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的哲理性象徵意義
當我們一談到「哲理性」的事物時,往往就將抽象的體系性哲理思維和敘述,當作「哲理」或者「哲學」。不過,在中國古老的傳統文化之中,一個簡單常見的事物往往可以符號化而成為一種形而上的道術理念。「土」就是其中之一的理念。
《尚書‧大禹謨》引用大禹的一句名言:「德唯善政,政在養民。水、火、金、木、土、穀,唯修;正德、利用、厚生,唯和。」大禹認為實施「善政在養民」,提出修治「六府」,協和「三事」。其中,「六府」就是指「水、火、金、木、土、穀」六種類型的事物,是人們生產生活的必須財物。後來,到《尚書‧洪範》也專門定型「五行」之說:「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潤下作鹹,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穡作甘。」這樣,「土」的形而上的道術理念,不僅使得一般性的政治和經濟層面的生產生活之中,得到理性的規範和管治,而且,也將「土」作為一種類型的符號元素,納入到「五行」的複雜循環體系之中,在後來人們還不斷以五行生剋之理來運作和闡釋許多表面物質的物理關係。
實際上,這樣的思維模式在國外也有,來自印度的佛家學說也依據印度古文化提出「四大」之說:地、火、水、風。其中「地」的理念,基本和中國「五行」的「土」相對映、相接近。
另外,《周易》經傳在闡述「八卦」的象徵意義的時候,也將「坤卦」對映成「地」的意象。於是,「土地」也成為「八卦」基本象徵性元素之一。
那麼,這些哲理性象徵意義有何作用呢?筆者以為,這種哲理性象徵意義不同於近現代西方哲學的抽象概念和抽象思維,而是導向一種形而上的「道術」思維。《周易‧繫辭》說:「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所以,「土」的理念,不僅僅在於人世間可視的、可摸的、可感覺到的具體的「土壤」物質,也有更高層次的「土」的境界認知。「道術」之所以為「道術」,不僅僅向上升華到高境界的「道」,也能夠擴及到實際現實世界可操作應用的「術」。故而,「五行」「八卦」之說,都可以應用於各類「術數」和「醫術」。「土」作為其中之一的元素,充份發揮著其靈性的物理運行作用。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土部」開宗明義總結說道︰「土者,五行之主,坤之體也。具五色而以黃為正色,具五味而以甘為正味。是以《禹貢》辨九州之土色,《周官》辨十有二壤之土性。蓋其為德,至柔而剛,至靜有常,兼五行生萬物而不與其能,坤之德其至矣哉。在人則脾胃應之,故諸土入藥,皆取其裨助戊己之功。」
古代擅長醫術的醫家,都會充份利用「五行」「八卦」之理佐治各種病情。中國醫界的「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東垣就倡導「脾胃學說」,著作《脾胃論》三卷,後又不斷著作提倡脾胃治療模式。脾胃的問題,在中醫五行學說裏,對映的就是「土」的象徵意義。《四庫全書提要》指出:「其(李東垣)說以『土』為萬物之母,故獨重脾胃。引經立論,精鑿不磨。」李東垣的醫學理論實踐,在後世得到極大的發揮,成效卓著。這個醫學學術案例證明「土」作為一個哲理性象徵意義,具有非常廣泛和良好的「道術」學理體系機制。
重耳獲土的預言
在術數上,也有一個著名的故事是關於「土」的象徵意義的。這個故事記載在《國語‧晉語四》中:
晉國公子重耳(就是後來成為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一行人還處於流亡時期,他們出發準備前往齊國。在經過衛國的五鹿地方時,重耳他們向田地裏的農夫要吃的。那農夫一點也不客氣,拿起一塊土塊給他們。公子重耳一看,大為憤怒,要拿鞭子打那農夫。
重耳的舅父狐偃(字子犯)趕忙上前攔住重耳,說道:「農夫把土塊給我們,預示他們將要歸服公子。我們還想求甚麼呢?天命所有發生,都一定先有徵兆。我一眼就看出來了:十二年後,我們一定會獲得這塊土地。你們大家記住我這話。我推算給大家:歲星在壽星和鶉尾時,公子便將要擁有這塊土地!上天已經顯示徵兆了,歲星在壽星再次出現時,公子一定就要稱霸諸侯。天的大數不會超過十二,應該從現在算起。佔有這塊土地時,應當是戊申日吧!因為戊象徵土,戊申也就象徵擴大土地啊。」
重耳一聽,是一個星佔的推算結論,又加上農夫無意中給一塊土塊,這也是一種預兆,與預示的易學占卜之意互相吻合。重耳不得不服了,於是叩拜天賜並向農夫致謝,接受土塊把它裝進車裏。後來重耳回歸晉國,成為晉文公,稱霸天下。
三國時期吳國學者韋昭在註解此段歷史時做了推算,認為:當時的重耳是在魯僖公十六年(公元前644年)得到五鹿農夫的土塊的,到魯僖公二十八年(公元前632年)時,重耳已經立為晉國君主,後人稱之為晉文公,就在此年晉國伐衛國,在正月初六戊申這一天,攻取衛國的五鹿。
諸位看官,您對這個關於「土」的象徵意義的術數案例有何高見呢?
