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戰爭的影響深遠,一方面給烏克蘭人造成極大的痛苦以及大範圍的破壞;另一方面推升了全球通貨膨脹、導致全球能源市場混亂,並且暴露出歐洲依賴俄羅斯天然氣有多危險。

這場戰爭對地緣政治的影響同樣深刻,一向令人生畏的俄軍暴露出根本弱點,使得莫斯科(被迫)調整和北京的關係,從而令中共在歐亞大陸,特別是中亞和西南亞的影響力上升。

共產中國在歐亞大陸的影響力上升,會在烏克蘭戰爭結束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內,讓美國面臨壓力。最終,美國將不得不協助俄羅斯恢復元氣,並和俄羅斯合作,組成一個更廣泛的遏制中共同盟。從地緣政治角度來講,這是合理的做法,但付諸實施會很困難。

一個多世紀前,也就是1904年,英國地理學家與地緣政治學家哈爾福德‧麥金德(Halford Mackinder)在一篇題為「歷史上的地理軸心」(The geographical Pivot of History)的演講中指出,誰控制了歐亞大陸,誰就會成為世界超級大國。麥金德把歐亞大陸稱作「世界島」(World Island),並表示,這樣的超級大國很大程度上會自成一體,不管是當時的海上強國英國,還是海軍實力竄升的美國,都不太容易遏制它。

和麥金德那個時代相比,當前的世界已經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但他的見解大體上還是正確的。自第一次世界大戰以來,美國在歐亞大陸的外交政策重點,就是防止該地區出現一個超級大國。美國出手阻止德國稱霸歐亞大陸,並遏制蘇聯在該地區的擴張,原因就在於此。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講,麥金德也很值得關注,因為北京謹遵他的思想,將其作為中國歐亞大陸外交政策的(理論)基礎。

在過去半個世紀的多數時間裏,中共堅持不懈地在歐亞大陸擴張勢力,莫斯科則起著制衡作用。在中亞和西南亞地區更是如此,那裏的很多國家曾經是蘇聯的加盟共和國。隨著莫斯科在該地區的影響力下滑,特別是在災難性的烏克蘭戰爭爆發後,中共成了受益者,同步地擴張其影響力。

和過去遏制德國和蘇聯一樣,美國會出於同樣的原因遏制中國(中共)主導歐亞大陸的野心。以可接受的成本出台一項外交政策來實現該目標,並非辦不到,但會很困難。

2004年3月29日,美國特種部隊士兵在和阿富汗國民軍聯合搜索村莊。(Darren McCollester/Getty Images)
2004年3月29日,美國特種部隊士兵在和阿富汗國民軍聯合搜索村莊。(Darren McCollester/Getty Images)

美國本身並不願意為遏制中共日益升高的影響力,而過多地插手中亞和東南亞事務。超過20年的干預阿富汗和中東經歷,使得華盛頓(政治圈)或選民不再支持美國再次捲入該地區的事務。

歐盟一直試圖更多地涉足該地區,並獲取商業利益。但其進展受到莫斯科的制約。連結歐洲與中亞和西南亞的多數交通基礎設施都穿越俄羅斯領土,成為莫斯科的「人質」。該地區的獨裁政權普遍腐敗,這對布魯塞爾來說是個問題,但對莫斯科來說就不是了;莫斯科一直在維持著這些政權的穩定,而歐洲沒有能力提供相同的地區穩定保障。

反過來,中共政權則在擴大其經濟關係及相應的政治和外交影響力的同時,在所謂的「精英俘獲」(elite capture)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如果歐亞大陸和俄羅斯的歷史淵源逐漸變得淡薄,該地區最後不是向東靠攏中國(中共),就是向西靠攏歐洲。儘管莫斯科竭盡全力想拉住這些國家,但目前的趨向有利於中共。

土耳其、伊朗和印度,都有可能成為遏制中共在歐亞大陸擴展影響力的力量。由於土耳其、伊朗和中亞之間有著歷史、語言和文化方面的紐帶,並且可能提供能夠繞過俄羅斯的運輸通道,它們在該地區有著重大的利益。不過,兩國都無法有效地對抗中共。

儘管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中亞地區既不打算投向德黑蘭(伊朗),也不打算投向安卡拉(土耳其)。伊朗受制於西方制裁,其提供的交通管道用處有限;土耳其則由於地處高加索山區,其交通管道地形較為複雜。此外,安卡拉在歐亞大陸有自己的謀劃,多數不符合布魯塞爾的利益。

