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九六八年隨波逐流進入台大經濟學系就讀,迄今(二0二三年)五十五個年頭,就一直在經濟領域裏,由學習、研讀、研究、寫論文、教書到撰寫通俗文章傳播基本經濟觀念,對於主流經濟學的演進卻越來越疑惑和不能認同,也越來越能領會奧國學派大師米塞斯(Ludwig von Mises, 1881~1973)早在一九四九年於其巨著《人的行為》(Human Action)中說的「當今大多數的大學以『經濟學』這個名稱講授的東西,實際上是對經濟學的否定」。
大道無形、大道至簡至易
而且,我也越來越能領悟一九七六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弗利曼(M. Friedman, 1912~2006)在一九八五年三月二十一日,應美國德州聖安東尼奧的三一大學(Trinity University)之邀,講述其「我成為經濟學者的演化之路」講詞的結語:「……經濟學是一門迷人的學問。而最令人著迷的是,它的基本原理如此簡單,只要一張紙就可以寫完,而且任何人都可以了解,然而真正了解的人又何其稀少。」
同時,我也更能體會芝加哥學派的始祖奈特(F. Knight, 1885~1972)對其試題幾十年不變之解釋:「試題雖相同,答案卻有異。」之內涵。此外,對經濟學鼻祖亞當.史密斯(Adam Smith, 1723~1790)的《原富》(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為何歷久而彌新,以及「大道無形、大道至簡至易」等道理,我也似乎越來越能領略。
畢竟經濟學的探索對象是「人」,而人是萬物之靈,雖然「人之所以異於動物者幾稀」,但這麼一點點差別卻造成天壤之別的結果。兩百多年的發展,「經濟學進步了」的說法應較被認同,尤其自所謂的「總體經濟學」竄起之後,這種說法更被確認。然而,就只針對「經濟學是在研究人的行為」這一命題,在「行為人」這個關鍵點就非常值得作正本清源之商榷。
人的行為能標準化嗎?在數理經濟、數理模型,以及計量經濟學早已盤踞經濟學領域核心之際,答案是甚麼已可思過半矣!經濟學既然追求「有系統地解釋現象」,那麼,將人的行為尋求系統性、規律性的解釋也理所當然,由而「原理」的出現也是必然。「比較利益原理」、「供需原理」等等都是最基本、最為人熟知的例子,這些原理也都能以圖形、數字,甚至數學式子,利用黑板來演算、說明。然而,這些分析、說明都需要假設和前提條件,可以說是在「既定」的模子下推導。問題是:黑板上的演練結果能否運用到實際人生?
既然對象是「人」,而人是會思考、有靈魂的個體,就某一個人來說,對於自己都難了解了,如何能得知另一個人的想法?何況周遭的環境,以及人、事、物都是變化不居的。原理原則是一般性的,但「具體」是怎樣,可說根本不可能得知,因而每個人都需要去摸索、去嘗試,或以別人的經驗作為自身決策的參考,在不斷的失敗當中改進、學習,而人際間、人與自然間也持續演化出規則、秩序來。
跳脫「黑板經濟學」找回「真人」
雖然說生活在地球上的人都在尋求幸福,但幸福的內涵卻也不是放諸四海皆準的,只有回到活生生的「個人」身上,讓行為個人決定才是最適當的。市場、競爭、比較利益的決定主體,應該都是個別行為人。就是在形形色色的行為人互動中,激盪出分工合作、各個市場的規則,以及各式各樣的組織。到了凱因斯經濟學配合著自然科學分析工具的出現,竟然逐漸演變成整體社會可置於一個可以擺弄的模式中,而政府可利用政策工具作「精密調控」,讓活在此模式裏的人都能過著幸福美滿的生活。儘管稍微思考一下就可知不可思議,但現實世界的人間卻一直這樣進行著,縱然不斷發生問題,仍然無法改變。原因可能有許多,最微妙的看似簡單基本觀念之內涵, 無法被真正了解應是關鍵,由弗利曼的感慨也可清楚、明白了。不過, 由一九九一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寇斯(R. H. Coase, 1910~2013)的「黑板經濟學」說法,最能傳神且一針見血地點出癥結所在。