息壤(土)的神話傳說
可能大家聽說中國上古時有一種非常特別的土,叫做息壤,傳說此種土可以自動增生。最早的記載出自《山海經‧海內經》:「洪水滔天。鯀竊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殺鯀於羽郊。」在《淮南子‧墬形訓》也稱之為「息土」。《山海經》的這段記載非常簡約,讓人無限遐想。尤其鯀(大禹的父親)盜竊息壤一事,許多注譯者將「帝」解釋為「天帝」,即天之神。也就是說,許多注譯者把這則故事神話為鯀盜竊天帝身邊的神秘土壤「息壤」。如果鯀能夠上天,當然這樣的盜竊是有可能的。然而,根據上下文的連貫性看,我們覺得這個「帝」也有可能是堯帝或者舜帝(從時間跨度看,舜帝的可能性比較大)。那麼,是否是說明舜帝時代,人們已經發現了「息壤」這種神秘的會自行生長的土壤呢?如果此說成立,那麼堯舜時期,他們是怎麼發現或者發明「息壤」的呢?「息壤」到底是怎麼樣的呢?
後人關於「息壤」的傳聞也是不斷。從漢唐到明清,都有個別零星的記載和辯論,並且認為「息壤」還一直存在,主要在荊州楚地。其中最有名的記載是唐代柳宗元一篇《永州龍興寺息壤記》。柳文裏說道:永州龍興寺東北一角有一個正廳,這個正廳裏有一塊地面高高隆起,把地面的磚塊頂在上面,寬有四步,高一尺五寸。開始時,人們以為是地面不平,於是用工具剷平。沒有想到弄平以後,這塊地方還是高隆起來。這個怪異現象讓人們無所適從。後來覺得和上古傳說的「息壤」現象符合,於是就將此廳的隆土尊稱為「息壤」。
不過,柳宗元記載的這個龍興寺裏所謂的「息壤」,是否真的是上古鯀使用到的「息壤」呢?二者可能是同一物嗎?這確實還是沒有可比對的實錘證據,還是讓人有大大疑問的。
明代朱國禎在《湧幢小品》卷十五之中也寫一短篇《息壤辯》稍作考證辯論,竟然認為「息壤」是「桑上稻田」,讓我們真的感覺這個結論不得要領,也沒有實質證據說明清楚這種會自行生長的土壤到底是怎麼回事。
然而關於「息壤」的神話傳聞,似乎還沒有終結?諸位看官,您是怎麼理解這段短小而又神秘的上古神話故事的呢?您是否有現實的證據證明?
小結
關於「土」的文化還不止於此,本文篇幅短小,難以盡述。就像東西方文明都有「泥土造人」的神話傳說,如同一種久遠的啟示錄故事,在啟迪世人如何理解這個宇宙生命現象呢?
一方水土一方人。土地是人類文明仰賴的生存物質,也是創世主塑造地球,給予人類生存的基本元素。各種各樣關於「土」的功用和文化,不斷地啟迪我們對萬物生命的珍惜,對自然靈性的敬畏,對創世主創造的奧妙驚歎不已。#
參考資料:
《釋名匯校》,東漢劉熙,任繼昉匯校,齊魯書社
《說文解字》,東漢許慎
《尚書正義》,唐代孔穎達疏註
《太平御覽‧卷三十七》,北宋李昉
《神農本草經》,轉自《本草經集註》,南朝陶弘景
《本草綱目‧第七卷土部》,明代李時珍
《國語‧晉語四》,春秋左丘明
《全唐文‧卷五百八十一》
《湧幢小品》卷十五,明代朱國禎
《山海經‧海內經》,先秦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
------------------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