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血栓是感染COVID-19的併發症之一。研究發現感染新冠的病人中,動、靜脈血栓的發生率均顯著上升。另外,亦有人在接種新冠疫苗後,出現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的罕見副作用。針對血栓,西方醫學多採用抗凝血及溶栓療法,但多伴有出血、過敏等副作用。中醫治療血栓歷史悠久,對於難以用西醫抗凝血藥物治療的血栓也有很好療效。  

新冠患者血栓發生率顯著上升

美國心臟病協會網站發表過一篇研究報道,醫學專家們研究了英格蘭和威爾士4,800萬名成年人的健康紀錄,發現在當中約144萬名感染新冠病毒的病人中,致命性動脈和靜脈血栓的發生率分別為5.3%和4.7%,非致命性血栓的發生率分別為2.5%和4.4%。

從整個病程看,在COVID-19診斷後的最初幾周內,動脈血栓形成的發病率明顯較高,隨著時間的推移迅速下降,而靜脈栓塞的發病率下降則較慢。也就是說,靜脈血栓是長新冠患者的一個重要的併發症。

研究發現感染新冠的病人中,動、靜脈血栓的發生率均顯著上升。
研究發現感染新冠的病人中,動、靜脈血栓的發生率均顯著上升。

研究團隊建議早期發現,早期干預,鼓勵患者規律服用降血脂、降血壓藥物來降低發生血栓的風險。不過,在臨床實際中,很多患者以前並沒有高血脂、高血壓等慢性疾病,說明血栓病的發生原因複雜。

形成血栓的原因

血管血栓性疾病在臨床比較常見,男性的發病率尤高於女性。現代醫學認為,血栓的發生是由不溶性纖維蛋白、沉積的血小板、積聚的白細胞和陷入的紅細胞組成的無結構團塊。血栓形成的條件主要是心血管內膜的受損、血流速度及方向的改變、血液凝固性的增高。其中,血管內皮損傷和血液凝固性增加是關鍵因素。

動脈與靜脈因其不同的生理環境,在血栓形成機制上也不同,動脈血栓多數是在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破裂的基礎上形成的,斑塊破裂後暴露富含脂質的脂核和膠原蛋白,使血小板黏附、激活和聚集,形成富含血小板的白色血栓。靜脈血栓的形成,除手術和損傷原因以外,多與血流緩慢、引流不暢及血液的高凝狀態有關。  

疫苗引發血栓併 血小板低下症候群

新冠病毒引發嚴重肺炎後,往往容易合併動脈血栓,因為重症感染或膿毒血症所導致的急性炎症反應可以通過多種途徑影響凝血和纖溶系統,包括循環蛋白C和抗凝血酶-Ⅲ水平下降,纖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劑-1水平的上調等因素,最終導致凝血級聯反應的活化和纖溶過程的抑制,從而促血栓形成。

英格蘭和愛爾蘭的大樣本調查發現,很多患者在急性感染時沒有發生靜脈血栓,而在長新冠時出現靜脈血栓。

另,在歐洲和美國,有人接種阿斯利康Vaxzevria疫苗和強生疫苗後,出現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的罕見副作用。在對靜脈血栓患者進行的研究得出,在幾乎所有患者血清中均檢測出高水平的PF4抗體。此抗體和血栓的形成高度相關。

現代醫學抗血栓療法不理想

現代醫學發明了很多方法去治療動靜脈血栓疾病,比如抗凝血療法、抗血小板療法、溶栓療法、降低纖維蛋白原療法。但是,這些療法都有出血、過敏等副作用,有些病例則存在禁忌症。對一些複雜病例,現代醫學療法還不是太理想。

比如強力的抗凝血藥華法令,有出血風險。為將風險降到最低,服用華法令的病人必須定期進行血液檢查,以查看血液的凝血指標。但是如果出現局部皮膚潰瘍,華法令是沒有任何效果的。

現代醫學亦提出,如果血栓發現得早,可以採用溶栓療法,但是這個時間窗很短,必須在48小時內實施。48小時後,血栓內的瘢痕開始形成,血凝塊不易被溶解。溶栓藥物引起出血併發症的風險更高。

經中醫治療 患者重新打籃球

2,500年前的中醫著作《黃帝內經》中就有關於血液循環的理論,曰:「脈道以通,血氣乃行。」意思是說,血管健康,血液循環才會通暢。傳統中醫治療血栓性血管疾病主要是兩大策略:急性期採用清熱解毒活血的方法;慢性期主要是益氣活血。