從地理上來講,印度和歐亞大陸的連結被喜馬拉雅山和興都庫什山給切斷了。雖然新德里是歐亞大陸國家礦產的一個現成市場,但由於缺乏交通基礎設施,(雙方的貿易)受到限制。在歷史上,印度通過現在的巴基斯坦和阿富汗進入歐亞大陸國家,而這兩個國家目前都和新德里交惡。印度可能成為中亞和西南亞國家的資金、技術和消費產品來源,但這方面的能力遠不及中共。

2016年12月3日,印度總理納莫迪(中)和時任阿富汗總統阿什拉夫‧加尼(Ashraf Ghani ,左)參觀印度阿姆利則的金廟。(Narinder Nanu/AFP via Getty Images)
2016年12月3日,印度總理納莫迪(中)和時任阿富汗總統阿什拉夫‧加尼(Ashraf Ghani ,左)參觀印度阿姆利則的金廟。(Narinder Nanu/AFP via Getty Images)

最後,儘管土耳其、印度和伊朗可以提供複雜且低成本的武器和種類繁多的消費品,但三國都無法保證歐亞大陸國家的安全,只有俄羅斯,最終是中國,可以扮演這個角色。

讓俄羅斯遏制北京在中亞和西南亞的影響力,是合乎邏輯的做法。俄國一向扮演這個角色,而且和該地區有著長期的地域聯繫,目前也在保障著當地的穩定性。此外,中共和俄羅斯的地區目標終歸不一致,北京影響力的提升,會讓莫斯科付出代價。

莫斯科必須和北京保持距離,以制衡(中共政權),同時和美國及歐盟達成某種和解。這當然是可能(做到的事情),但很困難,因為正在進行的烏克蘭戰爭使得俄羅斯對中共的依賴增加,而且莫斯科堅持的「國家安全」思想,和北約有著根本性的衝突。

在烏克蘭戰爭中,俄羅斯在三條不同戰線上都面臨著失敗:

首先,俄國正在輸掉地面戰爭。莫斯科沒能讓基輔出現政權更迭,也沒能讓烏克蘭重回其懷抱。其領土擴張很大程度上受到遏制,烏克蘭軍隊目前已經奪回了大約一半被俄羅斯奪取的土地。

第二,俄國輸掉了宣傳戰。沒人相信其「特別軍事行動」旨在消除烏克蘭的「納粹力量」,甚至連俄國人自己都不相信。相反,莫斯科被普遍視為入侵者。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Volodymyr Zelenskyy)發動了一場出色的宣傳戰,使得國際輿論站到了烏克蘭的一邊,也迫使許多國家的政府支持基輔,以免激怒本國選民。

此外,一向表現強悍的俄羅斯軍隊,其弱點在戰爭中暴露無遺:軍隊補給、協調多個指揮行動等基本工作都沒做好,被迫徵召獄中的囚犯來補充兵力。不過,俄軍仍然是一支致命的力量,其對烏克蘭造成的破壞顯示了這一點。無論如何,即使是無能的軍隊,依然可以贏得戰鬥;當然,要付出嚇人的人力和物力代價。

這場戰爭也顯示,自二戰以來,俄羅斯的軍事思想和實戰策略沒甚麼改進。(如果和)北約部隊正面較量,俄羅斯軍隊將一敗塗地。

最後,俄羅斯正在輸掉和美國及其北約盟國事實上的戰爭。烏克蘭戰爭非但沒有令北約(抵抗俄羅斯)的意志動搖,反而令他們更堅決。儘管土耳其阻擋,瑞典和芬蘭都在努力加入北約。另外,即使柏林在增加1,000億美元的聯邦國防軍軍費方面似乎有點出爾反爾,北約(其它)成員國都宣布大幅增加國防支出。

此外,俄羅斯無法找到任何籌碼,來使美國和北約放棄對烏克蘭的空前支持。儘管俄國停止向歐洲供應天然氣、臨時封鎖了烏克蘭農產品的出口,並發出核戰威脅,但都未能讓美國止步。實際上,美國的支持力度不但沒有降低,而且進一步提高,提供的武器級別也是有增無減。

