼得大教堂該如何命名?然而,在教宗儒略二世所有的決策中,影響最大最長遠的一個就是他要將藝術品收藏在哪裏。
熱衷收藏藝術品的教宗
儒略二世雖然出生在熱那亞共和國(the Republic of Genoa),卻在羅馬度過32年的人生。28歲時,叔叔教宗西斯篤四世(Pope Sixtus IV)提名他為羅馬天主教樞機主教,任職第一年就在羅馬史上建案最多的建商核心圈裏度過。儒略二世參與他叔叔修築道路、委託建造自古以來第一座橫跨台伯河(the Tiber)的橋樑、興建西斯汀教堂(the Sistine Chapel)、在卡比托利歐山(the Capitoline Hill)成立第一座現代博物館等建築工程。儒略二世在眾多工程當中,監督了無數個建築工地,而這些工地不免會挖出一千年前羅馬殞落後長期埋藏地下的古代雕塑作品。
儒略二世熱衷收購這些藝術品,並將它們展示在他精美的宮殿中,宮殿剛好就位在宏偉的羅馬廣場(Roman Forum)附近。曾經輝煌的石柱和簷壁飾帶現已湮沒在羅馬人稱作「牛牧場」的田野中。
儒略二世的收藏可媲美佛羅倫斯美第奇家族的收藏,當然他的親友也非常渴望能獲選掌管這些暨珍貴又崇高的藝術品。然而,儒略二世另有想法,他做了一個對西方藝術史影響重大的決定,他把所有的收藏捐贈給羅馬教廷(the Holy See),建立梵蒂岡博物館(the Vatican Museums)。他應該不知道他的禮物為這座博物館打下基礎,至今每年仍吸引500萬以上的遊客造訪。
梵蒂岡麗城
從羅馬郊區挖出的一座優雅的古典雕像《觀景殿的阿波羅》(Apollo Belvedere)開始,儒略二世的雕塑收藏開始進駐梵蒂岡的麗城別墅(Vatican’s Villa Belvedere)。這棟坐落山頂的迷人建築由教宗英諾森八世(Pope Innocent VIII)於1484年建造,作為遠離宮廷紛亂生活的渡假之處,不但可飽覽永恆之城的景色,還可在炎熱的夏日享受涼爽的微風。
前任教宗亞歷山大六世將別墅改造成鍍金監獄,用來關押高層政敵,但儒略二世將他的珍藏安置在他最喜歡的建築師多納托‧布拉曼特(Donato Bramante)重新設計的開放式麗景庭(Cortile del Belvedere,譯註:布拉曼特將麗城與教廷宮殿相連,形成一個開放式的內廷花園)中,賦予了這棟建築新的使用方式。教宗儒略二世收藏精美絕倫的雕塑就安置在這樣一個四周環繞著橙樹,以及四座噴泉流水聲相伴的環境中。
這裏讓人聯想到神話裏眾神的遊樂場赫斯珀里得斯花園(the garden of the Hesperides),藏身翠綠色樹葉中明亮的柳橙,讓人想起著名的「金蘋果」(the golden apples)點綴著這僻靜的空間。教宗儒略二世在此展示他的藝術品,但卻不是開放給所有人。一般的朝聖者通常會步行前往羅馬,在聖彼得(St. Peter)墓前祈禱,或觸摸聖保羅(St. Paul)石棺古老的大理石。這兩位聖人都被當時羅馬帝國的偶像崇拜者殺害(譯註:偶像崇拜者指的是尼祿,因為他建造自己的銅鑄裸身巨像,想要得到萬人矚目),如果他知道他殺害的這兩位「偶像」後來被製成雕塑品精心保存在教宗的麗景庭時,一定驚訝萬分。
儒略二世以「試營運」方式,小規模地開放他的藝術收藏,邀請人文主義者、藝術家、詩人、哲學家前來。簡而言之,只邀請那些懂得欣賞雕塑的人士,而不是對雕塑反感的。1510年,考古學家弗朗切斯科‧阿爾貝蒂尼(Francesco Albertini)為充滿藝文氣息的旅行者撰寫了一本指南,介紹麗城花園的雕像。阿爾貝蒂尼描述花園入口上方的一塊牌匾,上面刻有Procul Este Prophani字樣,這是古羅馬詩人維吉爾(Virgil Aeneid)的史詩作品《艾尼亞斯紀》中的一句台詞,翻譯過來就是「外行人,勿入」(Stay away, you uninitiated),凸顯這座新成立博物館的獨特之處。
眾神花園
雕像阿波羅統領花園,他是掌管音樂、光明和詩歌之神。這座二世紀時創作的雕像是複製西元前320─330年雕塑家利奧卡雷斯(Leochares)的原版青銅雕像。阿波羅雕像公認是藝術中人性之美的縮影,作品高達7呎,展現出希臘雕塑家在比例、關節和姿態方面已臻至完美。阿波羅優雅的姿勢和冷俊的表情激發了從拉斐爾到卡諾瓦(Canova)等眾多藝術家的靈感,而花園幾呎遠的雕像珀爾修斯(Perseus)顯然就是以他為原型創作的。
