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每年有700多宗鼻咽癌新症。中大醫學院研究證實,能透過「血漿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DNA」篩查,有效地提早檢測到鼻咽癌,並能反映將來患癌的風險,有助高危人士作出更密切的監察。研究成果已在《新英倫醫學雜誌》旗下的《NEJM Evidence》發表。

研究團隊在2013至2016年,為逾2萬名沒有任何鼻咽癌徵狀的香港中年男士,進行「血漿EB病毒DNA測試」,並為309名在首次檢查及複檢時持續對「EB病毒」呈陽性反應者,進行鼻咽內窺鏡及磁力共振掃描檢查,在當中成功找出34名鼻咽癌患者,而其餘參加者並無進一步發現,測試結果當時被視為「假陽性」。

發現極早期鼻咽癌

團隊在首輪篩查的3至5年後,為逾1.7萬名在首輪篩查中,並未發現患癌的參加者進行第二輪測試。當中423人在初步檢查及複檢時均呈陽性,結果24人經鼻咽內窺鏡及磁力共振掃描檢查確診鼻咽癌。確診者中約70%的癌症病情屬第一期或第二期,與本港一般鼻咽癌病人僅20%能在早期確診相比,第二輪篩查成功將鼻咽癌發現期數,由晚期推向極早期,與首輪篩查成效相同。第二輪確診的病人,在中位數33個月的跟進期間,並沒有發現癌症復發個案。

團隊亦發現,首輪篩查的血漿EB病毒DNA測試結果,與第二輪篩查中檢測到癌症的機會有強烈關連。在首輪篩查中持續呈陽性測試結果者,在次輪確診鼻咽癌的風險,是首輪持續沒有被檢測到血漿EB病毒DNA之參加者的約17倍。

早確診有機會免卻化療副作用

中大李嘉誠健康科學研究所所長兼創新診斷科技中心科學總監盧煜明表示,將來血漿 DNA測試除了可篩查出已有的癌症外,亦有可能反映接受測試者未來的患癌風險,令高危人士可更經常檢查以及早發現癌症。

中大醫學院化學病理學系助理教授及創新診斷科技中心助理科學總監林偉棋醫生解釋,患者越早確診鼻咽癌,除了能更有效控制病情外,亦有機會免卻病人承受化療的副作用。@

(左起)中大醫學院化學病理學系教授兼創新診斷科技中心(InnoHK)副科學總監陳君賜教授、中大李嘉誠健康科學研究所所長兼創新診斷科技中心(InnoHK)科學總監盧煜明教授、中大醫學院化學病理學系助理教授及創新診斷科技中心助理科學總監林偉棋醫生。(中文大學提供)
(左起)中大醫學院化學病理學系教授兼創新診斷科技中心(InnoHK)副科學總監陳君賜教授、中大李嘉誠健康科學研究所所長兼創新診斷科技中心(InnoHK)科學總監盧煜明教授、中大醫學院化學病理學系助理教授及創新診斷科技中心助理科學總監林偉棋醫生。(中文大學提供)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