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深入探討把分享融入生活對兒童、青少年情緒發展的好處,輔以大學實證為本的家教貼士。
這篇文章以李錦博士的研究論文「4S課程—小學」及「4S課程—中學」的部分內容,討論分享、感恩與理財及成長的密切關係。
如何透過把分享融入生活,除了對兒童及青少年情緒發展的好處,也是幸福的源泉,加深他們了解金錢的意義,建立正確的價值觀。
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人們可以通過共享資源和捐贈善款來獲得對社區的歸屬感。
哈佛大學的一項研究表明,更多的錢並不一定會讓人們更快樂,而分享才是幸福的源泉。
雖然有些人認為理財教育總是功利主義的,其動機是為了使自己而不是為別人。但愈多國家已經積極將品德、價值觀和親社會行為(moral values and prosocial behaviours)納入理財教育。
研究指出許多良好的個人品質,例如樂觀、希望和感恩,都預示著積極的理財行為。特別是感恩,最近的實驗研究發現,感恩可以增加個人等待長期金錢回報的意願、耐性增加,更會規範自己的行為。換句話說,具有較高理財能力的人將有更多的儲蓄,更少的債務和更好的退休生活。在心理質素方面,會有更高的生活滿意度和更少的抑鬱症狀。
增加等待長期回報的意願
少數亞洲國家,如日本和新加坡,已經開始在國家層面的舉措來教育小學、中學和大學生理財。
感恩和分享在理財教育計劃中變得更加重要,這個方向與將感恩和其他積極的個人品質與理財能力聯繫起來的研究一致。
日本中央金融服務信息委員會將感恩和分享的概念引入其理財教育計劃,希望幫助中學生了解他們是社會的一部分,受益於現有的基礎設施和他人的幫助。因此,為社會做貢獻也是他們的責任。例如要求學生志願服務和向慈善機構捐款,將想法轉化為行動,在社區中做好事。
下一期(11月10日)將繼續分享「4S課程」的學生參與情況。◇
作者:李錦博士,前投資銀行董事,現為教育學者及「理財啟苗」聯合創辦人。
網站:www.childfinancialeducation.org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