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美國貿易代表萊特希澤認為,幾十年來中共的經濟增長很大程度上是來自美國的財富轉移,他的新書《沒有自由貿易那回事》概述了該採取甚麼措施來解決對華巨額貿易逆差問題。
羅伯特萊特希澤:現在,每天有二百萬個包裹來自中國,我們不知道裏面都裝了甚麼,也不知道它們的實際價值是多少。
楊傑凱:在這期節目中,我採訪了美國前貿易代表羅伯特萊特希澤(Robert Lighthizer)。他曾在特朗普政府和列根政府中任職。
萊特希澤:中國的經濟增長很大程度上是來自美國的財富轉移。我們得到的回報卻是更便宜的T恤衫。這簡直是傻瓜式的交易。
楊傑凱:他是《沒有自由貿易那回事:改弦更張,挑戰中共,幫助美國工人》(No Trade Is Free: Changing Course, Taking on China, and Helping America's Workers.)一書的作者。
萊特希澤:中國沒有私營部門,這是一個完全錯誤的觀念。他們要麼間接控制,要麼直接控制中國所有的生產和大部份的消費。
楊傑凱:這裏是《美國思想領袖》,我是楊傑凱(Jan Jekielek)。
1.讓中共入世貿 是美國有史以來最大的經濟政策錯誤
楊傑凱:羅伯特萊特希澤大使,很高興你能作客《美國思想領袖》節目。
萊特希澤:非常感謝你的邀請。
楊傑凱:祝賀你的大作《沒有自由貿易那回事》發表。我剛剛讀完這本書,它是我讀過的最重要的書之一。你提到,最大的不平衡是跟中共領導下中國的不平衡,且差異懸殊。基於《美國思想領袖》節目許多期的訪談和我自己的一些認識,走到這一步我們是付出了代價的,或是美國付出了代價的。你能否描述一下這種關係變化是如何一路變化過來的?我想可以一直追溯到最惠國待遇或永久貿易關係地位等等。
萊特希澤:早年中共的理念幾乎摧毀了他們的經濟。他們想弄明白應該怎麼做。其中他們做的部份工作,希望搞國有化、計劃經濟。尤其是在毛澤東統治時期,他們進行各種嘗試。有些成功,有些失敗了。成功的,他們就擴大推廣。當推廣到一定規模時,出現了很多問題,包括「大躍進」,以及世界歷史上的一些最嚴重的災難。
後來,毛澤東去世,鄧小平上台。我認為他的理念和毛澤東並無二致。但他的分析是必須做得更加隱秘一些,所以原則沒有變。他採取的策略:韜光養晦、等待時機。在此期間,他們的經濟得到發展,但其規模也相對較小。
如果你去看90年代,他們已經有了萬億美元的經濟規模。這個經濟體量相當不錯了,但絕不是一個大國經濟體。它的規模大概只有日本的五分之一,而且特別不以出口為導向。然後在90年代中,他們似乎就鎖定獲得美國投資的想法,將美國工廠……還有其它一些方面,主要是將美國工廠從美國遷往中國,以利用各種優勢。有些人會說,中國的工資更低,這是其中一個因素,但遠不止於此。還有(政府)補貼、更寬鬆的環保規則等等。
所以他們鎖定了這一戰略。而他們面臨的最大障礙是,在當時的美國法律中,他們擁有最惠國關稅,關稅很低。但按照法律運作的方式,如果國會舉行投票,這些優惠關稅可能一年內就會被取消掉。所以,企業遷往中國缺乏確定性。
你還能進入世界上最大的市場嗎?所以如果你是一個美國品牌,想去中國生產,那麼就可以節省一點製造成本,你會投資一個……那個時期,你建一個價值兩三億美元的工廠,但如果明年你可能會失去那種優勢並停業破產,你不會想那麼做的。
所以他們與一些共和黨人和克林頓政府合作。這是我的觀點,1997年我曾在《紐約時報》上寫過這樣的文章。在我看來,這是他們的首要戰略:加入「世貿組織」,但要獲得美國最惠國待遇,享受永久低關稅,美國顯然是他們最大的目標市場,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市場。為此他們下了很大的功夫。
就在克林頓總統快離任時,他在共和黨的大力幫助下,民主黨和共和黨支持的都有,促成在國會通過了這一法案。許多民主黨人和一些共和黨人反對。這可能是美國有史以來在經濟政策制定方面犯下的最大的錯誤。也許哪位經濟學家會提出其它觀點,但我肯定不會的。
一旦這些事發生,這種確定性就有了。人們經常使用的模型顯示給予……他們改變名稱,認為改成永久正常貿易關係而不是(給予中國)最惠國待遇,這樣會更容易推銷。
但他們改變了那個名稱,在批准之前,逆差在二百億美元範圍。這本身就是不可接受的。因為他們確實是一個發展中國家,我們不應該與這樣一個發展中國家出現巨額逆差,但情況就是這樣。
2.與發展中國家的貿易 美國應該有順差
楊傑凱:為甚麼我們不應該出現逆差?
