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基金經理表示,由於地緣政治風險增加,加上中國經濟增長放緩,許多客戶都在尋找「中國除外」的亞洲投資產品。

據《金融時報》報道,基金經理表示,許多客戶想購買「中國除外」(ex-China)的投資產品,並希望購買包含美國「亞洲盟友」的基金,這些基金投資於親美國市場,並明確隔離該地區與北京相關的地緣政治風險。

過去,以亞洲為目標的投資,常會排除日本。因為日本國內勞動力價格昂貴、資本充裕,外國資金缺乏競爭力。如今,對亞太投資的「去中國化」,可能將是巨大的市場變革。

資產管理公司表示,這是約30年前「亞洲(日本除外)」投資組合問世以來,最大的結構性轉變之一。

法國巴黎資產管理公司投資專家劉閔悅(Minyue Liu)說:「投資者對地緣政治感到擔憂。」

她表示,國際客戶開始發出需求建議書(RFP),提供涵蓋亞太地區,但不包括中國和日本的投資基金。此舉意味著,這不僅僅是投資者的假設性詢問。

劉閔悅表示,該公司已與客戶就提供「中國除外」的亞洲投資產品進行談判。她說:「這清楚地表明,人們對這種產品感興趣。」

《金融時報》指出,在俄烏戰爭爆發後,投資者開始擔憂中國風險敞口,促使許多人重新評估中共攻打台灣的風險。

基金經理表示,隨著美中關係惡化,加上中國經濟復甦乏力,亞洲其它地區經濟反彈,近幾個月,對「中國除外」投資產品的需求變得更加具體。

從MSCI新興亞洲股價指數(MSCI Emerging Markets Asia index)的表現可以明顯看出這種差異。該指數今年的淨回報率僅1.3%,而MSCI亞洲新興市場(中國除外)指數的回報率為8.6%。

在該地區表現最好的是南韓和台灣市場,分別上漲了約20%和30%。

漢布羅資本管理公司(J O Hambro Capital Management)的高級基金經理Christopher Lees說,他知道客戶對「中國以外的新興市場和亞洲盟友產品」的潛在需求,並認為這是可行的投資方式,一方面可利用該地區的增長,同時將風險集中在與美國關係密切的國家。

Lees說:「關於地緣政治,客戶之間有很多不同的看法,但我認為,任何曾經認為美中緊張關係會結束的人,現在都非常清楚,它不會消失。」

他認為,向中國以外投資的主要驅動力是「經濟,而非地緣政治」。許多新興市場投資者認為,中國在明晟(MSCI)和富時(FTSE)等投資基準中的權重過大,使投資組合過於傾斜。

英國資產管理公司安本(Aberdeen)亞太區總裁楊修(Hugh Young)說,雖然該公司的客戶還沒有希望全面出售中國資產,「但肯定有些大型機構投資者已離開了中國」。

外國機構投資者已開始減少對中國的投資,同時增加對亞洲地區其它地方的持股。高盛數據顯示,對沖基金對中國股票的配置,已從1月份的13%降至5月底的9%。

相比之下,澳新銀行數據顯示,今年以來,外國投資者已搶購了價值近380億美元的新興亞洲(中國除外)股票和債券,僅5月份的淨購買量,就達到224億美元,是2011年以來的最大月度流入。#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