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時報》周二(1月24日)報道說,中國的銀行存款在2022年創紀錄地增加了2.6萬億元(人民幣,下同),但可能最終能轉為消費的連零頭都不到。

報道說,2023年會看到因「報復性支出」促成的消費小型激增,但銀行存款創紀錄增加的2.6萬億元不能被看作消費者想要以及敢於全部花掉的資金。

一些分析人士表示,世界可能誤判了中國的消費意願。他們說,儘管北京竭力希望消費快速反彈,但今年實際上可能只會有約2,000億元儲蓄被釋放為消費。這意味著,新釋放消費連2.6萬億新增儲蓄的零頭都不夠。

中國家庭現在擁有歷史上最高的新增儲蓄紀錄,因為嚴格的COVID清零政策壓制了消費支出,僅去年就積累了2.6萬億元的銀行存款。從構成來看,大約有一半是從風險較高的房地產和財富管理產品轉向風險較低的銀行存款,其餘部份則是因不確定性增加帶來的儲蓄永久性增加。

在中共當局去年12月突然宣布結束清零政策後,外界普遍預期中國消費者會打開錢包、釋放被壓抑的需求。但是並非所有經濟學家都這麼樂觀。

法國外貿銀行亞太區首席經濟學家Alicia Garcia-Herrero告訴《金融時報》:「外界高估了中國消費者的熱情,多餘的儲蓄不會輕易被花掉的。」

還有其他分析人士也表示了同樣的看法,中國的大部份儲蓄都不容易被調動和重新轉化為消費。

中共國家投資銀行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的林英奇(Lin Yingqi,音譯)說,在2022年的8萬億元「超額儲蓄」中,約有一半實際上是謹慎的家庭重新部署風險投資的結果,他們將現金從表現不佳的共同基金和其它投資產品中撤出,並將其存入銀行。

他說,另外1萬億元來自收入的自然增長,而不是「超額」儲蓄收入,還有1.5萬億元的儲蓄是長期存款。這樣算來,只剩下約1.5萬億元可能會在潛在的「報復性支出」浪潮中轉化為消費。

粵開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羅志恆也有類似的預測,他預計今年約有1.5萬億元的超額儲蓄將被重新部署為消費支出,僅相當於中國年度零售額的3%。

他說:「經濟前景的不確定性仍然存在,人們有強烈的儲蓄慾望。」

民眾調侃不消費:現在有的是時間 就是沒有錢

在消費者信心得以恢復之前,許多中國家庭將不願意動用他們的儲蓄。

在深圳工作的三十多歲的打工族Mark Chen告訴《金融時報》說,他的許多朋友在中國新年期間被放假一個月,這一個月都沒有工資。通常中國新年假期是一周。

「我們中的許多人現在有的是時間,就是沒有錢,更不用說有能力消費了,這是個普遍現象。」陳說,「即使是一個人,也需要數個月時間才能從COVID-19中恢復過來;一個國家恢復的時間應該以年來計算。」

在2022年臨近結束時,中國消費者在支出方面仍顯得很謹慎。與上年同期相比,在包含了周末的2023年新年假期,國內旅遊出遊人次增長0.4%,旅遊支出增加4%,電影票房收入同比則下降超過45%。

中國歐盟商會主席Jorg Wuttke告訴《華爾街日報》說,北京在重建企業信心方面也面臨著一場艱苦戰鬥,因為企業越發認為習近平政府在制定政策方面朝令夕改。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政治經濟學教授洪源遠(Yuen Yuen Ang)近日也在《連線中國》(The Wire China)上撰文說,習近平的自上而下治理使得投資者懷疑中國何時會再次政策轉向。

她說,在過去十年中,習近平多次宣稱致力於各種所謂的「改革」,但結果卻適得其反。

「改變政治系統的招聘和晉陞標準將比單純的口號更有說服力。」洪源遠說。

在疫情的大部份時間裏,與許多發達國家不同,中共沒有實施大規模的刺激措施,主要是推出了一些供給側支持,比如增加基礎設施項目等老做法。當局對刺激國內消費重視不足,再加上民眾在不確定時期的消費意願較低,收入不穩定甚至沒有收入,這些因素對中國消費市場都是雪上加霜。

根據一份官方公告,在習近平主持的2022年最後一次年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稱,要把恢復和擴大消費擺在優先位置。習近平去年秋天打破常規獲得第三個領導人任期。

位於香港的投資調研機構「東方資本」(Orient Capital Research)董事總經理Andrew Collier在接受《華日》採訪時說:「中國民眾知道誰在掌管著國家。巨大的死亡人數,加上崩潰的房地產市場,將在2023年考驗中國民眾對政府的信任。」#

------------------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
🗞紀紙:
https://bit.ly/EpochTimesHK_EpochPaper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