萊特希澤:因為在與發展中國家的關係中,應該出現的情況是,我們應該從他們那裏購買初級材料,向他們出售製造業產品。這樣,我們就應該有貿易順差,再把這筆順差用於投資、開發該國。所以我們應該將攢的錢輸出到發展中國家,而不是反過來,過去通常情況如此。當我們與英國等國家一起發展時,美國就是這樣的。他們對我們有順差。這是看待這一問題的正常的方式。
但是,那個模型會說,我們的貿易逆差會略增或略減,而事實上,逆差劇增,因為那個模型沒有考慮到真實的現狀。很快對華貿易我方就出現一千二百億美元的逆差。最初,其中很大一部份原因是美國公司將製造業轉移到中國。然後,中國國家規劃人員建立一個生態系統,吸引其它製造業,開始做各種他們會在技術方面搞的事情,包括強制轉讓、竊取技術等等。很快,逆差數字就越滾越大,去年達到三千八百億美元,這是不可持續的。
這麼大的逆差太可怕了。即使在我們那個年代,當時的數字也相當大了。我們實施了關稅,逆差開始下降,然後新冠疫情襲來。當新冠疫情爆發時,錢都被注入到這個體系中,有萬億美元之數,努力維持經濟運轉。所以錢都注入消費需求,關閉製造業,結果導致貿易逆差再次回升。然後,拜登政府為了刺激經濟又花兩萬億美元,接下來貿易逆差當然會激增。我敢這麼說,貿易逆差,我們談論那個數字,其實我們並不知道這個數字是多少,因為有些技術細節我就不多談了,但中國向美國出售的大量產品未計算在內。這是因為我們統計的方法問題,也就是說,運往美國的單個包裹根本沒算進去,而這些包裹最多可以包含價值八百美元的產品。
這(800美元以下免徵稅的規定)是另一個愚蠢的規定,於2015年通過了,但誰也不知道會發生甚麼。現在,每天有二百萬個包裹來自中國,我們不知道裏面都裝甚麼,也不知道實際價值是多少。因此逆差可能是四千八百億或五千八百億,而非三千八百億。這是一個巨大的數字。
除此之外,如果你再加上技術轉讓和技術盜竊涉及的價值,那是以千億美元計的,你很快就會發現,中國的經濟增長在很大程度上是來自美國的財富轉移。這就是當人們審視美中之間的挑戰時,我想說的其中一點,人們怎麼看待問題有自己的考慮。很多人關注國家安全,但某些人關注人權。
美中挑戰中人們關注各個方面,但他們會得出結論:這是一個問題。我會加入進來說:「那我們就不應該每年向他們轉移六千億、七千億、八千億美元。」他們會說,「你指甚麼呢,這有甚麼問題嗎?」我在想,「你自己在說的時候,你在聽嗎?如果你知道這裏有問題,其實在助長這個問題,那麼就需要改變政策。」這基本就是我所說的觀點。◇(未完待續)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