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醫學院今日(12日)舉行記者會,透露正進行一項臨床研究,評估從懷孕期以至嬰幼兒階段的各項因素如何影響兒童的長遠健康。研究團隊呼籲患有炎症性腸病的媽媽加入研究,從而降低下一代罹患相關疾病的風險。
中大醫學院科研團隊指出,嬰幼兒期是調節腸道微生態以預防疾病的黃金時期,而腸道微生態是炎症性腸病(包括克隆氏症和潰瘍性結腸炎)的重要因素之一。患有炎症性腸病的孕婦的腸道細菌組合會出現變化,腸道微生態失衡。
研究團隊指,克隆氏症普遍於患者兒童時期和剛成年時發病,致病原因尚未明確,但有愈來愈多證據顯示,孕婦的健康、圍產期接觸的因素,以及嬰幼兒期形成的腸道菌群,對兒童的免疫和代謝系統有著重要和長遠的影響,有機會令他們更易患上克隆氏症或其它免疫疾病。
團隊指,初步數據顯示,與健康母親相比,患有炎症性腸病母親的腸道菌群多樣性較低。此外,團隊還發現了一些可在懷孕期間從母親傳給孩子的微生物,例如炎症性腸病的母親較容易將致病惡菌和真菌病原體傳給胎兒,增加嬰兒患上腸道炎症及將來患炎症性腸病的風險。
研究團隊亦正在開發新的干預措施來調節腸道微生態,從而降低嬰兒患病的風險。
今次研究正招募罹患炎症性腸病的孕婦、其丈夫和嬰兒參與。團隊會跟進參加者的嬰兒長達18個月,並廣泛收集相關的臨床資料和一系列的樣本,包括父母糞便、唾液、胎盤、臍帶血、胎糞、嬰兒糞便和母乳。
目標將腸道菌群轉化為藥物
黃秀娟指,新生嬰兒的腸道微生態在母親腹中時已開始形成,影響他們日後患上炎症性腸病等疾病的風險。所以,科研人員正積極探究這些微生物的來源。
黃秀娟補充,研究目標是將腸道菌群轉化為藥物,從而減輕疾病帶來的痛苦和負擔;正應用最先進的技術來改善懷孕期間對母親的護理,並更理想地監測胎兒的健康狀況。@
------------------
【堅守真相與傳統】21周年贊助活動🎉:
https://www.epochtimeshk.org/21st-anniv
🔥專題:全球通脹加息📊
https://bit.ly/EpochTimesHK_GlobalInflation
🗞紀紙:
https://bit.ly/EpochTimesHK_EpochPaper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