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稍微了解經濟學的意義及其功能之後,或許讀者已準備要進入研讀經濟學了。而由第一章中已經隱約得知,任何一個人,在日常生活中,時時刻刻都在做「選擇」行為,而一般人應該都希望得到「價廉物美」的東西。到底價廉物美的意義何在呢?我們是否可以這樣說:「價廉物美是一種感覺,存在每一個人心中,不同人之間很難比較,甚至於無法比較。」同一個時候,同樣的一種物品,某甲認為一百元已是物美價廉了;而某乙卻可能覺得七十元才是價廉物美的。
原因無他,該物品在某甲的心目中比在某乙的心中價值高,這也就是說,同一種物品,在每個人的心中是各有所「值」的。即使是相同的一個人,在「不同時候」對同樣的一種物品,也可能有不同的評價。因此,若依各個人的主觀決定,任何事情就很難相互比較了,為了能作「客觀」的比較,我們必須假定一些可以「共同」接受的標準來遵守。在諸多標準中,「價格」就是最重要的一種。
就以「價格」這個準則來看,上面的例子中,七十元的物品比起一百元的同樣物品就是「價廉」,或者是「便宜」的意思。日常生活中,我們通常也都以這種「貨幣」的價格作為便宜與否的標準。但是,這樣的說法,是否就是「真便宜」呢?我們就由一個例子談起。
消費者願意排隊用餐,一定是根據「邊際」法則決定的
艾克蘭德和拓利遜兩人所著作的《經濟學》教本中舉了這樣的一個例子:二00五年八月底卡崔娜颶風肆虐之前的美國紐奧爾良(New Orleans) 是一座以美食聞名的城市,許多著名的餐館林立,其中有一家名叫卡拉脫里(Galatoire’s)的法式餐館又比較特殊。特殊之處在於,雖然供應大家一致公認的高品質食物,但與其他有名的餐館相較之下,其價格卻被認為相對的低,而且所謂的低價已經有好幾十年的歷史了。
在「貨幣價格」的準則及一般人看來,這家餐館的食物就是物美價廉了,不過,再深一層思考,就會發現不是這麼一回事。並不是說店主耍詐,也不是說另外巧立名目收費。原來,這家餐館自成立以來未曾擴充,但因聲名遠播,聞風而來的顧客越來越多,於是,每當中午和晚上的用餐時間,該餐館外面就大排長龍,而且跟別家餐館不同的是,這一家店不接受事先訂位,也不接受信用卡(完全是現金交易),直到數年以前還規定男顧客需打領帶或穿西裝,甚至禁止女客人穿長褲進入呢!
如此一來,我們便可重新估算在這家餐館用餐的「真正價格」了。除了菜單上的標價和小費外,排隊等待的「時間成本」(不要忘記,時間對於任何人而言是種極為稀少的資源,尤其對高所得者更是,因為如果將排隊的時間去做別的事,會有報酬,而所得愈高者其單位時間的報酬也愈高),著裝赴宴所費的時間和其他的成本(如受拘束的感覺之精神成本)都需要考慮在內。而且,抵達該餐館時隊伍長短的不可預測性,也是估算真正價格的重要因素。
如果將這些應算而未算的成本加進來,在該餐館用餐是否還會算是低價呢?當然,如此而得出的真正價格一定高於菜單上的標價。類似菜單上的價格就是日常通用的「貨幣」價格或「會計」價格;而將各種成本加總之後的價格則是經濟學上所用的「充份」(full)價格,或者機會成本概念的價格。因此,表面上看來是便宜的東西,在經濟分析的審視下,並不是真便宜呢!當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機會成本,因而每個人所應支付的充份價格也不一定會相同。此時也應更能了解機會成本和充份價格不應只是經濟學的專門用語,而應是日常生活中必須具備的知識。
如上所言,時間成本比較高者,充份價格也比較高;不喜歡盛裝用餐的人,充份價格也比較高,到底如何加以估算,是很難找到客觀標準的。不過,可以斷言的是,消費者之所以願意排隊在該餐館用餐,一定是根據「邊際」法則決定的。在此例中就是說,這個消費者之所以願意進到該餐館用餐,他一定認為選取這種行為所能得到的收益至少等於所要花費的成本,雖然確切的數據難以測量,但每一個人一定有一個數字存於他(她)心中。
不只是上餐館有貨幣價格和充份價格之分,任何一種消費物品和勞務的行為都是一樣。過年過節,我們常見的百貨公司打折賤賣,不是人潮洶湧、貨一售出概不退換,就是不准試穿或有瑕疵。除了這些常見的事例外,日常生活中也隨時可見相同的例子,讓我順手再舉個身邊的實例說明。
一個流動攤販的例子
數年前,在寒舍樓下街角,有位賣滷味的流動攤販,其製品不但味道好,而且價錢低於一般水準,但他每天晚上過了九時才會出來,而且每天有一定的賣量。有甚麼情況發生,相信大家一定能猜測個大概:九時未到,該街角就已聚集排隊人群,如此,能買到者不是已經多付了排隊等待的代價了嗎?何況說不定還買不到呢!
