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可以努力工作,可以加班,但歸根結底,醫務人員和其他人一樣,也是肉身,不是鐵人。」北京的一位寧(Ning)姓醫生告訴《金融時報》,「無論我們多麼敬業,我們都有身體和精神上的極限。」

中國疫情大爆發引發藥物短缺、血庫告急、殯儀館排長龍等現象。而醫療系統的一線醫療人員更是不堪重負,染疫以及退休員工都在被召回工作。

中共倉促解封 一線醫護進入新的艱難模式

《金融時報》採訪的醫生和護士說,由於COVID感染了工作人員,工作條件迅速惡化。

「政策上的徹底改變並不意味著我們從艱難模式轉為輕鬆模式。相反,我們正在進入一個新的艱難模式。」一名在上海一家大醫院工作的英(Ying)姓醫生說,「我們必須推遲所有非急診手術,以確保急症室的人力。」

廣東省一位董(Dong)姓醫生說,在指定的COVID醫院超負荷運轉後,衛生當局要求他的診所治療陽性病例。但問題是,他的診所還沒有收到應對COVID病毒所需的藥物和抗原檢測試劑盒。

根據《金融時報》看到的招聘公告,北京的一些醫院正在尋求招收退休醫生和護士,或者指示現有員工只要體溫在38℃以下就需工作。

河南洛陽第三醫院神經科護士長段曉青(Duan Xiaoqing,音譯)在微信和當地媒體上宣傳說,她帶領的38名員工都被感染了,但他們忍著喉嚨痛和高燒繼續工作。

但是人們對醫務人員的安全問題越來越關注,特別是在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的一名陳姓醫學生因心臟驟停而猝死後。據他的兩名同學說,他在死前幾天檢測結果呈陽性,但被要求繼續工作。網上傳的他生前與老師的談話顯示,老師要求這位學生準備明天的手術。學生說,「我發熱了,老師。」老師回答,「我也不舒服,還不是繼續上班。」

在四川西南部的一個小鎮上,當地醫院的一名醫生說,由於發燒的病人擠滿了諮詢室,工作人員感到壓力越來越大。

一名徐(Xu)姓醫生已經染疫,但被要求繼續工作。「一半以上的醫務工作者都生病了,但每個小時都有更多的病人來這裏接受治療。我們別無選擇,只能繼續工作。」

2022年12月23日,上海疫情期間,一名患者被送到上海靜安區華山醫院的急症室。(Hector Retamal/AFP)
2022年12月23日,上海疫情期間,一名患者被送到上海靜安區華山醫院的急症室。(Hector Retamal/AFP)

外媒披露中國醫院超負荷情況

法國媒體France 24駐華記者安托萬‧莫雷爾(Antoine Morel)12月26日在推特上發表了一家上海醫院內的情況,「又是一天,又是一個不堪重負的上海醫院。在某些時候,由於人太多,在走廊裏行走都很困難。大多數是老人需要呼吸設備的幫助。」

莫雷爾在12月24日發表推文說:「昨天(23日)我去了上海一家公立醫院,那裏擠滿了病人,大多數是需要吸氧的老人,沒有地方。這一波會很艱難……」

他同時附上了在該醫院拍攝的相關影片。

自12月初開始,中共官方突然不再提堅持了許久的新冠「清零」政策,「清零」這個名詞也從官方會議和文件中瞬間消失,各地政府開始放開防疫管制。

新加坡國立大學中國政治專家吳木鑾(Alfred Wu Muluan)對BBC表示,這次開放的時間點非常糟糕,本來就是流感高峰期,加上又有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可能形成「三疫大流行」(tripledemic)。

2022年12月22日,北京的一家殯儀館外,靈車排隊在等待進入。(AFP)
2022年12月22日,北京的一家殯儀館外,靈車排隊在等待進入。(AFP)

吳木鑾也認為,中共政府在疫苗普及和藥品儲備等方面準備不足。

「我不覺得它們有任何準備。國際上的經驗已經很清楚,最重要的準備工作就是給老年人打疫苗。另外如果藥品儲存足夠的話,大家怎麼會去搶呢?」

中共倉促轉向後,全國各地藥房的退燒、感冒和止咳類藥被一搶而空,病毒檢測試劑也很難買到,加劇了重病患者無法得到及時治療的風險。北京、上海和廣東等地的急症室人滿為患,給醫護人員帶來特別的壓力。

此外,中共隱瞞疫情數字引發國際關注。天空新聞(Sky News)駐北京的亞洲製作人Leo Lord-Jones於12月19日發表的推文中說,「中國今天(12月19日)只報告了兩例新增COVID死亡病例,但下面是當天上午北京東郊火葬場的靈車隊。該火葬場被指定用於處理COVID死亡者的屍體。」

他在推文中附上了當天在東郊火葬場拍攝的汽車排長龍的照片。

黃嚴忠:應對措施再快趕不上病毒傳播速度

美國外交關係委員會全球衛生高級研究員黃嚴忠(Yanzhong Huang)接受「醫學界」採訪時表示,隨著Omicron在中國新年返鄉期間從現在的城市傳播轉移到農村擴散,不同毒株還可能在全國範圍內混合,但在時間上,疫情對農村的醫療系統、救治能力、預防屏障等,將形成巨大挑戰。

他提及,此前防疫政策部署稱,鄉鎮衛生院必須要設發熱門診,2023年3月底實現覆蓋率從45%提升至90%。這個時間要求可能來不及應對這幾波疫情。

另一方面,農村基層不少地方的治療措施就是打點滴,這個不是標準的治療方法。一些農村人口在當地無法獲得有效治療,就會返回城市,形成就醫壓力。

「形勢比人強,計劃趕不上變化。有些措施即使現在做,可能也跟不上病毒傳播的速度。」黃嚴忠說。#

------------------
【堅守真相與傳統】21周年贊助活動🎉:
https://www.epochtimeshk.org/21st-anniv

🔥專題:全球通脹加息📊
https://bit.ly/EpochTimesHK_GlobalInflation
🗞紀紙:
https://bit.ly/EpochTimesHK_EpochPaper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