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的香港,仍然在疫情和國安法陰霾下度過。這年失去的,除了從機場送走、要移民的香港人,還有幾代香港人的集體回憶——珍寶海鮮舫、蓮香樓等。

第五波疫情逾萬人死

甫踏入2022年,香港迎來第五波新冠疫情,截至12月28日,第五波疫情累計令11,408人死亡。在2月到3月疫情高峰期,公立醫院病床和隔離設施嚴重超出負荷,多間醫院需要在戶外設置隔離區,病人要在寒風中等候。

同時殮房爆滿,有醫院急症室內有大量灰色袋包裹的遺體,部份遺體擺在病床之間。有公立醫院註冊護士表示人手短缺,有病人在醫院中死於無人照顧。

時任特首林鄭月娥在2月8日宣布收緊防疫限制,包括宗教處所及髮型屋一度停業,又增加使用「疫苗通行證」的表列處所範圍,亦收緊限聚令,包括禁止私人地方跨家庭聚會。

2022年3月10日,全港的理髮店及髮型屋被下令停業近一個月後重開,在葵涌廣場一間理髮外有不少市民排隊。(余鋼/大紀元)
2022年3月10日,全港的理髮店及髮型屋被下令停業近一個月後重開,在葵涌廣場一間理髮外有不少市民排隊。(余鋼/大紀元)

洪門宴涉多名高官 徐英偉下台

香港步入第五波疫情、政府呼籲減少聚會之際,港區人大、前海管理局香港事務聯絡官洪為民在1月3日舉辦生日宴,有15名官員出席,至少192名賓客中,由於有初步確診者出席,洪與多名高官及立法會議員被送到竹篙灣檢疫中心隔離。其中有約20名議員因此沒有出席第七屆立法會的首次會議。

「洪門宴」引起市民不滿。政府調查後,發現抗疫主要官員之一、時任民政事務局局長徐英偉出席宴會未遵守防疫規定、沒有戴口罩,以及不使用為防疫而推行的「安心出行」應用程式,認為徐的行為令政府尷尬,也不符合市民的期待,顯然違反了政府對問責官員的要求,接受徐請辭。另外時任發展局局長政治助理馮英倫、前政策創新與統籌辦事處副總監馮浩賢,在當日未遵守政府就疫情發出的指引。

事件中,徐英偉、馮英倫、入境處處長區嘉宏一度要在竹篙灣檢疫中心隔離。另外11名官員在特首命令下一度須家居隔離,包括前民政事務局副局長陳積志;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許正宇、副局長陳浩濂;前創新及科技局副局長鍾偉強、政治助理張曼莉;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副局長胡健民、時任教育局政治助理施俊輝、前政務司司長政治助理蕭嘉怡、警務處處長蕭澤頤、前廉政專員白韞六等。

2021年9月7日,香港時任特首林鄭月娥(左)及時任民政事務局局長徐英偉一同出席記者會。(郭威利/大紀元)
2021年9月7日,香港時任特首林鄭月娥(左)及時任民政事務局局長徐英偉一同出席記者會。(郭威利/大紀元)

疫苗通行證惹市民反彈

政府為「谷針」,2月24日起實施「疫苗通行證」,並逐步擴大範圍,未打針者不得進入食肆、超級市場、商場、街市、髮型屋、圖書館,甚至政府轄下的指定醫療處所等場所。至少3名市民先後入稟提出司法覆核,要求撤銷「疫苗通行證」。

但是港府到9月,進一步降低疫苗通行證使用年齡至5歲至11歲小童,由11月30日開始,他們必須要接種2劑疫苗才可進入指定處所。香港兒童福利委員會發表聲明,極度關注政府下調疫苗通行證年齡,擔心進一步影響兒童正常家庭、社交生活。醫務衞生局副局長李夏茵回應,尊重兒童有健康成長和生存等權利,所以家長更要帶小朋友去接種疫苗。

另外多個病人組織聯署,反對醫管局專科門診診所等13類醫療處所,在6月實行「疫苗通行證」制度,促請當局暫緩執行,其中香港病人政策連線主席林志釉直指措施極其嚴厲及帶有懲罰性,強調「即使有人不想接種疫苗,你不能懲罰他」,更不點名指責當時將卸任的特首林鄭月娥「任期僅餘下一個月,是否仍要搞些東西去讓市民承受?」