這個例子並非個案或特例,日常生活中時常可見「免費」、「一元飯盒」等等噱頭。究其內涵終究可以歸結到「天下沒有便宜貨」這一條鐵律。那麼,為何我們實際上支付的價錢不是像看得見的貨幣價格那樣?除了人的主觀價值難以客觀量化外,最重要的因素就在時間這種資源。對於時間的重視,將之視為稀少投入品,加以引入個人行為作嚴謹分析的,是人力資本理論學者、一九九二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貝克(G.S. Becker, 1930~2014)教授的重要貢獻(先驅者則可推至奧國學派的學者)。也就是由於貝克將時間因素巧妙的引進個體經濟分析,乃使經濟學突破傳統的窠臼,而且穩住了自由經濟理論的地位。
撿便宜貨,先打打算盤
不過,雖然沒有一般人所謂的「便宜」這回事,但對每一個人而言,每一種行為卻應該都是「值得的」。道理很簡單,在所具備的知識、情報、所得,以及外在環境的限制等等條件下,你之所以會「自願」去做某種行為,一定在腦子裏已衡量過「收益大於成本」,至少兩者是相等才會去做。而個人往往是認為「得到的」高於「付出的」,這也就是「各盡所能,各取所值」的基本道理。這也就是下一章我們將介紹的「理性的人」的「理性自利」準則。
在社會上,類似上文分析的「天下沒有便宜貨」的情況,是眾所周知的「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這句名言所形容的情形。即使是別人「免費」招待(不必自己支付飯錢)的午餐,而且又派專車接你赴宴,最起碼你還得花時間享用這頓午餐,而且也須顧及坐車時間和欠人家一份情,這些因素所顯示的成本,就會使你「白吃」的代價不知有多少了。如此看來,機會成本概念下的「充份價格」才真的是人的行為之準繩。
不管是有形或無形的資源,都必須付出代價才可以使用
經由以上的分析,「便宜」或是「免費」的說法似乎很難站得住腳,或可說根本不存在。原因何在?追根究柢,還是回到經濟學的根源:稀少性。不管是有形或無形的資源,都必須付出代價才可以使用。但是,話又說回來,如我們在上文也提過的,對每個人來說,自願成交的「交易行為」在交易發生的當下都是值得的。在此種概念下,在當事人的心目中,這些行為不是也都可說是「便宜」的嗎?否則根本不會去做。
因此,若由個人「主觀」的立場來看,任何自由自在發生的事,在當事者的眼裏都是便宜的,不過,這種便宜的算法並非日常生活中以「貨幣」價格所表示的,而應該是由機會成本概念計算出來的「充份」價格。再以先前所舉的餐館例子來說,一定有些高所得而且又是美食者的人,沒有進到該餐館去,因為餐點的貨幣價格,對這些人來說雖低,但充份價格卻非常高,他們覺得,到這裏用餐一點也「不便宜」呢!
