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我來到英國,需要認識周遭環境及文化。幸好英國各城市也設有多座博物館,大都是免費入場,因此增加對英國及西方歷史的興趣。最切身的是運河,它穿越整個大英帝國。初時我只當風景看,不探究它的功用,後來發現旁邊古蹟介紹展板,興趣盎然。原來它是古時運送貨物的通道。某些河道建築狹窄,目的是讓兩旁的馬匹一同拉動載貨的船隻。現時不需要運輸的河道用作休憩或是划艇運動。政府刻意保留這歷史文物,即使在市中心黃金地段,也不會填平它。

某天,跟一位英國中學生上歷史課。主題是盧旺達大屠殺。雖然這是近代發生,但記憶模糊得很,只好留心聽講。九十年代的盧旺達,主要分開兩大派:一派是軍裝極端的胡圖族人;另一派是由圖西族人及溫和派胡圖族組成。兩大派別持不同政見。1994年4月6日時任的盧旺達總統乘坐的專機遭炸毀,機上全部人罹難。老師解說清楚,他不是平鋪直敍,而是一邊說故事,一邊發問,使學生有思考空間。他的提問我也不曾思考過。「為何殺害總統一事導致內戰?」因為兩派系互相指責,稱對方謀殺國家領袖,那便「合理化」地成為攻擊敵方的借口。雙方也希望掌握大權;透過削弱對方,自己的派系得以壯大。翌日,大屠殺開始,持續達100天。極端胡圖族濫殺圖西族;有牧師殺害信徒,也有丈夫殺害妻子。因他們若不殺人,便被極端胡圖人鏟除。這內戰死傷慘烈,造成80萬人死亡,多名婦女遭強暴及成為性奴。老師又問:「大屠殺後即時對盧旺達有何影響?」由於屍體眾多,缺人手清理,疫症也頻生。長遠來說,人手不足,設施受破壞,因此學童缺乏教育,基礎建設嚴重落後,人民生活貧苦。

這件事另一奇怪之處:外國竟沒有施予援手。當時聯合國及比利時有部隊駐守盧旺達。但因十人的比利時軍隊被殺害,外國援軍便停下來。老師隨後發問開放式、未必有確實答案的問題:「你們認為美國等大國為何不派遣援兵?」「你認為他們應該救援盧旺達人民嗎?為何?」

歷史原來這麼有趣。事件的發展經過也可應用於現今世代。學生的眼界不只局限英國,而是關注其他國家。@

(編者按:本文僅代表專欄作者個人意見,不反映本報立場。)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