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習俗對人類社會生活影響深刻,中、西方文化分別產生於中國和歐洲,屬於不同的民族,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反映到日常生活中,自然在生活習慣上也有很多不同。
對移民到美國或加拿大的華人來說,想要儘量融入西方社會,了解一下西方人的生活習慣是很有必要的,儘管有些令華人感覺簡直是奇葩。
1、不分季節喝冰水
在北美餐館用餐,一坐下,服務人員會為每一個用餐者上一杯冰水,除非你特別交代不加冰。而在參加國際會議時,會議大廳角落桌上供應的也是冰水。
北美人一年四季喝冰水,飲水機上只有兩個檔:熱水(用來泡速溶咖啡和茶包)和冰水(直接喝)。沒有溫開水的概念。
即使是在冰天雪地的冬天,咖啡館內點冰咖啡和其它加冰飲料的人也絕對不少。對華人在餐廳點一杯熱水的習慣,北美人是很難理解的。在他們的認知中,只有咖啡和少部份茶應該是熱的。
就是在飛機上,問空姐要一杯熱開水,也是乘客中少有的行為。
2、在床上和沙發上穿著鞋
大多數華人進家門就換鞋或脫鞋,一些看過美劇的華人會有一個疑問:「西方人就這麼穿著鞋子踩上沙發,甚至上床?」
在北美人理念中,人最重要,物質是為人服務的。而且北美相對乾淨,花草隨處可見,灰塵和泥土很少。有來美國、加拿大探親的老人說,在美加,一個禮拜擦一次灰塵就可以了。
但北美人在清潔地毯和沙發上倒是花了不少錢。更換床上用品也很頻繁。
3、冬天也有人穿短袖短褲
照理說,美國和加拿大的冬天也有很冷的時候,但大冬天很多年輕人仍然是短袖T恤,降溫時就在外面加一件大衣,一條牛仔褲就可以過冬。在初冬的街頭,常常可以看到不少職業女性光腿穿著職業套裙,踏著露腳背的高跟鞋,外面裹著厚大衣。
美國人和加拿大人之所以可以這麼瀟灑過冬天,是因為室內暖氣很足,而且汽車是美加普遍的交通工具,巴士內也很溫暖,車站距離也不遠,穿的不多在室外不待太久的話,是無所謂的。
4、水管涼水可喝 熱水千萬不要喝
在美國和加拿大,大部份地區的自來水是可以直接飲用的。開始,華人可能會覺得不習慣,因為自來水味道特別,但的確可以飲用。曾有機構做過測試,發現自來水的衛生程度比超市賣的某些礦泉水還要高,並且喝自來水而非瓶裝水有利於保護環境。
但千萬不要喝水管熱水口出的自來水,因為冷熱水的水源是不一樣的,用於熱水的自來水質量遠遠低於冷水龍頭所出的水。
5、小費
在美國、加拿大,給小費很常見,到餐廳吃飯、坐的士、住酒店等等,都需要給一定數額的小費。大部份餐館小費是用餐消費數額的15%左右。當然,如果餐廳很高級,服務優秀,小費數額自然要調整。
住酒店,每天早上要給清潔人員留小費,一般來說,按照房間住的人數,一人一天一塊錢。如果搭乘的士,司機幫你放行李,也需要付1、2塊錢的小費。理髮時,同樣會給幾塊錢小費。
不給小費是一種不禮貌的行為,會讓你成為不受歡迎的客人。而且,給小費也會令你得到更優質貼心的服務。
6、捐款和做義工
剛到美國和加拿大的華人,很少熱衷於捐款、做義工或其它社會活動,但北美人普遍這樣做。(這裏講的捐款是持續性的捐贈,不是災後捐款,不是一次性心血來潮的捐款。)
北美有很多食物銀行,儲存人們捐贈的各類不易壞的食物,為窮人提供飲食。很多西方人定期或不定期捐贈食物,父母自小就鼓勵孩子們學會捐贈和分享。
做義工也是美國人和加拿大人的習慣,在社區舉辦的各類活動中、競選過程中,見得最多的就是義工。
一些移民很久的華人,也開始養成捐款和做義工的習慣。
7、穿衣打扮
北美人在穿著上,比歐洲人隨便得多,在一般公司(非銀行金融機構和一些服務業),員工上班都可穿休閒服,特別是美國西部IT行業工程師,穿著更是隨便。在購物商場等地,也少有人穿西服。
常花重金做頭髮的華人女士不多,頂多去剪一下,十幾二十美元;但北美女人不做頭髮、不染頭髮的幾乎沒有,每次去花八十、一百多元很平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