到12月初,政府仍然稱無論是「安心出行」抑或「疫苗通行證」,終有一日都不會再用,但疫情仍然上升,放寬時機未適合。不過兩者均在同月大陸宣布放寬防疫措施,香港每日有過萬宗確診時撤銷。

2022年12月13日,一名市民正在使用疫苗通行證。(蔡文昕/大紀元)
2022年12月13日,一名市民正在使用疫苗通行證。(蔡文昕/大紀元)

國安法為名拘捕陳日君

「612人道支援基金」5名信託人,包括年過九旬的天主教香港教區榮休主教陳日君樞機,在5月被警方以涉嫌違反《港區國安法》「串謀勾結外國勢力或者境外勢力危害國家安全」拘捕,引起國際關注。不過,當局仍未以《港區國安法》罪名起訴該基金,而是控告5名信託人及基金秘書施城威未按《社團條例》為基金註冊,11月罪成罰款各2,500至4,000港元。5名信託人12月就定罪提出上訴。

2022年5月11日,已停止運作的612人道支援基金的4名信託人包括何韻詩、陳日君、吳靄儀、許寶強被捕後,接近凌晨,各人獲准保釋離開警署。其中晚上約11時15分,陳日君步出柴灣警署,隨即乘坐陪同人士的私家車離開,過程當中,沒有回應傳媒,但有揮手示意。(言午/大紀元)
2022年5月11日,已停止運作的612人道支援基金的4名信託人包括何韻詩、陳日君、吳靄儀、許寶強被捕後,接近凌晨,各人獲准保釋離開警署。其中晚上約11時15分,陳日君步出柴灣警署,隨即乘坐陪同人士的私家車離開,過程當中,沒有回應傳媒,但有揮手示意。(言午/大紀元)

2022年11月25日,「612人道支援基金」被控違反《社團條例》案,6名被告在西九龍裁判法院被判罪成,分別被罰款2,500元及4,000元。其中5名被告包括左起:前立法會議員何秀蘭、天主教香港教區榮休樞機陳日君、前法律界議員吳靄儀、歌手何韻詩、前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客席副教授許寶強在庭外見記者。(宋碧龍/大紀元)
2022年11月25日,「612人道支援基金」被控違反《社團條例》案,6名被告在西九龍裁判法院被判罪成,分別被罰款2,500元及4,000元。其中5名被告包括左起:前立法會議員何秀蘭、天主教香港教區榮休樞機陳日君、前法律界議員吳靄儀、歌手何韻詩、前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客席副教授許寶強在庭外見記者。(宋碧龍/大紀元)

國安法起訴黎智英 港府再尋求釋法

壹傳媒創辦人黎智英及《蘋果日報》6名前高層被控《港區國安法》下的「串謀勾結外國或者境外勢力危害國家安全」罪,除黎智英外,另外6人11月22日在高等法院認罪。

黎智英案原定12月開審,他獲法庭批准,聘用英國御用大律師Tim Owen代表抗辯,律政司反對,三度上訴,到終審法院仍然敗訴。期間黨媒、親共人士紛紛放風謂如果法庭批准黎聘用英國御用大律師,中央會釋法,甚至揚言要將黎送中審理。

特首李家超終在終審法院拒批律政司上訴許可的同日,建議中共人大常委根據《港區國安法》第65條作出解釋,並稱港府很難確保海外律師遵守保密規定,被問到如何確保海外法官處理國家機密。

黎智英案因港府提請人大釋法而押後審期,至明年9月25日正式開審,預計審訊40天,至11月21日審結。

2020年9月18日,壹傳媒創辦人黎智英在西九龍裁判法院外。(宋碧龍/大紀元)
2020年9月18日,壹傳媒創辦人黎智英在西九龍裁判法院外。(宋碧龍/大紀元)

新一屆政府上任 武進文退

香港特首選舉表演落幕,中共安排的唯一候選人李家超走完安排的選舉表演流程後,5月被宣布「高票當選」,1,461名合資格選委中,1,428人投票,李家超最後取得1,416張支持票,8張反對票,得票率為99.16%。有學者批評中共對香港的「完善選舉」制度,一開始便是自欺欺人的說辭。

