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了3年的清零防疫後,中國的地方財政已經消耗殆盡,地方債務危機越來越嚴重。幾天前,中國的債券圈已經引發了一波轟動,原因是,貴州遵義市最大的城投發債主體——「遵義道橋」,宣布銀行債務展期20年,消息一出,被認為是中共開了新年搶錢的第一槍。那麼,這個消息為何會引起這麼大的反響呢?一些分析認為,這等於是為地方政府的「變相賴賬」打開了門,又是為何呢?它對中國經濟又意味著甚麼呢?我們今天就來談談這些內容。

遵義道橋開「霸王條款」 銀行被迫接受

2022年12月30日,遵義道橋建設(集團)有限公司,在中國債券信息網發布了推進銀行貸款重組事項的公告。公告聲稱,本次銀行貸款重組,涉及債務規模155.94億元人民幣(下同),重組後銀行貸款期限調整為20年,年利率調整為3%到4.5%,前10年只付息不還本,後10年分期還本。

消息一出,金融圈裏就像是投下了一枚震撼彈,就像一位業內人士說的,城投公司貸款展期屢見不鮮,可是展期20年這麼長的,前所未有。

為甚麼呢?因為156億元的貸款一下子展期20年,而且前10年僅付息不還本,後10年分期還本,利率也從原來的7.5%降到3%至4.5%,這對銀行來說,絕對是一筆不小的損失,而且遙遠的20年後是否能還錢,也還是一個未知數,所以,遵義道橋這番舉動,實際上就是想賴賬不還了。

但是,銀行吃了這麼大的虧,為甚麼還要接受呢?不止一位銀行債權人士對媒體表示,遵義道橋提出這樣的條件,通過債委會壓下來,銀行不得不通過。也就是說,銀行受到了壓力,不得不接受,因為遵義道橋是城投公司,是地方政府通過財政撥款或注入土地、股權等資產設立的投資融資平台。

公開資料顯示,遵義道橋是市屬四大國有企業集團之一,主要負責遵義市公路工程施工、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房地產開發和土地整理等業務。從股權結構看,遵義道橋控股股東,是遵義市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持股比例100%,實際控制人就是遵義市政府。

除了政府施壓之外,銀行明知會虧損也只能接受的另一個原因是:如果不接受,這筆債務就是不良貸款了,那麼財務報表就會很難看。就像一位金融人士對「第一財經」說的,展期不像違約,至少不會影響銀行賬面壞賬率,最多是這部份資產被長期「套牢」了,但是銀行吃虧是肯定的。

但問題是,雖然銀行貸款可以展期,但遵義道橋還有非標融資。非標融資,指的就是「非標準債券融資」,通過信託、私募、資管等通道備案發行的理財產品,區別於銀行間市場及證券交易所市場交易的標準化債權性資產。

截至2022年6月末,遵義道橋的有息負債,餘額為457.54億元,除去這一次重組的155.94億元銀行貸款外,遵義道橋還存在大量信託等非標債務,這部份非標債務要如何化解也備受關注。

而遵義道橋早在2020年初就發生過非標逾期。當年1月10日,遵義道橋沒能按期兌付3,950萬元應收賬款債權回購價款,最終在地方政府協調下,延期5天後完成兌付。「樂居財經」也在去年9月報道,遵義多個城投平台的信託項目發生實質性違約,其中就包括遵義道橋。

「每日經濟新聞」引述債券行業人士的話說,銀行可以採用展期20年的化債方案,甚至每年還可以給平台增加一定的貸款額度,用於改善經營等,但其它債務不能相提並論。如果是個人投資者,肯定接受不了這種安排。

而現在,遵義道橋連銀行的錢都想賴掉,更不用提那些不在資產負債表裏的非標債務了。而且非標融資成本更高,一旦發生違約,以後就不可能再從這些渠道融資了。所以,遵義道橋實際上已經是信用破產了。

城投公司實質違約 釋放危險信號

不僅如此,遵義道橋這次的銀行債務展期,還釋放了一個最危險的信號,那就是打破了所謂的「城投信仰」。因為在過去二十多年裏,城投債長期保持剛性兌付。

城投債就是城投公司發行的債務。因融資成本低、資金使用效率高,城投債成為地方政府的主要融資方式。數據顯示,從2018年到2020年,平台公司發行的城投債規模,從2.5萬億元增長到4.5萬億元,每年保持20%以上的增速。

雖然城投債表面上不屬於政府債務,實際上往往由地方政府提供100%擔保,所以,資本市場一直對城投公司有著很高的認可度,認為城投公司在債券市場上是不會違約的,哪怕短期內有兌付風險,但沒有終極風險,因為地方政府一定會出面幫忙協調解決的。

但是,自從2018年起,城投公司的非標違約就時有發生,貴州目前是非標違約最多的省份。

據中誠信國際研究院一位研究員統計,2021年城投非標違約風險持續釋放,違約事件由上一年的28起增加到31起,涉及城投企業由38家增到42家,違約金額超過40億元;而城投非標違約的「重災區」,就是財政實力較弱、融資成本更高的貴州,有29家城投企業非標違約,債務率高的遵義數量最多,有13家。

