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耶諾拉斯克貝熱雷(Pierre-Nolasque Bergeret)的作品《勞孔群像的出土》,1834─1835年作。油彩、畫布。私人收藏。(公有領域)
皮耶諾拉斯克貝熱雷(Pierre-Nolasque Bergeret)的作品《勞孔群像的出土》,1834─1835年作。油彩、畫布。私人收藏。(公有領域)

 費德里科祖卡羅(Federico Zuccaro)的作品《梵蒂岡麗城庭院的塔迪奧》(Taddeo in the Belvedere Court at the Vatican),約1595年創作。鋼筆、棕色墨水、棕色水彩覆蓋在黑色粉筆與少許紅色粉筆上;17.5×42.6公分。洛杉磯蓋蒂博物館。(公有領域)
費德里科祖卡羅(Federico Zuccaro)的作品《梵蒂岡麗城庭院的塔迪奧》(Taddeo in the Belvedere Court at the Vatican),約1595年創作。鋼筆、棕色墨水、棕色水彩覆蓋在黑色粉筆與少許紅色粉筆上;17.5×42.6公分。洛杉磯蓋蒂博物館。(公有領域)

1503年,朱利亞諾德拉羅韋雷(Giuliano della Rovere)歷經史上最短秘密會議,以一致贊成的投票結果當選為教宗,即教宗儒略二世(Pope Julius II)。緊接著他面臨諸多決策漩渦,例如,如何處理那惡名昭彰的前任教宗亞歷山大六世(Pope Alexander VI)留下的爛攤子,或防止法國國王侵佔教宗的土地?如何組織傳教工作前往美洲新大陸或修復破舊的聖彼得大教堂?重建聖彼得大教堂該如何命名?然而,在教宗儒略二世所有的決策中,影響最大最長遠的一個就是他要將藝術品收藏在哪裏。

眾神花園

雕像阿波羅統領花園,他是掌管音樂、光明和詩歌之神。這座二世紀時創作的雕像是複製西元前320─330年雕塑家利奧卡雷斯(Leochares)的原版青銅雕像。阿波羅雕像公認是藝術中人性之美的縮影,作品高達7呎,展現出希臘雕塑家在比例、關節和姿態方面已臻至完美。阿波羅優雅的姿勢和冷俊的表情激發了從拉斐爾到卡諾瓦(Canova)等眾多藝術家的靈感,而花園幾呎遠的雕像伯爾修斯(Perseus)顯然就是以他為原型創作的。

還有其它神像也在花園各處嬉戲。例如《維納斯菲利克斯》(Venus Felix)源自二世紀時的羅馬作品,她的姿態讓人回想起雕塑大師普拉克西特列斯(Praxiteles)公元前320年著名的作品《克尼多斯的阿芙蘿黛蒂》(Aphrodite of Cnidus),也是古世界著名的雕塑之一。然而,維納斯的臉以羅馬貴婦的容貌取代,而身邊的兒子則是可愛的丘比特。隨著儒略二世接續叔叔雄心遠大的城市基礎設施計劃,在萬神殿(the Pantheon)和鮮花廣場(the Campo de'Fiori.)周遭鄰近地區挖掘出更多雕塑,收藏品不斷增加。

雕像《海克力斯與安泰俄斯摔跤》(Hercules wrestled Antaeus),還有大型石造劇場在無人凝視下陷入死亡沉睡的埃及豔后《克莉奧佩特拉》(Cleopatra)雕像,相繼在意大利蒂沃利哈德良別墅(Hadrian's Villa in Tivoli)出土。然而,儒略二世的工程破天荒在1506年1月14日,曝光世紀最轟動的挖掘。

