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表示,目前生產供應鏈「去中化」已經成了大趨勢。中國經濟要增加出口量並不容易。此外,中國大陸的外資在持續出走中,建議在中國大陸的企業「能潤就潤吧,潤為上策」。
謝金河:電子產業老闆問到生產基地移轉問題
台灣財信傳媒董事長謝金河在Facebook發文表示,回首過去卅年,台灣的印刷電路板(PCB)產業的生產基地移動,是台灣所有產業移動中最精典的代表作。台灣的PCB有九成比重在中國。現在在美中角力下,PCB和手提電腦(NB)一樣,都面臨沉重的移動壓力。最近很多電子產業的老闆都問他,生產基地移轉到底是選泰國還是越南?
「本來越南具有優勢,不過,越南共產黨的權力鬥爭引發的路線爭執,可能還要再觀察一下,電子業的移動反而泰國受到更多關注。他認為,台商可以優先考慮泰國,因為泰鼎公司已經逐漸形成氣候。泰鼎2009年在開曼註冊,簡稱APEX,回台灣上市用泰鼎,泰表示立足泰國,鼎有穩固意涵,董事長王樹木有如泰鼎保姆,總經理周瑞祥驍勇善戰,兩人互補。」謝金河說。
謝金河表示,2021年景氣最好的時候,泰鼎EPS到新台幣7.25元,去年也有4.6元,泰鼎交了兩年好成績單。今年景氣急轉直下,獲利可能再往下,不過泰鼎新廠的競爭力已經展現。正當大多數PCB業者在尋覓新生產基地的時候,泰鼎已經站在這裏。他預期泰鼎會是PCB產業未來的潛力新秀。
他說,他來到泰國參訪,行程安排的第一家公司是最早進入泰國的電子製造服務商(EMS)大廠泰金寶,負責泰國廠營運的鄒孔訓全程為他們做簡報,帶領他們參觀生產線。鄒孔訓說想來泰國投資的產業界人士都會來找他,泰國也缺工,幸好有緬甸的人力,如果把泰國周邊的人力加在一起,最大的人力資源可達1.5億人。
謝金河說,這次生產供應鏈「去中化」已經成了大趨勢,在西進的大洪流時代,泰金寶努力苦守寒窯,如今鄒孔訓說這兩年已看到東恊在友岸外判的新商機,泰金寶的業務越來越忙碌,鄒孔訓似乎感受到泰國的翻轉味道。
中國經濟將陷入困難調整
「中國出口貨櫃運價指數」的表現,預告中國經濟內外皆冷。謝金河表示,航運巨頭馬士基示警,馬士基公布首季淨利22.8億美元,一口氣掉六成,可怕的是,馬士基說第一季就是最好一季,接下來會一季比一季差,這等於給全球一個答案:今年經濟不會好。
謝金河說,如果仔細看美國為甚麼暴力加息,除了打通脹,還有劍指中共。中國經濟將陷入困難調整,全球經濟走疲,中共怎麼拉抬經濟都沒有甚麼作用!他質疑,「世界經濟快速降溫,全球對中國進口都大幅下滑,但中國3月出口居然成長14.8%,這數字怎麼得來?」
他說,蘋果行政總裁庫克(Tim Cook)為蘋果在印度的門店開幕,庫克也見了印度總理莫迪,庫克說,印度正處於轉折點,市場的活力令人難以置信。蘋果表示,印度、巴西、墨西哥是未來重點開拓的新市場。在庫克唱好印度的呼聲下,媒體也報道富士康鄭州卅萬大軍,工人已減少剩6萬到7萬人,鄭州富士康周邊正淪為空城,繁華的商業街變得冷清,店舖大多關門停業。
「這兩則新聞報道顯然是對照組。」謝金河說,就像多數台商一般,蘋果一定承受供應鏈移動的最大壓力,現在庫克表態,形同含蓄選邊,接下來勢必牽動更龐大的供應鏈移轉,台商也要跟著移動。
張正修:中國經濟要增加出口量並不容易
評論員、前開南大學法律系主任張正修對大紀元表示,中共國內的企業在新冠肺炎時期已加速把生產基地移轉至東南亞各國,而中共國內工資也上揚,而外國企業也展開去中化,更因為中共在這3年當中固執於清零政策,使得供應鏈的不穩高漲。據說中國製造業的據點江蘇崑山市,10個工廠就有1個移轉至東南亞。
張正修說,在上海登記的貨櫃車有五萬輛,目前需求是三萬輛,在2021年以前,做貨櫃車一個月賺人民幣1萬5,000元,但從去年初起,只不過是4,000至5,000人民幣。過去貨車要大擺長龍等卸貨,現在港內的馬路則空蕩蕩。
張正修表示,習近平曾強調要促進成長,有必要把支援的優先順序從出口轉向內需,而國務院總理李強最近指示說,要動員所有手段來增加貿易。其實,中共國內需求已因許多政治因素而大幅減少,習近平好大喜功的外交政策與戰狼外交,要增加出口量並不容易。習近平獨攬大權的情況下,不只會誤診中國經濟問題所在,可實施的財政手段也越來越少,值得進一步觀察。
中共對外路線強硬 地緣政治緊張難回頭
據中央社報道,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林宗弘表示,中共領導人習近平掌權10年,對內治理走往越加高壓方向,這套行為模式連動著對外關係,中共對於海外也同樣採取強硬態度。林宗弘說,中共對內、對外強硬態度源於習近平個人和中共政權的焦慮感、不安全感,這個問題持續地困擾習近平和這個政權。
林宗弘指出,外資持續撤出中國是趨勢,中美貿易戰期間尤其明顯,後來遇上COVID-19疫情嚴苛封控、封城等情形,外資撤出中國的速度再加快。對外資來說,胡溫時期仍有政策溝通彈性,現在則幾乎沒有了條件;加上中國人口紅利、低廉土地等獲利空間壓縮,外資在持續出走中。
「能潤就潤吧,潤為上策」,林宗弘以中國疫情期間流行用字「潤」(諧音run)建議在中國的台商做好遷出移轉布局規劃,他認為,目前中國投資環境很難樂觀看待。
此外,一家台資電子零組件廠商透露,利潤差、小間一點的都想撤,大一點的不是縮編就是停止加碼投資。「現在我身邊的朋友,10個有9個都想撤離大陸」。台商說,大陸人工成本已大大提升,第一線作業員的總成本高於東南亞國家,從中國大陸出口到美國的產品少則20%、多則40%至50%的關稅,根本沒有優勢,客戶寧可從其它地方進口,價格高10%都划得來。
建構新供應鏈、布局全球分散風險是在中國大陸投資的台商的共識,雖然完整的產業供應鏈非短期可以建立,不過台商認為,有了過去的中國經驗,相信在產業龍頭大廠的帶領下,加上工業4.0演進,如今工廠更加「智能化」,AI、智慧製造可望化解人力不足、成本較高等阻礙,未來無論是在印度還是東南亞其它國家新興產業鏈,在速度及效能上都可望更上層樓。#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