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數據顯示,美國人在4月份從國外進口了更多商品,同時減少了對中國產品的依賴。美國從中國進口的貨物出貨量份額已降至2006年以來最低水平。

近年來,美國從亞洲其它國家的進口有所增長,以滿足對外國產品的需求。

美國商務部周三(6月7日)表示,4月份美國企業進口了更多汽車、手機和工業用品。隨著全球經濟增長放緩,出口下降。

美國4月進口經季節性因素調整後增長1.5%,至3,236億美元。美國貿易數據以美元計算,未根據通貨膨脹進行調整,因此它們反映了需求和價格的變化。

汽車和零部件、非貨幣黃金和金屬產品等工業用品,以及手機和其它家庭用品,是進口商品增長的主要驅動力。原油和天然氣進口減少,包括運輸和旅行在內的服務業也減少。

4月份美國出口下降3.6%至2,490億美元,包括原油在內的工業供應出貨量推動了下降。消費品出口也有所下降,包括藥品、鑽石和珠寶的出貨量減少。

美國出口了更多的大豆、大米和冷凍果汁。服務出口小幅增長。

中國份額縮水

中國對美國的貿易份額再次下降,繼續呈下滑趨勢。截至4月的12個月,中國佔美國商品進口的15.4%,為2006年10月以來的最低份額。

近年來,美國公司一直在尋找中國產品的替代品。

《華爾街日報》報道,大和資本市場美國公司(Daiwa Capital Markets America)首席經濟學家勞倫斯維特( Lawrence Werther)說:「美國正在尋求貿易渠道多元化。」「過去幾年,這種(美中)關係變得更加敵對。」

從中國進口商品佔比減少,意味美國從歐洲國家、墨西哥和其它亞洲國家進口了更多的商品。截至4月的12個月,包括印度、日本和越南在內的25個亞洲和南亞國家佔美國商品進口的24.7%。

另據《金融時報》6月4日報道,根據總部位於芝加哥的管理諮詢公司科爾尼(Kearney)的年度回流指數,因美國政府減少對中國的依賴,以及在對價格敏感的美國買家的推動下,美國進口商品正在轉向中國以外的成本更低產品。

該報告作者之一帕特里克范登博舍(Patrick Van den Bossche)表示:「到2023年底,在美國從『不包括日本和南韓的低成本亞洲國家』進口的商品份額中,中國商品肯定會下降到50%以下」。

製造業從中國轉移出去的最初推動因素是美國前總統特朗普時代的對華關稅,以及中國勞動力短缺推高工資和成本等原因。在拜登政府領導下,中美貿易脫鉤加速,從晶片戰到中共對台灣虎視眈眈等問題緊張情況下,拜登政府一直在推行經濟安全議程。

此外,中國出口在5月份下滑,加劇了人們對中共解除疫情限制後經濟復甦的擔憂。中共海關總署周三表示,繼4月份增長8.5%之後,5月份海外出貨量同比下降7.5%。

疲弱的數據凸顯出今年全球商品貿易疲弱的程度,因為美聯儲和其它央行已提高利率以抑制通脹,而全球消費者隨著疫情消退已轉向服務支出。◇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