儘管如此,到目前為止,城投公司還從來沒有發生過標準債務違約。但是現在,遵義道橋的銀行債務一下子展期20年,還降低了利率,實際就是標準債務的「變相違約」,所以意義重大。而且,遵義道橋在2022年尾釋放出這個信號,也絕不是偶然的。

實際上,這些年來,以城投債為代表的地方政府隱性債務規模不斷上升,大幅超過了國內生產總值(GDP)和地方財政收入增長速度。但地方債務之所以沒有大規模爆煲,主要是因為房地產市場的繁榮穩住了地價,使得地方政府可以通過土地出讓收入來化解債務。但是現在,各地政府的土地出讓收入大幅下降,已經無力再為這些債務「買單」了。

高盛集團的經濟學家,就在2021年9月發布的一份報告中表示,中國地方政府融資平台(LGFV)的債務總額,已經增長到2020年底的53萬億元,相當於中國GDP的52%,而且高於官方公布的政府尚未清償的債務總額。報告認為,北京有必要以彈性手法處理這項問題,原因是地方財政已經因為土地銷售速度減緩而陷入壓力。

所以,中共政府也一直強調要「嚴控隱性地方債務」。因為債務規模如果超出了經濟體系可承受的範圍,不僅會加劇地方財政失衡,增大金融體系風險,甚至會導致系統性財政風險和金融風險。

但是,在過去3年裏,中國因各地疫情爆發,政府防疫開支大增,但稅收減少,再加上賣地收入大減,土地出讓收入在今年前10個月同比下降26%,所以陷入嚴重的財政赤字。據彭博社分析,去年前11個月,中國的財政赤字,包括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赤字,接近7萬億元人民幣。

兩個月前,總部位於上海的百仕達證券首席經濟學家趙薇曾估計,2022年北京當局財政赤字可能超過10萬億元,創歷史最高,早就超越警戒線了。

尤其是,貴州屬於地方債務「重災區」,據騰訊財經統計,該省省會貴陽,截至2021年,財政負債率達到929%,總債務相當於財政收入的9倍,居全中國城市之冠。而遵義作為貴州第二大城市,財政負債率也超過800%。

如此看來,地方政府債務爆煲,似乎已經是不可避免了。而遵義道橋的銀行債務重組,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發生的。

政府支持賴賬不還 城投債開啟爆煲潮

不過,遵義道橋敢於將銀行債務展期20年,說到底,還是因為有中央政府給撐腰。在這次銀行貸款展期公告中,遵義道橋就強調說,是依據「國發2號文」和「財預114號文」的文件精神。

「國發2號文」,指的是中共國務院去年1月印發的《關於支持貴州在新時代西部大開發上闖新路的意見》。「財預114號文」,是指中共財政部去年9月印發的關於「支持貴州加快提升財政治理能力闖出發展新路的實施方案」的通知。

兩者都提出,「在落實地方政府化債責任和不新增地方政府隱性債務的前提下,允許融資平台公司對符合條件的存量隱性債務,與金融機構協商,採取適當的展期、債務重組等方式維持資金周轉」。「財預114號」還提出,要「降低債務利息成本」。

所以,遵義道橋也算是「依法賴賬」了。香港《信報》的評論說,這是「地方債第一桶血」。實質上,中共當局就是以貴州為試點,嘗試拆解城投債困局,一方面要求持債銀行大幅讓利,同時用「拖字訣」,把問題拖後幾十年面對。持債銀行如果不同意「讓利」,一來將違背中共的中央文件精神,二來遵義道橋公司根本也無力還債,很有可能鬧個破產,最後一拍兩散。

而多家大陸媒體1月5日的兩條消息,也進一步證實了這種說法。

一條是,財政部近期公布了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建議的答覆函。其中提到,要穩妥化解隱性債務存量,「堅持中央不救助原則」,做到「誰家的孩子誰抱走」。

另一條是,中共財政部部長劉昆近日表示,財政部將進一步打破政府兜底預期,分類推進融資平台公司的市場化轉型,「第一財經」的報道稱,這已經是最近兩個月內劉昆第二次這樣表態,目的是要進一步打破城投債剛性兌付的信仰。

這就意味著,北京當局會以遵義道橋為示範解決城投債危機,繼貴州之後,其它債務問題突出的省份,像是雲南、黑龍江等,也將迅速展開城投債債務重組,正如一些評論所說的,這種新的賴賬模式前所未有,而這只是中共政府打響的新年搶錢第一槍。@

財商經濟研究所
策劃:宇文銘
撰文:李松筠
編輯:蔚然、宇文銘
粵語配音:Ada
剪輯:曲歌
監製:李松筠

------------------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
🗞紀紙:
https://bit.ly/EpochTimesHK_EpochPaper

------------------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