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生活的地球,核心就是由土地構成的,「土」是人類最常見的自然資源。東漢劉熙所撰的詞典《釋名》說:「土,吐也,吐生萬物也。」「土」字的構形,採用象形的造字法,如同從地底向上生長出甚麼植物一樣;而「土」字的讀音,採用與「吐」音近的方式,如同土地自然生長出的東西像土地母親口裏吐出來的東西一樣。東漢經學家許慎在《說文解字》總結道:「土,地之吐生物者也。二象地之下、地之中,丨,物出形也。」古人對土地的認識,清晰明確,家有家田,國有國土。上古時代的人類社會,農業和畜牧業都仰賴良好土地的恩賜,生命才得以生存和延續。

古人已能系統認知土質

據說,上古大洪水之時,大禹治水就勘定九州,詳細調查天下各類物產,大致的綱要就記載在《尚書‧禹貢》篇裏。其中的一條調查項目就是對九州的土地質地做了明確的描述:

冀州土白壤(冀州的土質是柔軟的白壤。壤,相當於鬆軟的土)
兗州土黑墳(兗州的土質是肥沃的黑土。墳,這裏主要是指腐敗的動植物堆積沉積而成的土壤)
青州土白墳(青州的土質是灰壤。可能是這一地帶的土質沉積的動植物腐敗現象呈現一種灰白色造成的吧)
徐州土赤戠墳(徐州的土質是棕色的黏土。戠,音zhí,通「埴」)
揚州土塗泥(揚州的土質是潮濕的泥土)
荊州土塗泥(荊州的土質也是潮濕的泥土)
豫州土唯壤,下土墳壚(豫州的土質是鬆軟的土壤,土層下面是黑色的硬土)
梁州土青黎(梁州的土質是青黑色的沃壤)
雍州土黃壤(雍州的土質是黃土)

這些細緻入微的描述,為後世學者所驚歎,其涉及到的領地範圍廣大,超過現今大半個中國領土,而且對各類土質有非常充足的理解和認識,這在地質學領域中也屬難得。

從造字的角度看,有一些字就與土壤的質地型態有關。我們以《說文解字》的一些解字為例:

壤:柔土也。(壤就是鬆軟的土,可耕之地)
壚,黑剛土也。(壚就是黑色而質地堅實的土壤。壚,音lú)
㙚:赤剛土也。(㙚就是紅褐色的質地硬實的土。㙚,音xīng)
埴:黏土也。(埴就是黏土。埴,音zhí)
墣:塊也。(墣就是塊狀的土。墣,音pú)
堊:白塗也。(堊就是白色的土。堊,音è)
埃:塵也。(埃就是塵土)

這些表面的知識讓我們可以推知,古人已經自覺地系統性去認知和調查各類土地及其特性。這對古人耕植土地,利用土地材質做各方面生產和製造,都有極大的幫助。從漢代流傳出的《周禮》一書記載,古代朝廷就確立了「地官司徒」一大職能部門,其核心職責就是管理大大小小各類涉及土地和土地生產生活的事宜。

據說,大禹治水時勘定九州,詳細調查天下各類物產,其中包含對九州的土地質地的確描述。《尚書‧禹貢》裏記載「徐州土赤戠墳」(徐州的土質是棕色的黏土)。(Pixabay)
據說,大禹治水時勘定九州,詳細調查天下各類物產,其中包含對九州的土地質地的確描述。《尚書‧禹貢》裏記載「徐州土赤戠墳」(徐州的土質是棕色的黏土)。(Pixabay)

土的藥用價值之謎

如果說,各種土壤能夠做種植、建築、燒製陶瓷之類的功用,大家會覺得很好理解。可有一項或許大家未曾特別關注的事,即早在秦漢之前,中醫就已經開始對土質的狀況做研究並以之入藥。

就如現存最古的中醫藥經典《神農本草經》就將藥物類型分為:玉石部、草部、木部、果菜部、米穀部、蟲獸部。玉石部主要是一些石質的礦物質來入藥。其中就有一種叫做「白堊」的白色泥土,「味苦溫」,就可以拿來入藥,主治的是婦科疾病。

