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壓被稱為「沉默的殺手」,它會增加心臟、大腦、腎臟和其它疾病的風險,也是造成過早死亡的一個主要原因。中醫介紹透過敲打穴位,有助促進血液循環,改善高血壓,配合養生花茶更有好效果。
2021年發表在醫學期刊《刺針》(The Lancet)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2019年全世界估計有12.8億30歲至79歲的成年人患有高血壓,其中41%的女性和51%的男性高血壓患者,並不知道自己患有高血壓。
隨著高血壓患者越來越有年輕化趨勢,許多年輕人出現頭疼、嘔吐、心悸等症狀時,可能不會想到是患有高血壓,不過這些症狀都有可能是高血壓的前兆,所以定期測量血壓很重要。
高血壓是指血壓持續處於高水平的一種慢性疾病。血壓是當心臟收縮將血液泵入動脈時,施加在動脈血管壁的壓力,由收縮壓和舒張壓兩個數值組成,前者顯示心臟收縮時血管內的壓力;後者顯示在兩次心跳之間、心臟放鬆時血管內的壓力。收縮壓≥140毫米汞柱(mmHg)、舒張壓≥90毫米汞柱,即可診斷為高血壓。
高血壓可能會帶來一些致命性的併發症,這也可能是高血壓被稱為殺手的原因之一。
台灣台北中醫師公會監事長林源泉在NTD Health的節目中指出,高血壓併發症可能涉及身體多個部位,例如造成心臟部份病變,導致心室肥大、心臟衰竭、冠心病等;動脈部份會導致動脈粥狀硬化、血管瘤、大動脈硬化、主動脈剝離等;腦的部份會導致腦栓塞、腦內出血;眼部、腎臟部份以及周邊血管也會有併發症出現。
產生高血壓的原因
2018年發表在《高血壓》(Hypertension)期刊上的報告指出,造成高血壓的危險因素主要包括:
1 .遺傳基因導致,如高血壓家族史。
2. 缺乏運動。2016年發表在《巴西心臟病學檔案》(Arq Bras Cardiol)的一項研究發現,運動後數小時內,受試者的血壓會顯著降低。
3 生活習慣的影響。不健康的飲食,如攝入過多鉀、鈉,以及飲酒、吸煙、超重或肥胖等。Nurses' Health Study的研究發現,約40%的高血壓病例可能是由肥胖導致。而Framingham Offspring Study的研究則指出,肥胖導致了78%的男性高血壓病例和65%的女性高血壓病例。
美國新州中醫師張興接受大紀元採訪時表示,一些高血壓患者由於肥胖,高血脂、血液中的膽固醇超標,血管阻塞導致血壓上升,所以此類病人應先減肥,控制飲食、多運動,如果中藥調理則以活血化瘀為主。
張興亦指出,長期高強度工作,壓力大,令身心俱疲,血壓也比較容易升高,如果沒有注意到血管阻塞或血管壁薄弱的情況,就有可能因為血壓升高,發生中風、腦梗等過勞死的悲劇。
除了以上的原因外,台灣上海同德堂國藥號中醫師胡乃文在其Youtube節目《胡乃文開講》中表示,高血壓產生的原因還有:
1. 情緒經常容易激動、緊張。因為生氣時交感神經亢奮,心臟的跳動會改變,不是變快,就是跳動很強力,周邊血管收縮,血液就沒有辦法把氧氣直接送到全身各處,就會出現血壓高的症狀。
2. 脖子肩膀僵硬。可能是因為血管堵住了,導致腦部或其它器官供血不足,大腦缺血令供氧不足,身體為了加強血液供應,引致血壓升高。
3. 天氣冷也可能造成血壓升高。寒風吹過,血管自然收縮,血壓會升高。
降低血壓的方法
1.對於情緒比較容易激動的高血壓患者,胡乃文指出,除了平日要注意調整和控制自己的情緒外,也可以通過飲菊花茶舒緩情緒。在杯內放置十幾朵菊花,倒入開水,泡到能聞到菊花香,花朵都已舒開時,就可以慢慢飲用;還可以加入甘草或枸杞,一起泡開後,聞到有香味,即可飲用。
2019年發表在Molecules期刊的一項研究提到,菊花具有抗炎、解熱、鎮靜、神經保護、抗關節炎和抗高血壓作用。
2.針對脖子、肩膀、背部僵硬,胡乃文建議每天敲擊尺澤穴3至5分鐘,同時輕輕左右轉動頭部,可以促進血液供應到大腦。另外,可以敲擊足三里和三陰交這兩個穴位,也可以增強血液循環,但須注意孕婦不要敲三陰交。
穴位是中國文化和中醫特有的名詞,是神經末梢和血管眾多的地方。中醫發現,穴位分布於人體體表的臟腑經絡中。它們是氣血聚集、運行、進出的特定部位,也被視為人體的能量聚集點。中醫可以通過推拿、拍打、針灸等刺激相應的經絡穴位來治療疾病。
3.對於寒冷天氣引發的血壓升高,胡乃文提醒大家要注意保暖,多喝熱湯,這樣周邊收縮的血管就會恢復到自然的寬度,血壓就會降下來。
張興表示,如果高血壓病人的手腳寒涼,有頻尿現象,喜歡喝熱飲,怕寒,弱不禁風,對於此類高血壓病人,中醫治療可使用針灸療法,針灸穴位在足三里穴、關元穴、大椎穴、腎俞穴、命門穴等。◇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