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疹是香港常見的皮膚病,香港患者人數可能達150萬人。濕疹關注組於10月透過網上問卷,成功訪問200名濕疹患者,發現在獲處方含類固醇藥物的受訪者中,逾半未有跟從醫囑使用藥物及完成療程,主要因擔心有副作用。中大兒科學系教授韓錦倫指出,相關含類固醇藥物中,常用的只含不到1%類固醇成份,正常短期使用已有效治療皮膚濕疹敏感。

是次調查中,有70%為中度至嚴重濕疹患者,當中51%年齡介乎19至40歲;約20%為41歲至50歲。各受訪者均接受過不同治療,包括西醫、中醫,以至自然療法、偏方等。當中接近60%受訪者認為西醫治療有效,56%受訪者認為中醫治療有效。另外,近三成受訪者曾使用自然療法/偏方,但只有11%認為這些方法有效。

調查發現,87%受訪者曾獲處方治療濕疹的藥物類固醇,但當中多達56%未有跟從醫囑使用藥物及完成療程,有87%受訪者表示主要是擔心有副作用;四成人認為病情好轉後,便沒需要繼續用藥;有三成多受訪者則認為治療無效而自行中斷療程。

調查指出,對於使用類固醇治療濕疹,大部份受訪者都存在謬誤或偏見。超過90%受訪者同意類固醇副作用很大,症狀改善後要儘快停用;逾80%認為使用類固醇會上癮,故儘量不使用;逾70%會選擇沒有類固醇的藥物;逾60%會要求醫生不要處方類固醇。

兒科教授:不少病人對類固醇存極大恐懼

韓錦倫指出,不少病人對類固醇存有極大恐懼,將類固醇副作用無限放大,尤其擔心用在小朋友身上。他指出,有病人會自行在外尋找偏方,但反而是用了更強的類固醇而不自知。他指出,最常用的治療濕疹類固醇藥膏只含不到1%類固醇成份,正常短期使用已有效治療皮膚濕疹敏感,並強調類固醇「成癮是十分罕見」,出現類固醇成癮通常是因為錯誤的用量和長期使用。

抗生素亦是濕疹病人常見獲得的處方藥物。但調查結果顯示,只有約四成受訪者會按醫囑使用抗生素,但卻未有完成療程,當中有79%受訪者擔心副作用;逾六成受訪者認為使用抗生素會產生抗藥性,會儘量不使用;27%認為治療無效;21%認為情況改善便沒需要繼續用藥。

至於皮膚護理,大部份受訪者都很重視。接近70%會最少早晚搽兩次潤膚膏,甚至每日最少搽三次或以上;但有逾70%及80%受訪者認為,由私家醫生提供或自己購買的潤膚品屬有效,而近60%受訪者認為由政府醫院或診所派發的潤膚品屬無效。

患者分享:曾大範圍感染金黃葡萄球菌 出現低溫症

30歲的濕疹患者Cat分享其經歷,她在歲半便患上濕疹,時好時壞並經常復發。她小時候不喜歡醫生處方的凡士林或豬肉膏,因覺得很油,並會因油印在書本上被老師責罵弄污功課,加上用「豬油膏」要按比例和類固醇混和,覺得非常麻煩。醫生指示一日搽4次潤膚膏,但Cat多數只搽一次半次。

她又表示,雖然知道類固醇有效,但擔心長期使用會有副作用,並認為即使用藥期間症狀有好轉,停藥後又即時轉差。為治好濕疹,Cat也嘗試過不同方法,包括金銀花、海鹽、天然手工梘等,但都沒有幫助。

Cat病情不斷反覆,最嚴重的一次大約是在大學畢業前後,因長大後病情沒有好轉感到絕望,加上考試壓力,當時她皮膚大範圍發炎,坐下再站起整個地下都是皮屑。最嚴重的時候,全身差不多滿布傷口,不停滲出血水及流膿,厚厚的敷料因染滿血水,需每半小時更換一次。

她其後感到發熱又發冷,到急症室求醫才發現是低溫症,體溫只有攝氏35度多,皮膚檢測到大範圍感染金黃葡萄球菌,還有細菌入血的情況。醫生都說Cat幸好及時求醫,否則可能會有生命危險。入院後Cat用了最強勁的抗生素,一個月才出院,但之後情況又轉差,因她感染的是抗藥性金黃葡萄球菌,再入院後醫生已不敢再用最強勁的抗生素,這次她住院3星期情況才穩定。

學者:患者要使用護膚產品鞏固皮膚屏障功能

韓錦倫指出,金黄葡萄球菌是皮膚表面常見的細菌,正常人中只有5%會在皮膚中檢測到金黃葡萄球菌,但超過70%濕疹患者的皮膚會檢測到。當濕疹發作時,皮膚微生態失衡,便增加金黄葡萄球菌的繁殖機會。過多的金黃葡萄球菌會加劇炎症反應,堵塞汗管,引起痕癢,令皮膚屏障進一步受損,引起惡性循環,傷口亦會受到感染,令病情加劇惡化。

他表示,濕疹患者要使用潤膚膏和低致敏的護膚產品,鞏固皮膚的屏障功能。因應病情,醫生再處方如類固醇等消炎藥物或其它治療。若皮膚有嚴重細菌感染才會用到抗生素。他指現時已有更多有效針對濕疹的治療方法,建議患者多與醫生溝通,及跟從醫生指示用藥。@

------------------

🗞️9.17暫別實體 立即預購
https://bit.ly/buybyepaper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