李家超警隊出身,在2019年保安局局長任內力主武力鎮壓抗爭者、縱容警暴。他被宣布成為香港特首後,歐美多間傳媒以詳盡篇幅報道,多以李家超武官背景,及其為北京授意人選作切入點,又拒絕使用「選舉」或「當選」詞彙形容。日本《朝日新聞》的標題,更直斥李家超是「忠於北京、鎮壓200萬人示威,香港政府的新領導」。歐盟、台灣官方亦發聲明回應,關注香港民主前景,七大工業國(G7)外長和歐盟外交高級代表亦另外發聲明,對香港的政治和公民權利及自治權被持續侵蝕,深表關切。

李家超組織的新政府主要官員,26人中有4人被美國制裁,包括李家超本人、政務司司長陳國基、保安局局長鄧炳強、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長曾國衛。

中大香港亞太研究所公布11月份特區政府及特首民望意見調查結果,兩者的滿意評分均輕微上升。唯特首最新民望評分為47.1分,仍處於合格線以下。對特區政府表現的滿意度,有23.2%的受訪市民表示滿意特區政府的表現,較調查微升0.5個百分點;表示不滿意的有27.5%。

2022年6月19日,中共國務院根據香港特別行政區第六任行政長官李家超的提名,於上午公布任命了第六屆香港政府主要官員名單,李家超下午率領眾人出席記者會。(宋碧龍/大紀元)
2022年6月19日,中共國務院根據香港特別行政區第六任行政長官李家超的提名,於上午公布任命了第六屆香港政府主要官員名單,李家超下午率領眾人出席記者會。(宋碧龍/大紀元)

移民潮持續 政府認過去兩年流失14萬勞動人口

移民潮持續,今年年中本港人口729萬,按年減少121,500人,當中人口淨遷移達11.3萬人,是連續第三年有人口淨流出。特首李家超在其首份《施政報告》中,首次披露政府估算過去兩年,香港勞動人口流失約有14萬,當中有逾六成為高技術水平人士,當時政府消息人士指,流失的勞動人口以25歲至39歲青年佔最多,達7.8萬人,承認短期內無試過有同類情況。

18歲以下人口流失亦見於香港學校的學生數字。香港的公營學校在本學年(2022/23學年)的小學一年級及中學一年級的開班數目繼續下跌。綜合不同傳媒報道,小一繼上學年減少55班後,今年再減62班至70班;中學方面繼上學年同期減8班後,今年再減22班,跌幅進一步擴大。但是,教育局卻淡化班數減少的原因,指情況涉及適齡學童人口的整體變化及學生人口的流動,包括搬遷、家長選擇(包括從公營學校轉到直資或私立/國際學校就讀),以及移入或移出本港的學童人口等。

2022年8月29日,在香港國際機離港大堂,市民揮別移民的親友。(宋碧龍/大紀元)
2022年8月29日,在香港國際機離港大堂,市民揮別移民的親友。(宋碧龍/大紀元)

MIRROR紅館意外 阿Mo留院至今

人氣男團MIRROR紅館演唱會,在7月28日的一場發生嚴重意外,懸吊半空的大型屏幕墮下,兩名舞蹈員受傷,其中李啟言(阿Mo)頸椎嚴重受損,現時仍然留醫。

警方11月拘捕5名承辦商人員,涉嫌「欺詐」和「容許物件由高處墮下」。同日,政府公布調查報告,指紅館租用人違反租用條款,誇大鋼索安全系數,舞蹈公司亦沒有為僱員購買保險和報工傷。警方指出,涉事演唱會上有6個屏幕,共重9,852磅,而藝能申報的重量是3,600磅,實際重量是申報的2.7倍。

2022年7月28日,MIRROR紅館演唱會第三場演出期間,一塊大螢幕突然墮下,擊中舞蹈員李啟言(Moses,阿Mo)頭部,再壓住另一名舞蹈員張梓峯,兩人被送往伊利沙伯醫院。(突發報料區Facebook群組)
2022年7月28日,MIRROR紅館演唱會第三場演出期間,一塊大螢幕突然墮下,擊中舞蹈員李啟言(Moses,阿Mo)頭部,再壓住另一名舞蹈員張梓峯,兩人被送往伊利沙伯醫院。(突發報料區Facebook群組)

集體回憶凋零 珍寶海鮮舫、蓮香樓等消失

有近半世紀歷史、停業兩年多的珍寶海鮮舫,6月14日在公眾不知道目的地的情況下,被拖船由香港仔避風塘拖離香港。海鮮舫18日遇上風浪,翌日傾覆。8月初的消息稱,海鮮舫船體已翻轉,船底朝天,擱置於南海海底礁盤上,上層建築已解體。船東及保險公司計劃安排潛水員將船鑿沉,令海鮮舫沉落海底。

