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端天氣影響全球,香港今年都遭遇世紀暴雨。多間大學就本港極端天氣與建築環境作聯合研究,推算2040至2049年本港的熱夜日數及極端降雨紀錄將會大幅增加,極端降雨最高一小時雨量可達230毫米,相比今年的黑雨紀錄158.1毫米增加逾四成。
中大建築學團隊聯同港大和科大團隊,結合中尺度天氣研究和預報模式(WRF)氣侯模型及本港複雜的城市環境數據推算,由過往十年至2040至2049年,本港熱夜日數的十年平均值會由32日增加五成至約48日,最長連續熱夜的十年平均值亦會由8日增加至約10日,單次最多連續熱夜更可長達15日。至於熱夜重災區,包括沙田、屯門、九龍、港島北、港島南和機場。
氣候模型亦推算出,本港於2040至2049年的最高一小時雨量可達230毫米,相比今年的黑雨紀錄增加逾四成。隨著極端降雨變得更頻繁和更強烈,出現山泥傾瀉、嚴重水浸的機會亦大增。
科大數學系與環境及可持續發展學部講座教授馮志雄表示,結果令人擔憂,因2040至2049年出現極端降雨的機率由過去的54%升至73%,雖然暴雨的持續時間一般較短,但其破壞力強,洪水、水浸、山泥傾瀉都可能直接對市民安全及性命構成即時威脅,並對基建帶來嚴重影響。
他續指,要準確預報暴雨在科學上仍有限制,更考驗政府和市民防災備災的水平及即時應對緊急災害的能力,社會需要思考這座城市能否應對這樣的天氣。
港大建築學院副教授任超博士指出,在持續高溫天氣下,長者及長期病患者更容易中暑及心血管不適,導致救護車、急症室的需求增加。她建議政府應參考不同地區受酷熱天氣影響的程度,來分配醫療資源及增加社區服務。
中大建築學院姚連生建築學教授吳恩融則表示,希望是次研究結果能夠為政府提供數據設計基建,應付未來氣候變化,他強調不能再用過去的數據去設計和管理未來的香港。
團隊建議,政府應定期檢討及更新極端天氣預警系統及相關氣象服務、防災備災標準,例如排洪設施的設計標準等。除極端暴雨外,酷熱天氣的新常態亦對民生和市民健康有莫大影響,促請政府更積極對應。
團隊又認為政府應加強各界對極端天氣的正確認知,例如在黑雨警告下仍有市民認為可以外出或趕回家,但在極端天氣新常態下,市民應更注意保護自身安全,儘量留在室內的安全地方,遠離水浸區域和斜坡等。團隊又建議將應對酷熱天氣的臨時措施,如避暑中心等改為常設。
至於新的城市規劃,如北部都會區和交椅洲人工島項目,亦應考慮到極端天氣可能帶來的影響,並擔心北部都會區因高密度建設,更容易成為城市熱島。@
------------------
⏪️ 回顧2024專題報道👇🏻
https://hk.epochtimes.com/tag/回顧2024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