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總是害怕自己的利益受到損失,或是擁有的甚麼技能知識生怕別人學去。其實如果懂得放下和分享,往往就會發現在教授別人的同時自己也會有所收穫,你無私的心也會受到他人的尊敬。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別人身上也會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如果我們能抱著一顆謙遜學習的心態,才會讓自己不斷的進步。
每年,學校與學校之間都會有一次互相參觀學習的機會,我們學校屬於全市排名在前幾的學校,所以一直有很多外校學生想來參觀交流。一次班會上我選幾個學生去接待外校來的學生,誰知班裏的學生都興趣缺缺。我正疑惑時,學生W忽然站起來,說:「老師,不是我們不積極,而是這次來的是成績很差的學校的學生,你說我們跟他交流甚麼,又學不到甚麼知識,反而是被他們學到很多好的技巧,這不公平,所以我們也不想去交流。」
其他學生聽後都贊同的點頭。我笑了,說道:「原來你們是因為得到與付出不成正比,所以不想去啊。可是這樣做真的對嗎?要知道一個人真正的實力是自我不斷的學習、成長,而不是去抵制他人的成長和競爭。
大家知道唐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強大的王朝之一,也是當時世界上最強盛的國家。而唐朝最讓人敬佩的是他開放包容的胸襟和氣度,現在在西安碑林博物館裏存放著一塊石碑——《唐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上面記錄著西方景教在中國的傳教過程。景教原先是基督教的聶斯托利派,這個教會於西元431年已被歐洲叫停,其領袖聶斯托利被判為異教徒革職流放。200年後這個教會的一位叫阿羅本的主教來到了長安傳教,被當時的唐朝皇帝唐太宗李世民獲准接見,並派出丞相房玄齡迎接,皇帝還親自聽了阿羅本的講道,並寫了詔書:「道無常名,聖無常體,隨方設教,密濟群生。」意思就是大道並沒有確定的名稱,聖人並沒有確定的體型,只要他能夠對老百姓有幫助,讓人的心靈有歸宿,就允許他去傳播。太宗皇帝還批准教徒在長安興建了教堂大秦寺。
唐朝能接納被國外禁止的教派是非常了不起的。太宗皇帝扶持正教、不分流派,這也讓唐朝出現了百家爭鳴、人才輩出的盛況。世人讚譽唐朝是「大唐盛世,萬國來朝」,所以在當時的長安還有三萬多名來自世界各地的留學生,這種自信和大度也讓唐朝變得越來越強大。所以當你向別人敞開了自己,同時也會汲取別人身上的閃光點,讓自己成為一個更加優秀的人、大胸襟的人。」
這時有學生說:「我們可以大方的去和他們交流,可是他們學習不好,我們在學習上也聊不到一起啊?」
我想了想,說:「你們不是背過唐朝詩人白居易的詩《錢塘湖春行》?你們可知白居易的作詩習慣?」
學生都搖了搖頭,我接著說:「白居易每作好了一首詩,都會把詩念給一個老婦人聽,如果老婦人聽不懂詩的意涵,白居易就會修改,直到老婦人能懂為止。在別人眼中,著名詩人白居易和老婦人在學識上有著雲泥之別,但白居易卻能放低自我、考慮大眾,所以才能作出一首首通俗易懂、讓後人傳誦的佳作。
別人在某一領域的學習好壞並不是評價一個人的全部標準。孔子說過『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歷史上許多赫赫有名的人都曾謙虛地向地位低的老百姓請益,不恥下問,他們沒有認為這樣會有損他們的名聲,反而覺得很開心;因為這樣不僅擴展了他們的知識面和視野,而且周圍的人也因為他們謙遜的人品而更加敬佩他們。
所以要看到自己的不足之處,同時發現別人的閃光點並加以學習,才能讓自己更好的成長,要記住『滿招損,謙受益』。」
學生們聽後臉上表露出有些慚愧的表情,紛紛表示要去參加這次交流會。在後來的交流會上,他們毫無保留地將自己的學習心得分享了出來,並獲得了外校學生的熱烈掌聲和歡呼。
中華傳統文化中的謙遜與大度,讓學生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他們及時端正心態、提升了自我修養,非常難能可貴。教導孩子在與他人交流往來中保持一個良好的心態是非常重要的,有了正確的品德衡量標準,會對孩子將來的為人處事大有裨益的。#
------------------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
💎Miss NTD選美大賽現正接受報名:
https://bit.ly/MissNTD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