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曆的七月七日之夜是七夕,古來這一天也稱七夕節、七巧節、乞巧節、七姐誕。從古到今,七夕愛情的主題曲響不絕。有情人對良緣的期許,「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的唱頌,代代相傳成了七夕佳話。

七夕星話傳來古

在中國文學和文獻中,牽牛(又稱牛郎、河鼓星)、織女之名在周代就有了。在《詩經‧小雅‧大東》篇章中的詩句借用了天上織女織錦、牽牛載貨的形象,這和後代故事中的角色是一致的。[1]

1975年12月的考古出土的秦代竹簡《雲夢睡虎地秦簡》[2]中,〈日書甲種〉記載了「取妻」條目,其下有二則關於牛郎織女的簡文記載,為牛郎織女說的傳說起源提供了重要線索。考察文獻的時代背景,其時間下限在戰國晚期,或可能更早。

星神牽牛與織女

從先秦跨入西漢,牽牛(*即牛郎)與織女的傳說故事,已經普遍流傳於宮中和民間習俗以及文學作品的記述中,還有雕塑、畫像石繪畫以及漢墓天文星象畫等等的記錄保留下來。在漢代時牛郎與織女的傳說上天、下地又遺留在人間,被敬為兩星神。

星象畫和畫像石的牽牛織女

漢墓壁畫的星象畫中,描繪了天空中二十八星宿。「宿」指由一些星組成的星宿(星座)。當時人把牛宿、女宿,作為牽牛和織女的化身。[3]反映了當時人的想像。考古出土的漢代畫像石上有《牛宿、女宿圖》,現存於河南南陽漢畫館。畫像石上的牛宿是牛郎牽著一頭牛的具體形象,畫的左下角是女宿,有四顆星圍繞著織女頭上。

河南南陽白灘漢墓畫像石上的牛郎(右)織女(左下角)。 (公有領域)
河南南陽白灘漢墓畫像石上的牛郎(右)織女(左下角)。 (公有領域)

上林苑昆明池邊 兩星神塑像

西漢時的上林苑昆明池邊,有織女、牽牛兩星神的塑造,分立在昆明池(象徵銀河)兩邊。[4]當時人把織女、牽牛兩星視為星神。

東漢班固《兩都賦》中描寫了這般景象:「集乎豫章之宇,臨乎昆明之池。左牽牛而右織女,似雲漢(即天河、銀河)之無涯。」雖然塑像今不可尋,然而,在東漢楊震撰《關輔古語》,這本早期關中地區的地理專書中有記載:「昆明池中有二石人,立牽牛、織女於池之東西,以象天河。」

漢代七夕風俗

我們現代人熟知的七夕民俗,宛然與漢代的七夕風俗沒有兩樣。《西京雜記》記載了漢宮中,帝王后妃在七夕「以五色縷相羈,謂為相連愛」。漢代《四民月令》(崔寔著)記載,民間傳說河鼓星(牛郎)和織女星這兩星神在七夕相會,於是心中有婚願的人就在這一天守夜,擺上香案奉上米餅點心、酒、肉乾和當令新鮮瓜果,並在桌上散灑香粉,祭拜河鼓和織女星,期盼美好的姻緣早臨。當晚守夜時,若是看到天河如波的白雲閃耀光亮的五色光輝,就是二星神相會的徵兆,見到此景快快許願,傳說三年就能如願得到好姻緣。

烏鵲填河搭鵲橋

每年七夕,鵲鳥群在河漢上搭起鵲橋,為牛郎織女牽橋讓他們得以相會。西漢淮南王劉安的《淮南子》記載「烏鵲填河而渡織女」;東漢泰山太守應劭撰寫的《風俗通義》逸文也記載:「織女七月當渡河,使鵲為橋。」(見:唐代韓鄂《歲華紀麗》卷三引)。

七夕到,傳說鵲鳥年年為牽牛織女的一年一會搭鵲橋。(麗絲/大紀元)
七夕到,傳說鵲鳥年年為牽牛織女的一年一會搭鵲橋。(麗絲/大紀元)

文學中的《迢迢牽牛星》

東漢的古詩十九首《迢迢牽牛星》,描寫天上的織女和牽牛兩星被河漢相隔不得相逢,人間夫婦藉以傾訴兩地分隔不得見的淒切之情: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由以上的記載可見,牛郎織女和悲劇愛情故事之精神面貌,在漢代已經具備了,而且在民間盛傳。

天仙下凡助孝子還債

到了魏晉時代,曹植《靈芝篇》和東晉干寶的《搜神記》,都寫了天仙織女下凡幫助孝子董永還債的故事。《搜神記》留下完整的記述,故事發生的背景時空是漢朝:

清王素繪《二十四孝圖》之「董永賣身葬父」。(公有領域)
清王素繪《二十四孝圖》之「董永賣身葬父」。(公有領域)

漢朝時在千乘(今山東省高青縣高城鎮北)這地方有至孝之子董永。他幼年喪母,與父親相依為命。父親體弱多病,一家過著非常清貧的日子。董永努力幫人耕田換取一些食物、一點零錢來維持家計。他去幹活時,放不下多病的父親,就推著一輛小車子載著父親一同前往。到了工作的田邊,他把父親推到樹蔭下,然後一邊工作,一邊也能照應父親。

後來父親死了,家徒四壁的董永沒錢為父親料理後事,就賣身給一富有人家當奴僕,換得錢來為父親辦理葬事。主人知道了董永的賢孝,送給他一萬錢,讓他回家去把喪事辦了。董永為父親守喪三年期滿後,前往主人家還債。就在路途中他遇到一個女子,女子說「願作為他的妻子」。董永只好讓女子隨同前往主人家。

主人看到守喪期滿的董永竟然主動回來了,就告訴他說:「那些錢是送給你辦理父親喪事的,我並不要你還。」

董永答說:「承蒙主君的恩惠,父喪已經滿期,永雖然是個無足輕重的小人物,一定要盡力勤奮工作,來報答您的厚德。」

主人問道:「你家婦人能做甚麼呢?」

董永說:「她能織布。」

主人說:「如果你一定要回報我的話,就讓你的妻子為我織百疋縑帛吧。」

於是,董永的妻子就在主人家紡織。十日過後,百疋泛著絲光的高貴縑帛已經擺在主人眼前。這樣的巧手人間哪裏找呀?