任何人都有一種以上的選擇機會,但卻只能擇取一種
最後,我們再對這個經濟學裏第一個基本原則——機會成本,作進一步的解說。
在某一個時點,任何一個人往往都有一種以上的選擇機會,譬如現在你就必須在「看這本書」、「看電視」、「閒逛」、「睡大覺」等等方式上作選擇,但卻只能擇取一種為之,而你現在就是在看我這本書,於是放棄了其他的選擇機會,那麼,你看我這本書的機會成本是多少呢?由於若你拒絕唸我這本書時,有「看電視」、「閒逛」……等選擇機會,但也只能擇一種最喜歡的為之,譬如說你選了「看電視」。如此,你讀我這本書所花費的代價或所遭受的損失就是不能看電視了,那麼,看電視所能帶給你的好處就是你看我這本書所要花費的「機會成本」。
我們再杜撰一種情況來說明,假設有甲、乙、丙三種可供選擇的工作,甲工作的報酬為每小時一百元,乙工作為九十元,丙工作為八十元。這個時候,在其他條件都相同下,我們當然會選甲,而必須放棄乙、丙,於是甲的機會成本就是乙、丙中報酬較大的一種,也就是九十元。同理,乙工作的機會成本是一百元(即甲工作的報酬)。而丙工作的機會成本是多少呢?答案也是一百元。想通了嗎?若想不通,請再重看本文一遍或幾遍。
「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這句話大家耳熟能詳的諺語, 英語最被熟知的是來自一九七六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弗利曼在一九七五年出版的一本文集的書名There’s No Such Thing as a Free Lunch,中文則據知是由高希均教授最先引用的。不過,這句話早在一九一一年就由已故的廿世紀全球首富兼慈善家洛克斐勒(John D. Rockefeller, SR., 1839~1937)寫給其兒子的信明示出來,茲將全信摘錄如下:
親愛的約翰:
我已經注意到那條指責我吝嗇,說我捐款不夠多的新聞了。這沒甚麼,我被那些不明就裏的記者罵得夠多了,我已經習慣了他們的無知與苛刻。我回應他們的方式只有一個:保持沉默、不加辯解,無論他們如何口誅筆伐。因為我清楚自己的想法,我堅信自己站在正確的一方。
每個人都需要走自己的路,重要的是要問心無愧。有一個故事或許能夠解釋,我很少理會那些乞求我出錢來解決他們個人問題的理由,更能解釋讓我出錢比讓我賺錢更令我緊張的原因。這個故事是這樣說的:
有一家農戶,圈養了幾頭豬。一天,主人忘記關圈門,便給了那幾頭豬逃跑的機會。經過幾代以後,這些豬變得越來越凶悍,以致開始威脅經過那裏的行人。幾位經驗豐富的獵人聞聽此事,很想為民除害捕獲牠們。但是,這些豬卻很狡猾,從不上當。
約翰,當豬開始獨立的時候,都會變得強悍和聰明了。
有一天,一個老人趕著一頭拖著兩輪車的驢子,車上拉著許多木材和糧食,走進了「野豬」出沒的村莊。當地居民很好奇,就走向前問那個老人:「你從哪裏來,要幹甚麼去呀?」老人告訴他們:「我來幫助你們抓野豬呵!」眾鄉民一聽就嘲笑他:「別逗了,連好多獵人都做不到的事你怎麼可能做到。」但是,兩個月以後,老人回來告訴那個村子的村民,野豬已被他關在山頂上的圍欄裏了。
村民再次驚訝,追問那個老人:「是嗎?真不可思議,你是怎麼抓住牠們的?」
老人解釋說:「首先,就是去找野豬經常出來吃東西的地方。然後我就在空地中間放一些糧食作陷阱的誘餌。那些豬起初嚇了一跳,最後還是好奇地跑過來,聞糧食的味道。很快一頭老野豬吃了第一口,其他野豬也跟著吃起來。這時我知道,我肯定能抓到牠們了。」
「第二天,我又多加了一點糧食,並在幾尺遠的地方樹起一塊木板。那塊木板像幽靈般暫時嚇退了牠們,但是那白吃的午餐很有誘惑力,所以不久牠們又跑回來繼續大吃起來。當時野豬並不知道牠們已經是我的了。此後我要做的只是每天在糧食周圍多樹起幾塊木板,直到我的陷阱完成為止。」