教宗儒略二世聽說羅馬體會技場附近屬於費利斯德弗雷迪斯(Felice de Fredis)的私人土地有個「不尋常的發現」,他派了一位信賴的佛羅倫斯藝術家朱利亞諾桑加洛(Giuliano Sangallo)前去調查。桑加洛帶了兒子和作客友人米高安哲羅博納羅蒂(Michelangelo Buonarotti)。米高安哲羅當時正在羅馬替教宗建造一座大陵墓。三人來到葡萄園,看到了部份出土的雕塑,兩人驚呼道:「這就是老普林尼(Pliny)提到的雕像《勞孔群像》(Laocoon)」。

勞孔(Laocoön)因維吉爾(譯註:古羅馬詩人)的史詩《艾尼亞斯紀》(Aeneid)而聞名,他是特洛伊戰爭中的特洛伊祭司,他首次使用「提防攜帶禮物的希臘人」這句話(譯註:勞孔違反上帝的旨意警告特洛伊人小心希臘的木馬)。因而遭阿波羅神派兩條海蛇咬,兒子也同樣遭殃。勞孔的死是羅馬崛起一系列事件中的第一張骨牌效應。 

這是羅馬藝術中很容易就能認出的一座雕像,加上一世紀時的作家老普林尼(Pliny the Elder)的介紹而更加聲名遠播。老普林尼這位羅馬政治家宣稱,雕像來自希臘羅德島阿格桑德(Agesander)、阿西諾多羅斯(Athenodoros)和波利多洛斯(Polydorus)的原創,且自己曾在羅馬帝王提圖斯(Emperor Titus)的家那裏看過該雕像,它「超越了迄今為止所有繪畫或雕塑作品」,根本就是米芝蓮三顆星!

想收購雕像的買家眾多,其中包括美第奇家族和法國國王,但儒略二世向地主德弗雷迪斯提供了一輩子的財富,雕塑於是在同年3月送進麗城。購入勞孔讓儒略二世實現了建造屬於羅馬的帕納塞斯山(Mount Parnassus)的夢想,這座充滿神話的聖山是阿波羅和九位繆斯傳播藝術靈感的地方。這項投資成為他教宗任內最大的成果。

梵蒂岡博物館的《勞孔雕塑群》。(Shutterstock)
梵蒂岡博物館的《勞孔雕塑群》。(Shutterstock)

卓越藝術的平台

拉斐爾和米高安哲羅經常造訪花園,其中拉斐爾運用古典優雅的繪畫風格裝飾儒略二世的寓所,而米高安哲羅則學習如何掌握勞孔扭曲的動態表現,在西斯汀教堂繪製他非凡的天花板壁畫。里安納度達芬奇在麗城居住三年;吉安洛倫佐貝尼尼在此花費數日繪製作品草圖,而約翰溫克爾曼(Johann Winckelmann)在策劃展覽收藏品的同時也種下了藝術史學科的幼苗。

這種從多神教的崇拜者「轉變」成基督教的崇拜者,展現出美的力量超越歧異,每天走進儒略二世庭院的數萬人群足以證明這點。

2006年慶祝梵蒂岡博物館成立500周年的慶祝活動中,教宗本篤十六世(Pope Benedict XVI)寫道:「博物館悠久的起源可追溯至一件我們稱之為『世俗』的作品,那就是巧奪天工的《勞孔群像》。事實上,在梵蒂岡的收藏之下,它獲得了最充份、最真實的光芒……這是從藝術作品中散發出的美麗之光,帶領心靈敞開至崇高完美之處,在那裏造物主與依照他形象所創作的相似之物相遇。」

儒略二世成立博物館的決定,對人類歷史的影響遠大於他在政治、經濟或軍事的政策。儘管幾個世紀以來發生許多影響收藏的戲劇性事件,但梵蒂岡博物館仍然是天主教會裏最負盛名的指標。 (全文完)

梵蒂岡博物館。(Shutterstock)
梵蒂岡博物館。(Shutterstock)

原文:〈The Belvedere Courtyard: The Sculpture Garden of Pope Julius II〉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作者:伊利沙伯列夫(Elizabeth Lev)美國出生,藝術史學家,目前在羅馬任教、演講和導覽。◇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