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經濟部統計處12月20日公布11月外銷訂單年減幅高達23.4%,連續三個月遞減,創98年4月金融海嘯以來最大減幅,更預估全年外銷訂單年減幅度達1.9%,全年表現陷入衰退幾成定局,並坦言「明年是很不確定的年代」。對此,學者也認同並表示,預計到明年上半年都不樂觀,大家要有心理準備。
根據統計處的數據,今年11月外銷訂單金額為501.4億美元;另預估12月接單金額介於470億至490億美元之間,年減幅最大可達30.8%。至於今年第四季的接單金額,統計處預估介於1,525億至1,545億美元間,單季年減幅度介於19.7%至20.8%;至於全年接單表現,預期接單金額介於6,616億至6,636億美元之間,年減1.6%至1.9%。
統計處長黃于玲表示,因外銷訂單與全球經濟息息相關,「明年是很不確定的年代」,包括全球通脹加息、俄烏戰爭持續、美中科技戰延續及中國經濟高度不確定性,尤其是現在中國疫情大爆發,都讓明年接單表現待觀察。
台灣中央大學經濟系教授邱俊榮12月23日接受大紀元記者採訪時說,通脹造成實質所得下降,會帶來所得分配不平均,大量影響大部份人實質購買力。這個影響是全球性的,這就是去年下半年到今年整年,隨著通脹越來越嚴重,全世界購買力下降,導致終端需求下降的原因。
邱俊榮還談到,前兩年因為供應鏈斷鏈,以致廠商大量庫存累積,包括晶片在內,但隨著疫情趨緩庫存太多,如今不要新的需求,反要先把庫存去化,這是另一個原因。一般認為明年上半年第二季之前無法解決庫存問題,因此對明年上半年出口不樂觀。整體經濟趨勢一定是不好,大家要有心理準備。
對於美聯儲不斷加息,邱俊榮認為,現在全球通脹還是相對嚴重,預計未來半年至一年,所有主要國家還是處於加息階段。
在中國大陸,由於中共突然解封,造成疫情大面積爆發,令中國經濟雪上加霜。
世界經濟(World Economics)12月19日公布的調查顯示,中國的商業信心創2013年1月以來最低,反映出疫情激增對經濟活動的影響。
調查明確顯示,中國經濟的成長速度大幅放緩,可能在2023年走向衰退。中國2022年GDP預計僅增長3%,是近半世紀以來最差表現。
邱俊榮指出,中國疫情快速擴大,嚴重影響中國的生產製造業。因為全球對中國供應鏈依賴程度較高,供應鏈一個環節斷掉,全球供應鏈都會受影響。此外,中國需求市場對全球而言佔比重也比較大,中國需求嚴重萎縮,對全球市場又是一個負面消息。◇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