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2月25日更正:
多位讀者對拙文觀點提出異議,指港大圖書館的拼音系統跟「去英文化」無關,而是沿用多年的習慣。其中一位在大學圖書館工作的讀者告知:
//大學圖書館網上索引中,中文書籍的資料內附有普通話拼音的問題。事實上,香港大部份大學及專上學院的圖書館均用上「美國國會圖書分類法」(Library of Congress Classification)為所有圖書資源分類,依照此分類法,任何拉丁文以外的圖書(中文書籍自然包括在內),都必要跟據一個名為“normalization”的規則,為中文圖書在登錄系統內加上普通話拼音(而不是廣東話拼音)。言下之意,此做法並不是因為香港大學圖書館想更迎合內地,甚至為了「去英文化」,從而在中文書籍資料頁上加上普通話拼音,乃是已沿用多年的規則。
至於在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索引上看不到中文書名的普通話拼音,本人相信是因為每一間大學圖書館系統都可以選擇是否在網上索引顯示普通話拼音。//
查證後,我同意上述說法。拙文用詞不妥,查證未周,引起誤會,謹此更正,並向各位致歉。]
***********
月初,填詞人黃偉文在社交平台貼出Billboard最新一期「Hong Kong Songs」排行榜頭四位的截圖,指他填詞的歌曲《再見寧靜海》,英文名居然用普通話拼音寫成「Zai Jian Ning Jing Hai」,而不是他向唱片公司提供的拉丁文歌名「Vale, Mare Tranquillitatis」(Vale即「再見」,Mare Tranquillitatis即「寧靜海」)。他最後不忘提醒網友:「希望唔好傳傳吓或者被其他媒體報道咗出嚟變成『Wyman暗寸唱片公司求X其』,哈哈哈,我真係唔該晒大家。」
唱片公司人員應該看不懂拉丁文,誤以為是亂碼,才把它「翻譯」成拼音,亦情有可原。但今早看見網友貼出香港大學圖書館網站的截圖,港大居然把中文書作者名字和出版資料都沒頭沒腦「翻譯」為拼音文字,就未免太不可思議了。舉一實例,我在港大圖書館網站搜尋「在加多利山尋找張愛玲」,顯示的資料如下:
在加多利山尋找張愛玲
/ 馮晞乾著
馮晞乾Feng, Xiqian
香港 : 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Xianggang : San lian shu dian Xianggang you xian gong si 2018 Xianggang di yi ban.;香港第一版.
首先,我的中文名字已經打錯了,是「睎」,不是「晞」。雖然我不是學界中人,不在乎有多少人引用拙著、有多大「影響因子」,但如果有人用我的名字搜尋,肯定找不到這本我唯一出版過的書。順帶一提,北京大學圖書館的網站也有這本書,而我的名字並沒打錯。
至於那堆拼音文字,並非個別事件,幾乎所有中文書都有相同問題。我的名字「普通話化」也算了,但香港「譯」成Xianggang,第一版不是first edition而是di yi ban,究竟是什麼玩法呢?
我查過中文大學圖書館網,甚至中國大陸一兩間大學的網站,都沒有像港大那樣亂用拼音。寫拼音文字,不懂中文的人看不懂,懂中文的人不用看,究竟意義何在?想來想去,勉強只能解釋是為了方便看不懂正體中文的大陸人——但這種解釋也非常牽強。
不禁想起一年前,大陸網民也紛紛批評北京、天津等地的地鐵站牌出現「去英文化」現象,例如將原本的「Station」改為拼音「Zhan」,而最經典的例子就是天津地鐵的站牌,「開往濱海國際機場」被「譯」成「To BINHAIGUOJIJICHANG」。
這些公共交通站牌譯名的變化,自然是出於意識形態的需要,讓人覺得「現代漢語」唯我獨尊,沒需要學習英文。但據說是全球「最國際化」的香港大學,為什麼會「完善」到跟大陸城市地鐵站同一高度呢?
最後,我也想溫馨提示一句:「希望唔好傳傳吓或者被其他媒體報道咗出嚟變成『馮翁暗寸港大求X其』,哈哈哈,我真係唔該晒大家。」
本文獲作者授權轉載自「馮睎乾十三維度」Patreon
(編者按:本文僅代表專欄作者個人意見,不反映本報立場。)@
------------------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
💎Miss NTD選美大賽現正接受報名:
https://bit.ly/MissNTD
------------------
⏪️ 回顧2024專題報道👇🏻
https://hk.epochtimes.com/tag/回顧2024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