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容易又中秋。祭月賞月,登高玩月,還有中秋節月餅處處飄香,月亮傳說與故事勾起我們深深淺淺的記憶。圍繞中秋節的記憶,林林總總,耐人回味。這些與中華文化不可分割的中秋民俗與民間故事,到底傳承多久了呢?
先有中秋節還是先有拜月禮?
月下祭月是中秋節的經典印象之一,月下祭月古稱「夕月」。實際上,還未有「中秋節」這個節日就有「夕月」之禮了。
我們從《大戴禮記》中可以看到上古時代就有秋天祭月大典。《周禮注疏》:「天子常春分朝日、秋分夕月。」古人的「中秋」是指秋分這一天,秋分是處於節氣中秋天的中點,所以稱「中秋」。
「秋分,夕月於西郊。」上古的祭月禮一直傳承到清代,都沒有間斷。天子在中秋時舉行祭月大禮,領百官在王宮西郊祭祀月神。
中華文化是天人合一的文化,人們的生活順應天時的節奏,故而對於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等天地陰陽轉變的明顯時點都非常謹慎應對,天子在此時舉行朝廷大祭,就展現敬天敬神、順應天時、天人合一的誠敬態度,弘傳天道與教化的精神。古代社會的政治教化源自對天地常道的體悟。後來,中秋節民間拜月的民俗,來自秋分夕月的古禮,承傳了這種神傳文化的內涵。
中秋節始於哪個朝代?
比起上古的祭月禮,「中秋節」的出現可要晚多了。
唐末宋初有無名氏的《洞仙歌》中出現了「中秋節」一詞:「桂風高處,漸近中秋節。」,我們推想在唐代末年百姓的生活中可能就有「中秋節」這樣的叫法了。
唐代《開元天寶遺事》中提到兩次八月十五時,唐玄宗在宮中玩月賞月的事,一次與文學士,一次是與楊貴妃。書中是以「八月十五」記下那時宮中玩月風尚,不是用「中秋節」,在唐代《通典》記載的正式節假中也還沒有「中秋節」。
北宋時,中秋節已經是個大節,「中秋節」一詞也出現在民俗志中。
《東京夢華錄》記載:「中秋節前,諸店皆賣新酒,重新結絡門面綵樓,花頭畫竿,醉仙錦旌。」中秋節這一天,京都的大道旁店家都重新粉飾妝點門面,豎起雕繪花頭的畫竿,懸掛「醉仙」字樣的酒旗。入夜,賞月玩月就是重頭戲,富貴之家和一般民家各自據高賞月,「貴家結飾台榭,民間爭佔酒樓玩月。」就說富貴之家妝點自家賞月的亭台樓榭,一般民家就爭佔酒樓玩月。中秋節,人車結聚,不夜城鬧通霄。
南宋也是一樣熱鬧慶中秋。吳自牧《夢粱錄》記載「中秋節」賞月:「八月十五日中秋節,此日三秋恰半,故謂之『中秋』。」這一天杭州人登上樓台賞月玩月,夜市遊人婆娑,至晚不絕。
由以上的古書和文獻記載來看,「中秋節」這節日名稱是在晚唐到宋代出現的。
何時開始吃月餅?
拜月與吃月餅連結在一起,是從甚麼時候開始的呢?上古時代雖然已經隆重舉行祭月之禮,但是月餅還不是供月的節物。中秋月餅的出現比祭月晚了幾千年呢。
兩宋過中秋節熱鬧空前,但是還沒有「中秋月餅」。南宋時,都城錢唐(杭州)的市場整年中都能見到一種蒸籠點心「月餅」,在周密風土記《武林舊事》裏把它和大包子、豆沙餡、荷葉餅等等並列。這時香香酥酥的「中秋月餅」還沒上市。
那麼,「中秋月餅」是從甚麼時候開始有的?