2022年6月16日,法國總統馬克龍、德國總理舒爾茨、意大利總理德拉吉和羅馬尼亞總統約哈尼斯訪問烏克蘭基輔附近的伊爾平(Irpin)的場景。(Marko Djurica/Reuters)
2022年6月16日,法國總統馬克龍、德國總理舒爾茨、意大利總理德拉吉和羅馬尼亞總統約哈尼斯訪問烏克蘭基輔附近的伊爾平(Irpin)的場景。(Marko Djurica/Reuters)

莫斯科可以利用代理人(委內瑞拉、古巴、塞爾維亞或伊朗)給美國製造麻煩,增加華盛頓支持烏克蘭的「成本」。此外,莫斯科也可以把戰場擴大至摩爾多瓦或波羅的海國家;雖然這個情況目前看起來不太可能出現,但也不能排除。俄羅斯也難以在巴爾幹地區挑起不穩定因素。無論如何,烏克蘭戰爭已經證明,俄羅斯用來對付歐洲的能源牌,以及針對美國和北約的政治、軍事牌基本上都失靈了。

拜登政府稱「普京是問題所在」,實際上是在促使莫斯科進行政權更迭。毫無疑問,普京策劃了烏克蘭戰爭,但讓普京下台也改變不了俄羅斯的方向。(根本)問題不在於普京,而是在於俄羅斯已經過時的「國家安全」思想,該理論和北約目前的立場無法調和。

一直以來,俄羅斯是根據其在周邊地區發揮影響力的能力來評估「國家安全」的,影響範圍越廣、越深,就越覺得安全。這種觀點,對沙俄、蘇聯和後蘇維埃時代的俄羅斯而言,都沒錯。問題在於,這種理論本質上是不穩定的,俄羅斯越感覺安全,其鄰國就越不安。反之亦然。

這個(安全)系統要用極大的力量才能維持。當沒有這麼大力量(例如《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條約》失效或蘇聯解體)時,莫斯科的安全系統就崩潰了。在過去20年裏,普京大部份時間都在努力重建這一系統,起初取得了一些成功,但現在基本上都失敗了。

北約一直致力於保障俄羅斯東歐鄰國的安全,使得俄國無法貫徹其「國家安全」思想。只要這一思維存在,無論誰掌控克里姆林宮,俄國都會和北約發生衝突。

俄羅斯要想求得和解,克里姆林宮就必須採納一個和北約一致的安全思想,也就是說,俄羅斯不能再把主宰鄰國視為其安全保障。新的安全理論具體是甚麼樣的,現在還不明確。出台這樣的指導思想會很困難,但不是做不到;但在目前的克林姆林宮政權下,即使出台也難以實施。

歸根結底,儘管莫斯科在烏克蘭有著令人深惡痛絕的種族滅絕行為,美國必須尋求莫斯科的幫助,來遏制中共在歐亞大陸的(擴張)野心。這樣的妥協在歷史上是有前例可循的。1944年時,誰會想到西德會在1955年成為美國的關鍵盟友,成為西方防衛同盟的可貴成員?華盛頓和河內(越南首都)的妥協也同樣具有建設性。

和俄羅斯妥協,也是有可能辦到的,只是如何辦到,目前尚沒有答案。#

作者簡介:

約瑟夫‧V‧米卡萊夫(Joseph V. Micallef)是一位歷史學家、暢銷書作家、聯合專欄作家、戰地記者和私募股權投資者。他擁有麻省理工學院的碩士學位,曾是意大利國際事務研究所(Italian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的傅爾布萊研究員。他曾在多個廣播和媒體機構擔任評論員,還寫過幾本有關軍事史和世界事務的書。他的新書《在不透明的未來中的領導力》(Leadership in an Opaque Future)即將出版。米卡萊夫還是著名的葡萄酒和烈酒鑑定者,並撰寫了一本關於蘇格蘭威士忌的暢銷書。

原文:To Contain China, the US Must Rehabilitate Russia—That’s Not Going to Be Easy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本文所表達的是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紀元時報》的立場。

------------------
【堅守真相與傳統】21周年贊助活動🎉:
https://www.epochtimeshk.org/21st-anniv

🔥專題:全球通脹加息📊
https://bit.ly/EpochTimesHK_GlobalInflation
🗞紀紙:
https://bit.ly/EpochTimesHK_EpochPaper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