「然後,我挖了一個坑立起了第一根角樁。每次我加進一些東西,牠們就會遠離一些時間,但最後都會再來吃免費的午餐。圍欄造好了,陷阱的門也準備好了,而不勞而獲的習慣使牠們毫無顧慮的走進圍欄。這時我就出其不意地收起陷阱,那些白吃午餐的豬就被我輕而易舉地抓到了。」
這個故事的寓意很簡單,一隻動物要靠人類供給食物時,它的機智就會被取走,接著牠就麻煩了。同樣的情形也適用於人類,如果你想使一個人殘廢,只要給他一對枴杖再等上幾個月就能達到目的;換句話說,如果在一定時間內你給一個人免費的午餐,他就會養成不勞而獲的習慣。別忘了,每個人在娘胎裏就開始有被「照顧」的需求了。
是的,我一直鼓勵你要幫助別人,但是就像我經常告訴你的那樣,如果你給一個人一條魚,你只能供養他一天,但是你教他捕魚的本領,就等於供養他一生。這個關於捕魚的老話很有意義。
在我看來,資助金錢是一種錯誤的幫助,它會使一個人失去節儉、勤奮的動力,而變得懶惰、不思進取、沒有責任感。更為重要的是,當你施捨一個人時,你就否定了他的尊嚴,你否定了他的尊嚴,你就搶走了他的命運,這在我看來是極不道德的。作為富人,我有責任成為造福於人類的使者,卻不能成為製造懶漢的始作俑者。
任何一個人一旦養成習慣,不管是好或壞,習慣就一直佔有了他。白吃午餐的習慣不會使一個人步向坦途,只能使他失去贏的機會。而勤奮工作卻是唯一可靠的出路,工作是我們享受成功所付的代價,財富與幸福要靠努力工作才能得到。
在很久很久以前,一位聰明的老國王,想編寫一本智慧錄,以饗後世子孫。一天,老國王將他聰明的臣子召集來,說:「沒有智慧的頭腦,就像沒有蠟燭的燈籠,我要你們編寫一本各個時代的智慧錄,去照亮子孫的前程。」
這批聰明人領命離去後,工作很長一段時間,最後完成了一本堂堂十二卷的巨作,並驕傲地宣稱:「陛下,這是各個時代的智慧錄。」
老國王看了看,說:「各位先生,我確信這是各個時代的智慧結晶。但是,它太厚了,我擔心人們讀它會不得要領。把它濃縮一下吧!」這些聰明人費去很多時間,幾經刪減,完成了一卷書。但是,老國王還是認為太長了,又命令他們再次濃縮。
……
這些聰明人把一本書濃縮為一章,然後減為一頁,再變為一段,最後則變成一句話。聰明的老國王看到這句話時,顯得很得意。「各位先生,」他說:「這真是各個時代的智慧結晶,而且各地的人一旦知道這個真理,我們大部份的問題就可以解決了。」這句話就是:「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
智慧之書的第一章,也是最後一章,是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如果人們知道出人頭地,要以努力工作為代價,大部份人就會有所成就,同時也將使這個世界變得更美好。而白吃午餐的人,遲早會連本帶利付出代價。
一個人活著,必須在自身與外界創造足以使生命和死亡有點尊嚴的東西。
愛你的父親
「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這句格言的意涵,也與我們熟知的「有得必有失」異曲同工,亦即任何事都有代價,都要支付成本。
本章就機會成本這個經濟學裏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以生活化的方式作扼要解說,其間只指出個人會在眾多選擇中挑出一種,但如何挑法卻未能交代清楚,這也就是下一章的主題——行為人的基本心理法則——「理性自利」,亦即經濟學的第二個基本原則。
(作者是中華經濟研究院特約研究員)#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