完成了主人交辦的工作,董永也清還了借債,他和妻子拜謝離開了主人家。出了門,妻子告訴董永說:「我是天上的織女。由於君誠心至孝感動了天帝,天帝命令我下凡助君快快償清債務。」

話一說完,織女凌空而去,瞬間已經不見了蹤影。天仙織女下凡助孝子的任務已經完成,她回天庭覆命去了。

不動凡心的仙女,白日飛昇而去,此乃人神共處的千古佳話。(孫明國/大紀元)
不動凡心的仙女,白日飛昇而去,此乃人神共處的千古佳話。(孫明國/大紀元)

尾聲

到了下一個朝代,即南北朝時期,南梁殷芸的一篇短篇故事《小說》讓織女動了凡心,留下了遺憾和牽掛。在《小說》故事中,織女是天帝的女兒,她認真忘我的工作精神得到天帝憐愛,天帝把她與天河西邊努力耕田的牽牛郎配成雙。豈知他倆婚後動了凡心,陷入情愛的牽絆,失去了原來認真的精神本色。天帝把織女召回,讓他倆只能一年一度在七夕相會。

後來的七夕民間故事中,揉合了七仙女下凡、金星牛轉世老牛報恩等等的情節,演變成了今天通俗本的七夕愛情故事了。

結語:永恆的思念

秋風起兮,七夕節又將來到。牛郎、織女與中華兒女相伴幾千年,有情有義的婚姻,相許相牽的愛情,千百年來代代相傳。七夕的一年一會,讓人感嘆之外,也讓我們對人生的禍福深入思考。

追溯牛郎、織女的故事源起,在牛郎織女夫婦的儷影與情義之上,我們看到了天仙神貌,看到了仙凡的不同。務真的生命,純孝與感恩之德能感動天神,能得到天神的垂愛與祐護,從而享有生命的幸福。

各位看了七夕故事的歷史演變,是否感悟到人間與天國也越來越疏離呢?天河與人間相隔,人間的苦難因何而來?從牛郎織女的故事看來,從天上落下凡塵,動了凡心有了凡念,正是受苦受難的開始。受苦是給與人的返本歸真的契機。怎樣才能返回真正的幸福仙境呢?那織女和牛郎必須返回純真的精神本色,才能跨越天河的仙凡阻隔,回到原先美好的境界。

天上人間七夕節,牛郎織女的故事幾經變遷。圖為清 唐培華〈牛郎織女〉。(台北 故宮博物院提供)
天上人間七夕節,牛郎織女的故事幾經變遷。圖為清 唐培華〈牛郎織女〉。(台北 故宮博物院提供)

參註

[1]:周代《詩經‧小雅‧大東》:「……維天有漢、監亦有光。跂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報章。睆彼牽牛、不以服箱。」《詩序》說〈大東〉是東國人士的傷亂之詩,《鄭箋》以為是譚國大夫所作,魯莊公十年(公元前684年),譚國被齊師所滅,在這戰亂的國度,織女終日操作也織不成布匹,牽牛也載不了衣物,詩藉由牽牛織女表現了傷亂之情。

[2]《雲夢睡虎地秦簡》在中國湖北省雲夢縣城關睡虎地挖掘的十一號墓出土。

[3]漢代一般觀念中經常將牽牛、織女故事來源的兩個星官——銀河旁的河鼓(也稱牽牛)、織女,與二十八宿中的牛宿(亦稱牽牛)、女宿(婺女)相混淆,漢代墓室畫的天文星象圖中也經常出現這樣的混淆情況。這種漢墓中的人文思想表現顯然是受到牽牛、織女故事的影響。
例如:
(1)1987年,西安交通大學內一座西漢晚期磚室墓墓頂的二十八星宿圖,描繪的牛宿是牛郎牽牛形象,即河鼓星與牛星相連(清代學者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中說:「河鼓與牛星相連,古或通名牽牛。」)。在牽牛的旁邊,是織女圖,有一跪坐女子形象,女子身前有兩顆星,身後有一顆星與之相連,這是將織女作為女宿(本是婺女)。
(2)2017年,陝西靖邊楊橋畔渠樹壕東漢壁畫墓出土,在墓室的拱頂部,前後室有一個貫通連接的天文星象圖,是迄今中國考古發現最完整的,具有星形、星數、題名、圖像四要素的一個天文圖。此天文圖中將也是將二十八宿中的牛宿、女宿表現為牽牛、織女的形象。其中,牛宿題記為「牽牛」,形象為一白衣男子坐立,其後有一牛,牛上有三星橫連;女宿題記為「織女」,形象為一綠衣女子正在織機上工作,女子頭上有三星成三角形分布。

[4] 陜西省長安縣斗門鎮附近,保存著兩座用火成岩雕成的大型石刻圓雕,據歷代文獻記載,這兩座石雕是漢武帝元狩三年發謫吏穿昆明池時建立的牽牛織女像。 (*出自湯池:《西漢石雕牽牛織女辨》,文物,1979年02期 )
 

點閱【璀璨中華文化】系列─ #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