所謂的「寇斯定理」膾炙人口, 似乎已被充份了解, 然而寇斯在一九八八年於〈闡釋社會成本問題〉這篇文章,就近三十年(一九六0~一九八八)這麼長時間裏,各家對該定理的褒貶提出總回答時,說絕大多數的討論都沒搞清楚他的論點,而他的論點最主要的也只不過是呼籲經濟學家走出「黑板經濟學」裏交易成本為零的世界,大家共同回到到處都是交易成本的現實人生,研究解決人生問題之道。他在該文最後以政府最常用的租稅制度為例,引用包莫(W. J. Baumol, 1922~2017)的話:「總括來說,要一五一十實施庇古氏租稅制度,我們實在沒有甚麼理由抱持太大的信心。實施這個制度所需要的租稅,或所需給予補貼的額度,我們不知道應該如何去計算,也不知道如何由嘗試錯誤中去算出大概的數字。」來指明包莫所說的「庇古派傳統的結論本身,實際上是沒有瑕疵的」,應是邏輯上沒瑕疵,而且假定能將該制度付諸實施的話,資源配置可達最適,但事實上這些稅制方案是無法施行的。寇斯說:「就這一點而言,我從來沒有否認過。我的看法不過是,這些稅制方案只是些夢想罷了。當我年輕的時候,有人說,說不出口的蠢話,可以用唱的。而在當代經濟學中,說不出口的蠢話,則可以用數學來表達。」
我很同意寇斯對當代經濟學的針砭,但並不否認黑板經濟學可以訓練學習者清晰的邏輯推理,只是切忌全盤用到真實人生,以為人生問題真的能夠精確量化,且政府政策可完滿解決。為了讓這些看似簡單的理念得以普及,個人長久以來不斷為文作通俗化觀念的傳布,也曾將這些文章集結成書出版。
通俗化經濟觀念的傳布
在一九九二年,有感於社會裏普遍瀰漫著對經濟學的誤解,肇因可能一大堆,但缺乏正確觀念的中文讀本應是要因之一。當時雖有不錯的中文「教本」出現,但活用經濟學理解析人生的讀物卻仍難尋。於是出版了《人生經濟學》這本三萬字的小冊子,將幾個基本原則和供需原理之內涵詳予解析,再配以數篇日常生活事務的經濟分析,導引讀者認識生活經濟學,體認經濟學是研究「活生生」的「人」之一門學問,目的在增進每一個人的福祉。
十三年之後的二00五年,個人不但依然認同經濟學是以「活生生」的「人」為對象,經濟學是切合人生的這些根本性概念,甚至於覺得還應該加倍強調。而且,對於被尊為「經濟學鼻組」的亞當·史密斯,其所特別著重的倫理道德,竟被當代主流經濟學幾乎完全忽略,甚且人類爭權奪利,爾虞我詐,人心敗壞幾至「人人為近敵」,而失去倫理道德基礎的經濟學,應該也扮演了份量頗重的推波助瀾角色。於是將《人生經濟學》中的「理性自利」很小心的導向「無私」,又加入〈誠信是經濟學的根本〉、〈「共用財」的迷惑〉、〈「長成的」與「做成的」創新〉、〈經濟思潮與政府角色的演化〉四篇新文章,以增修版面世。特別加入「誠信」、「無私」、「個人責任」,以及「政府適當角色」這些最基本、最重要的內容,使該書更貼近真正的「人生」。
到二0一四年,九年間物換星移,而天災人禍不但未減,還更頻繁且強度更大,南亞大海嘯、四川和青海大地震、SARS風暴、H1N1流感、台灣八八風災、海地和智利大地震、日本福島強震等等天災接二連三報到,並造成重大損失,而氣候的大變異,南北半球異常冰寒、酷暑的大對比,引發《明天過後》、《二0一二》描述地球面臨崩毀影片的大賣座,末世預言也被熱烈談論。
千錯萬錯都是人的錯
「天地不仁,以人為芻狗」是評論者最常用來評斷天災人禍的話語,這是怨天怨地,責怪天地戕害人,好似人類是何等無辜、可憐!是這樣嗎?為何人類不會自我檢討,看看自己是否犯了錯,而且一錯再錯,最後才落到「人不治天治」的悲慘局面?
在這其中,一意追求經濟增長過了頭,恐怕要負很大的責任,而對「金錢貨幣本質」的誤解、對市場的抹黑扭曲,以及諸多錯誤經濟觀念的引導則是源頭。有鑒於此,導正經濟觀念,進而擴大影響範圍,更顯現出的確是一項重要的工作。乃進一步將「錢」、「競爭」、「市場失靈」、「外部性」、「成長的迷思」、「幸福指數」這些現今非常關鍵的理念,各以專章加入,雖使小書篇幅增加,卻更為完整。為免學術化的書名讓一般讀者產生排斥,捨棄原本「經濟學」書名,以平易近人的「經濟的幸福力」為書名,再將「新人生經濟學」作副名,期待吸引更多讀者接觸,更希望能打動人心,喚起人民的思考,讓人間社會不再沈淪,進而向上提升。
迄今(二0二三)匆匆又過九年,發覺書中內容有許多需再清楚說明和進一步闡述的地方,乃對全書予以不小幅度的增刪修正,且將「新人生經濟學」副書名改為「新生活經濟學」。必須一再強調的是,在本書中,我已深深覺悟到必須揚棄「自私自利」,讓人間真能「誠心誠意」地分工合作,而「誠信倫理」的重新尋回也當然是當務之急,當代經濟學必須像她的始祖亞當.史密斯一樣,重視倫理道德,畢竟「人無德」一切都枉然,而「人心向上提升」是根本!
謹識
二0一四年九月二日
二0二三年八月二十二日修訂
作者是中華經濟研究院特約研究員#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
------------------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