珍寶海鮮舫離奇傾覆,引起各界諸多猜測。在海鮮舫拖離香港前4日,《信報》刊登專欄文章,指海鮮舫是「殖民地的時代象徵」,展示西方對中國刻板的偏見,建議拉到深水處鑿沉。有評論認為事件背後涉及政治考慮,要毀滅殖民地記憶。

2022年6月14日,珍寶海鮮舫船隻移離香港。(宋碧龍/大紀元)
2022年6月14日,珍寶海鮮舫船隻移離香港。(宋碧龍/大紀元)

另外百年老茶樓蓮香樓,8月8日結業時仍然保留戰前粵式茶樓的獨特形象,樓下賣餅,樓上是茶樓,並以「焗盅」沖茶。蓮香飲食集團指,其特許經營加盟商蓮香樓及蓮香棧結束營業,但上環的蓮香居就不受影響,會繼續營運。落閘後的蓮香樓,門口貼上一張粉紅色紙,寫上「由於疫情關係,本店經營不善,感謝各街坊支持,有緣再會」。

2022年12月16日,逾百年歷史的蓮香樓在8月不敵疫情結業,店外的霓虹招牌亦開始拆除。(宋碧龍/大紀元)
2022年12月16日,逾百年歷史的蓮香樓在8月不敵疫情結業,店外的霓虹招牌亦開始拆除。(宋碧龍/大紀元)

曾經在香港有約百間分店的連鎖零食零售商「優之良品」,6月宣布全線結業。優之良品發言人稱,因疫情封關,大量遊客流失,令公司虧蝕無法營運,不過不排除日後恢復營業。但有不少網民指出,自從「優之良品」專攻自由行旅客後,就少再光顧,亦有人直言「執咗真係冇咩感覺」(結業了真的沒有甚麼感覺),亦有意見認為,問題為其產品沒有後起的同類競爭對手多元化。

新事物:山頂纜車換新裝 沙中綫全線通車

經過一年多的關閉更換系統及翻新車站,山頂纜車8月27日重開,第六代新車正式投入服務,新車載客量提升75%,可載210人,車窗比以前大三成,車頂設有天窗。

2022年8月24日,山頂纜車完成升級工程,全新的第六代車廂和完成翻新總站將於27日投入服務,纜車公司為傳媒舉辦簡介會。(宋碧龍/大紀元)
2022年8月24日,山頂纜車完成升級工程,全新的第六代車廂和完成翻新總站將於27日投入服務,纜車公司為傳媒舉辦簡介會。(宋碧龍/大紀元)

2022年8月27日,山頂纜車重開,搶搭第六代纜車的市民心情興奮。(余鋼/大紀元)
2022年8月27日,山頂纜車重開,搶搭第六代纜車的市民心情興奮。(余鋼/大紀元)

上世紀開始規劃的沙中綫,隨著2022年5月15日的東鐵綫過海段通車,終告完成。沙中綫計劃其中一部分——大圍至紅磡段2021年已經全綫通車,將馬鞍山綫與西鐵綫合併為屯馬綫。過海段由紅磡經會展站到金鐘站,縮短新界東到港島的距離,往來紅磡站至金鐘站的車程,由19分鐘縮短至7分鐘。

東鐵綫過海段通車,亦代表1975年啟用的紅磡站的地面月台停用,屯馬綫與東鐵綫改為在紅磡站新建的地底月台交匯。◇

2020年5月16日,東鐵綫過海段開通段迎來首個工作天,一共6層金鐘站為「超級轉車站」,接駁荃灣綫、港島綫、東鐵綫及南港島綫。(余鋼/大紀元)
2020年5月16日,東鐵綫過海段開通段迎來首個工作天,一共6層金鐘站為「超級轉車站」,接駁荃灣綫、港島綫、東鐵綫及南港島綫。(余鋼/大紀元)

------------------
【堅守真相與傳統】21周年贊助活動🎉:
https://www.epochtimeshk.org/21st-anniv

🔥專題:全球通脹加息📊
https://bit.ly/EpochTimesHK_GlobalInflation
🗞紀紙:
https://bit.ly/EpochTimesHK_EpochPaper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