明朝李時珍集前代之大成,編成《本草綱目》,專門開闢「土部」的藥材。書中總共羅列多達六十一種土質藥材,令人歎為觀止。其中的「白堊」「甘土」「墨」「冬灰」「石鹼」,多多少少為今天一些信任中醫的人們所認可。當然,其它的大部份土部藥材備受爭議,經常被西醫(科學醫學)拿來舉例詬病。

例如,《本草綱目》就以「蚯蚓泥」可入藥,但是從現今的西醫學術認知上卻很難獲得怎麼樣的醫學理論依據。想想看,蚯蚓鑽趴又吃過了的泥土,然後被排泄出來後,這樣的泥土能夠拿來入藥,那還能找到甚麼醫學依據嗎?

然而,如果從農學家和植物學家的角度看,會特別理解到,蚯蚓吃過的土並排泄出來的「蚯蚓泥」,確確實實對土地的鬆軟,對植物在土層裏的種植效果及營養吸收效果,起到非常好的作用。這樣的作用,不是一般的耕植施肥所能夠達到的效果。那麼,蚯蚓泥是否在其中起到甚麼特殊的效果呢?相信研究土壤的專家會進一步找到答案。這或許從常識層面也啟迪我們,蚯蚓泥是否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對土質產生一系列的有機或者無機的化學反應呢?如果存在這些能量反應,是否也能夠側面地證明,蚯蚓泥具有一定的入藥效果呢?一概地否定古人千百年來獲取的常識經驗,也是非常不可取的,我們的態度應該是客觀地去面對和研究。

李時珍還記載一例涉及「土部」藥材的神奇醫案。李時珍說:過去有一位女子,不知怎地,忽然吃食起河中的污泥,而且每天吃好幾碗。但是沒有說明這位女子吃後會怎麼樣,看起來可能身體健康情況一般般,身子沒有大礙,不然怎麼會每天都吃污泥呢?後來,來了一位「玉田隱者」,專門為這位女子出一例偏方,就以「壁間敗土」調水,讓女子喝下去,結果就好了。女子再也不吃河中污泥了。這「壁間敗土」就是牆壁上久晒過後敗壞的泥土。古人建房,都是如此。

李時珍記載這個醫案,是因為他在醫理上有據可溯的。他認為其源頭是來自南朝陶弘景(公元456年至536年)所發明的一個醫例:「此屋之東壁上土也,常先見日故爾。又可除油垢衣,勝鍛石、滑石。」意思就是說,太陽經常晒到東邊牆壁上牆土,具有非常良好的潤滑和清潔的作用。這則醫例的時代物質背景當然和古人生活的空氣環境和建築材料是相關的,是不能套用到今人的空氣環境和建築材料來做比對。

現今科學也已經意識到,不同的土壤土質,內含有不同的礦物和有機生命體,而這些成份會不會具有工業和醫藥的功用呢?這個課題不僅帶來諸多的未解之謎,而且還打破人們對土壤的一般性認識。就像之前提到的「蚯蚓泥」,這個案例不僅僅是一個醫案問題,也可能是一種超越了「進化論」概念的問題。想想看,人類居住的地球,其土壤的特色何止是千奇百怪、多種多樣,同時地球土壤中存在的龐大複雜的有機生命系統和無機循環功用,在別的星球(行星),為何還是難以找到類似的狀況呢?別的星球(行星)不也進化了千百億年,為何還不具備像地球一樣的生態環境和土壤特點呢?這問題的提出會有助於理解和探索地球土壤的本質和醫學作用,當然,這問題內涵就超出醫學領域,屬於更加廣闊的學問領域的未解之謎了。#

「土」字的構形,採用象形的造字法,如同從地底向上生長出植物。(Pixabay)
「土」字的構形,採用象形的造字法,如同從地底向上生長出植物。(Pixabay)


(未完待續)

點閱《吐生萬物:中國古代「土」文化小探(下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

------------------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