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醫學院一項研究發現,檢測腸道微生態可用於找出具高風險演變為柏金遜病的個案,及早預防、介入及治療柏金遜及其它腦退化病。研究結果已刊載於國際科學期刊《自然通訊》。
「快速眼動睡眠期行為障礙」(Rapid eye movement sleep behavior disorder,RBD),又稱「發夢期夢遊」,是柏金遜病先兆期常見的病徵。中大醫學院精神科學系於2019年進行全球首個RBD家庭研究,證實與RBD病人有直接血緣關係的親屬出現RBD、柏金遜病和其它腦退化病的機會是一般人的3至6倍。而RBD患者的親屬出現便秘的情況顯著較高。
中大醫學院精神科學系聯同多個學系和腸道微生物群研究中心,以及德國卡塞爾Paracelsus-Elena醫院柏金遜和運動障礙中心,合共招募441人參與研究,包括健康人士、RBD患者的直系親屬、RBD患者和早期柏金遜病患者。
結果發現,RBD患者及其直系親屬的腸道會出現與柏金遜病患者類似的腸道微生態失衡,主要表現為普拉梭菌和羅斯氏菌有健康促進作用的細菌減少,而促進炎症及破壞腸道屏障功能的細菌增多。
中大醫學院精神科學系研究助理教授黃蓓指出,腸道細菌的改變能影響腸道以至腦部健康,柏金遜病患者腸道屏障的完整性被破壞,導致微生物的某些代謝物和促炎因子更容易進入腸道內的神經系統,觸發腸道神經系統乃至中樞神經系統內的突觸核蛋白沉積,繼而引發神經細胞死亡,反映腸道微生態失衡有機會是引致柏金遜病發病的關鍵因素。
研究團隊進一步分析後發現,12個微生物標記物可有效將RBD患者與健康人士區分,日後有望透過機器學習模型進行篩檢,以辨別特異性的腸道微生物特徵,找到患有RBD和處於柏金遜病先兆期的個案,及早介入以減低他們演變成柏金遜病的機會。
中大醫學院精神科學系系主任榮潤國表示,日後通過調整腸道微生物的方法,例如益生菌和益生元等,有機會可及早干預、預防或治療柏金遜及其它腦退化疾病。
研究發現腸道微生態失衡是柏金遜病非常早期的風險因素,因此藉着檢測腸道微生態,有望找出高風險個案,及早作預防、介入及治療。
柏金遜病是全球第二常見的腦神經系統退化疾病,「發夢期夢遊」為柏金遜病先兆期常見的病徵,為了解「微生物—腸道—腦軸」與柏金遜病發病機制關係,中大醫學院與德國一間醫院招募400多人參與研究,結果發現「發夢期夢遊」患者及其直系親屬的腸道會出現與柏金遜病患者類似的腸道微生態失衡,包括有健康促進作用的細菌減少,和促進炎症及破壞腸道屏障功能的細菌增多。研究指腸道細菌的改變,導致微生物的某些代謝產物和促炎因子更容易進入腸道內的神經系統,繼而引發神經細胞死亡。
經進一步分析後,團隊發現12個微生物標記物可有效將RBD患者與健康人士區分,日後有望辨別腸道微生物特徵,找到患有RBD和處於柏金遜病先兆期的個案。團隊指,通過調整腸道微生物的方法,例如益生菌和益生元等,有機會可及早干預、預防或治療柏金遜及其它腦退化疾病。研究結果已刊載於國際頂尖科學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
------------------
⏪️ 回顧2024專題報道👇🏻
https://hk.epochtimes.com/tag/回顧2024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