還有其它神像也在花園各處嬉戲。例如《維納斯菲利克斯》(Venus Felix)源自二世紀時的羅馬作品,她的姿態讓人回想起雕塑大師普拉克西特列斯(Praxiteles)公元前320年著名的作品《克尼多斯的阿芙蘿黛蒂》(Aphrodite of Cnidus),也是古世界著名的雕塑之一。然而,維納斯的臉以羅馬貴婦的容貌取代,而身邊的兒子則是可愛的丘比特。隨著儒略二世接續叔叔雄心遠大的城市基礎設施計劃,在萬神殿(the Pantheon)和鮮花廣場(the Campo de’ Fiori.)周遭鄰近地區挖掘出更多雕塑,收藏品不斷增加。
雕像《海克力斯與安泰俄斯摔跤》(Hercules wrestled Antaeus),還有大型石造劇場在無人凝視下陷入死亡沉睡的埃及艷后《克莉奧佩特拉》(Cleopatra)雕像,相繼在意大利蒂沃利哈德良別墅(Hadrian’s Villa in Tivoli)出土。然而,儒略二世的工程破天荒在1506年1月14日,曝光世紀最轟動的挖掘。
教宗儒略二世聽說羅馬體會技場附近屬於費利斯‧德‧弗雷迪斯(Felice de Fredis)的私人土地有個「不尋常的發現」,他派了一位信賴的佛羅倫斯藝術家朱利亞諾‧桑加洛(Giuliano Sangallo)前去調查。桑加洛帶了兒子和作客友人米高安哲羅‧博納羅蒂(Michelangelo Buonarotti)。米高安哲羅當時正在羅馬替教宗建造一座大陵墓。三人來到葡萄園,看到了部份出土的雕塑,兩人驚呼道:「這就是老普林尼(Pliny)提到的雕像《勞孔群像》(Laocoön)」。
勞孔(Laocoön)因維吉爾(譯註:古羅馬詩人)的史詩《艾尼亞斯紀》(Aeneid)而聞名,他是特洛伊戰爭中的特洛伊祭司,他首次使用「提防攜帶禮物的希臘人」這句話(譯註:勞孔違反上帝的旨意警告特洛伊人小心希臘的木馬)。因而遭致阿波羅神派兩條海蛇咬死勞孔,牧師和兒子也同樣遭殃。勞孔的死是羅馬崛起一系列事件中的第一張骨牌效應。
這是羅馬藝術中很容易就能認出的一座雕像,加上一世紀時的作家老普林尼(Pliny the Elder)的介紹而更加聲名遠播。老普林尼這位羅馬政治家宣稱,雕像來自希臘羅德島阿格桑德(Agesander)、阿西諾多羅斯(Athenodoros)和波利多洛斯(Polydorus)的原創,且自己曾在羅馬帝王提圖斯(Emperor Titus)的家裏看過該雕像,它「超越了迄今為止所有繪畫或雕塑作品」,根本就是米芝蓮三顆星!
想收購雕像的買家眾多,其中包括美第奇家族和法國國王,但儒略二世向地主德‧弗雷迪斯提供了一輩子的財富,雕塑於是在同年3月送進麗城。購入勞孔讓儒略二世實現了建造屬於羅馬的帕納塞斯山(Mount Parnassus)的夢想,這座充滿神話的聖山是阿波羅和九位繆斯傳播藝術靈感的地方。這項投資成為他教宗任內最大的成果。
卓越藝術的平台
拉斐爾和米高安哲羅經常造訪花園,其中拉斐爾運用古典優雅的繪畫風格裝飾儒略二世的寓所,而米高安哲羅則學習如何掌握勞孔扭曲的動態表現,在西斯汀教堂繪製他非凡的天花板壁畫。里安納度‧達‧芬奇在麗城居住三年;吉安‧洛倫佐‧貝尼尼在此花費數日繪製作品草圖,而約翰‧溫克爾曼(Johann Winckelmann)在策劃展覽收藏品的同時也種下了藝術史學科的幼苗。
這種從多神教的崇拜者「轉變」成基督教的崇拜者,展現出美的力量超越歧異,每天走進儒略二世庭院的數萬人群足以證明這點。
2006年慶祝梵蒂岡博物館成立500周年的慶祝活動中,教宗本篤十六世(Pope Benedict XVI)寫道:「博物館悠久的起源可追溯至一件我們稱之為「世俗」的作品,那就是巧奪天工的《勞孔群像》。事實上,在梵蒂岡的收藏之下,它獲得了最充份、最真實的光芒。……這是從藝術作品中散發出的美麗之光,帶領心靈敞開至崇高完美之處,在那裏造物主與依照他形象所創作的相似之物相遇。
儒略二世成立博物館的決定,對人類歷史的影響遠大於他在政治、經濟或軍事的政策。儘管幾個世紀以來發生許多影響收藏的戲劇性事件,但梵蒂岡博物館仍然是天主教會裏最負盛名的指標。#
原文:The Belvedere Courtyard: The Sculpture Garden of Pope Julius II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作者:伊利沙伯‧列夫(Elizabeth Lev)美國出生,藝術史學家,目前在羅馬任教、演講和導覽。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紀元時報》的立場。
------------------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