大家常聽這樣的傳說:元末以月餅夾傳「八月十五殺韃子」的說法,但是並未見於正史中。明代時中秋節又稱為「團圓節」,劉侗《帝京景物略》說:「月餅月果,戚屬饋相報,餅有徑二尺者。」那時,中秋月餅是親朋間互相饋贈的好禮,代表「月圓、餅圓、人團圓」的祝福,月餅也做得很大,直徑有二尺大的(約當62厘米)。明代詩人夏日《中秋日恭述》說「月餅黃金似」,描寫的中秋月餅有著黃金色。和今天的中秋月餅色是不是很像呢?
清代的中秋節習俗延續了明風。顧祿《清嘉錄》說:「吳縣志:中秋賣餅謂之月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月餅》記載,到處都以月餅拜月,大的「月餅」直徑一尺多,餅面上畫著月宮、蟾蜍和玉兔這些傳說角色的形狀。拜月之後,家人共享月餅,每人一份,也要給未能歸鄉的遊子留一份,有些人家把月餅留存到除夕夜才吃,叫做「團圓餅」。
嫦娥、玉兔傳說的源起
說到中秋節,就想到明月、嫦娥、吳剛和玉兔這些人物、角色,和他們傳世的故事。這些故事角色,都出現在唐代的「月宮鏡」上,也就是說在唐代這些中秋節故事都已盛傳民間。
《文選注》說:「姮娥(*嫦娥)掩月,故曰娥月。《周易》、《歸藏》曰:昔嫦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藥服之,遂奔月,為月精。」這段註釋記載《周易》、《歸藏》古書中就有嫦娥吞服了西王母的不死藥而奔月為月精的傳說。《歸藏》是比《周易》更早的易經。也就是說「嫦娥奔月」的故事已經很古老了,早在商周時代就有了。
說到月中有桂樹,最早的記載發現於西漢。《太平御覽》引西漢《淮南子》記載:「月中有桂樹。」晉代的著作中也有月中仙人桂樹的傳說,如晉代虞喜的《安天論》記載:「俗傳月中仙人桂樹。今視其初生,見仙人之足,漸已成形,桂樹後生焉。」
傳說吳剛是漢代西河人,至於吳剛伐桂的故事,初見於唐人段成式的筆記小說《酉陽雜俎》卷一〈天咫篇〉。篇中記錄,月中有神奇月桂樹,樹高五百丈,有神奇的復原能力,樹身上一有傷口立即復原癒合。據傳有漢代西河人吳剛,修仙道犯了過被師父罰到月宮砍桂樹。
吳剛砍桂樹,但是沒能悟出在辛勞中修行、修心的道理,所以一直無法達成任務去覆命。
至於玉兔,漢代的經籍中就有月中兔的說法,西漢劉向《五經通義‧體調番》說道:「月中有兔與蟾樵。」傳說玉兔在月中搗藥,晉代傅咸《擬〈天問〉》就是這麼看:「月中何有?玉兔搗藥。」
那麼玉兔怎麼昇華到天上月中去的呢?唐代玄奘所譯的《大唐西域記》裏記載了兔子昇天的情節。這隻兔子生於劫初時的西域烈士池西林野中,與一隻狐狸和一隻猿猴為伴。這三隻野獸雖然不是同類卻情同手足,相處融洽。天帝為了考驗牠們,化身為一個又飢又乏的老人上門去乞食求助。三隻動物出門去找食物,狐狸和猿猴都找到了,只有兔子找不到。老人說兔子並非狐狸和猿猴的真心同伴。聽到這話傷心的兔子跳入了熊熊烈火中獻身,以彌補自己的拙劣不足。天帝受到感動,就把玉兔送到月亮上,讓玉兔的事跡傳揚於後世。
從以上這些記載來看,「嫦娥奔月」的故事最為古老,早在商、周時代就有,而吳剛和玉兔的故事都是成形於唐代。這些中秋節的民間故事都有千年以上的歷史了。
這些多采多姿的中秋節傳統文化習俗與民間故事,它們的起源各不相同,從遠古到近古,有的更是相距幾千年,展現中華傳統文化兼容並蓄的豐厚內涵。◇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