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內大概是我最不思鄉。」——張愛玲

有台灣的讀者告知,台北市長蔣萬安昨天在滬參與「上海台北雙城論壇」,搬出張愛玲向中共示好,令她反感,問我能否寫篇文章談談。我瞥一眼相關新聞,《中時》標題稱蔣萬安「引張愛玲感性連結」,真的有夠嚇人。

蔣萬安在論壇致詞,先提及俞大維,再談到「另一位上海人對台北、對台灣的影響」,即張愛玲。蔣萬安說,張愛玲在「孤島上海」成名,在台北出版了全集,後來在大陸改革開放後,從台北紅回上海,「我談這些都是信手拈來可以想到的,在現代史上,上海與台北的關係連結,尤其在人的身上。」

蔣萬安稱張愛玲為「上海人」,來信讀者也不以為然。張愛玲雖然生於上海,但兩歲已搬到天津(八歲才搬返上海),母語是「被北邊話與安徽話的影響沖淡了的南京話」,上海話反而是她長大後才「半途出家」學的(見張愛玲〈「嗄?」?〉)。何況她大半輩子都在美國生活,直至逝世,該稱她為「美籍華人」才對。

坦白說,蔣萬安說話的邏輯,跟港共高官如李家超或鄧炳強一樣,令我費解。張愛玲在上海成名,在台北出版全集,如此淡薄的關係,怎稱得上「連結」兩城呢?媒體形容為「感性連結」就更荒誕。想來蔣萬安應該沒怎麼看過張愛玲,否則不會不知道她是「反共作家」,一九五二年離開大陸後就再沒回去,今天更被大陸網民奉為「潤」的祖師奶奶。

張愛玲反共,不是新聞,她的《赤地之戀》和《秧歌》,至今仍是中国大陸禁書;就算是近十多年出版的遺作和書信,都要刪掉「敏感內容」才能通過審查。一般人所不知道的,大概是她對中共厭惡到什麼地步。張愛玲有篇遊記〈重訪邊城〉,憶述一九六一至六二年她遊台灣及香港的見聞(兩地即她筆下的「邊城」)。裏面有一兩個小故事,很能反映張對中共的觀感,誠意推薦給蔣萬安。

一九五二年夏,張愛玲從羅湖過境到香港。她和一群人從火車上下來過了羅湖橋,把證件交給鐵絲網另一邊的香港警察,送到個小屋去研究。那是大熱天,他們站在太陽底下等了一個鐘頭,音信杳然。中共站崗的士兵是個北方男孩,見張愛玲等人曬得可憐,就指示他們到附近的陰涼處等待。據張愛玲所說,眾人反應是這樣的:「我們都不朝他看,只稍帶微笑,反而更往前擠近鐵絲網,仿彿唯恐遺下我們中間的一個。」

〈重訪邊城〉又有一個故事,談到張愛玲六十年代初在香港,讀到報上十三妹的專欄。十三妹說有個十九歲少女來信,稱一年前父親冒險帶她從華北逃出來,途中被中共射擊,父親用身體掩護她而喪命。抵港後少女生活艱苦,每個月有一百元港幣收入,只夠租一個床位,抱怨「全香港只有我不過耶誕節」。她最後問十三妹,「請告訴我我是不是應當回大陸去。」

張愛玲看了這少女的故事有何反應?容許我直接抄一段〈重訪邊城〉:

「我的反應是漫畫上的火星直爆,加上許多『!』與『#』,不管『#』在這裏是代表什麼,當然也不值得這樣大驚小怪,在封閉的社會裏,年青人的無知,是外間不能想像的。連父母在家裏有許多話也都不敢說,怕萬一被子女檢舉。一到了香港的花花世界,十九歲的女孩正是愛美的年齡,想裝飾自己的欲望該多強烈。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是真寧可回到『大家沒得』的地方,少受點痛苦。不過一路出來,沒有糧票路條,不靠親友幫忙決走不了這麼遠。一回去追究起來,豈不害了這些恩人?」

六十年前這個歷盡滄桑從華北逃到香港,激到祖師奶奶火星直爆的少女,如果尚在人間,現在大概八十歲了,不知道她後來做了什麼決定。我不禁聯想到,今日的台灣,許多人的思維也像那個十九歲少女,只是他們並非自己「回大陸去」,而是渴望整個台灣陪他們「回去」。張愛玲泉下有知,必定報以「!」與「#」的反應。

蔣萬安想利用張愛玲作為「連結」,促進「兩岸友好」,無異於找核電廠代言環保,這樣奧妙的邏輯, 我看不透。

本文獲作者授權轉載自「馮睎乾十三維度」Patreon

(編者按:本文僅代表專欄作者個人意見,不反映本報立場。)@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