筆者曾經治療一例典型的左下肢深層靜脈血栓的病例。患者26歲,來診時患者主訴是,左下肢腫脹疼痛8個月,伴有下肢皮膚紫黑、潰瘍。患者8個月前,家庭醫生診斷為下肢深層靜脈血栓,採用強力抗凝血藥華法令6個月,但是沒有明顯效果。而且左下肢中間完整的皮膚出現潰瘍,這是局部缺血加重的信號。

經他人推薦,患者來看中醫。患者是個年輕人,熱愛運動,喜歡打籃球,但是因為此病中斷1年多了。詢問飲食、睡眠、大小便基本正常,按中醫辯證,這是一個比較典型的氣虛血瘀的局面。

中醫學「氣」的概念,可理解為體內構成生命的「能量」或「動力」,這種能量會流遍全身,以維持人體的生命活動。中醫認為氣是構成人體及生命活動的最基本及最重要的物質。

人體內各種現象都是能量的體現,比如心臟能跳動,肺協助呼吸,肌肉可以收縮,血液循環,神經信號的傳導等。能量的不同形式,中醫概括為氣。每個臟器,心、肝、脾、肺、腎的正常運作都是能量帶動的,能量沒有了,器官就衰竭了。

中醫講的氣(能量)涉及血液循環,心臟功能,血液凝血機制、抗凝血機制的平衡等。氣虛血瘀的表現就是,血流緩慢,血液就易凝固,易形成血栓等,西方醫學亦有類似的發現。在症狀如血栓出現之前,身體可能已經過長時間的氣滯血瘀,中醫可以通過相關體徵發現這些異常,因此在預防方面更有優勢。

我採用益氣活血的治法,即是用具有補充構成生命的能量、改善血液循環等作用的方藥治療氣虛血瘀。河北名中醫門純德先生的活化湯治療該症非常有效。此方有益氣療創的中藥黃芪,同時有當歸,雞血藤、丹參,同時有活血通血絡的蟲類藥如地龍、土鱉蟲,水蛭等,效果非常。 這個年輕人共服用了20劑中藥,用時20天,症狀全部消失,下肢皮膚潰瘍癒合,皮膚顏色變回正常,小夥子又可以奔跑在籃球場上了!

預防血栓需保持四個習慣

那麽平時如何預防血栓在體內形成呢?

1.避免長時間不動

預防血栓的重要策略,是在生活中改掉「久坐不動」的習慣。使用電腦1小時就應該休息片刻,起身走動,伸伸胳膊踢踢腿,活動踝關節,拉伸小腿肌肉。運動可有效的促進血液循環,降低血液凝聚和栓子形成的機率。

長期臥床的人是下肢靜脈血栓的高發人群。應鼓勵臥床的患者主動或被動地活動下肢。

需要長期靜脈輸液的患者,應避免在同一部位反覆穿刺,一旦損傷靜脈內皮,容易形成血栓。

2.健康飲食 避免吸煙

要安排好一日三餐,適當吃具有預防血栓的食物比如沙丁魚、洋蔥、大蒜、芹菜、黑木耳等,這些食物不會增加血液黏稠度,可防止血液凝固。

吸煙會損傷血管,血栓性脈管炎患者中很多都曾長期吸煙。因此,戒煙是預防血栓疾病重要方法。

3.保證充足的水量

喝水要充足,每人每天喝水量要達1,500~2,000ml。對於老年人來說,需要喝更多的水,因為老年人血液相對來說濃、粘、凝、聚,喝水量多有助於稀釋血液,早起一杯水,晚睡一杯水,降低血粘稠度,減少血栓形成。

4.按規定用藥 治療基礎疾病

肥胖、糖尿病、高血壓等都是血栓形成的危險因素,積極治療,預防或良好控制這些疾病的發展非常重要。

常喝丹參茶可防治血栓

現代中藥藥理發現,很多傳統的活血化瘀藥都具有抗血栓的作用,但是這種作用和化學藥物不同,不是針對血液凝集的某一個環節,而是通過抗炎、擴張血管,降低血壓,降低血粘稠度和血脂,抑制血小板凝集以及改善血液微循環等複合微觀作用達到預防和消除血栓作用。

首選的活血化瘀中藥是丹參,對於有血栓疾病高危因素的人可以每天用丹參10克泡茶飲,預防血栓的發生。

研究實驗亦證實,丹參及其提取物具有多重心血管保護作用。它同時具有抗氧化、抗炎症、降低血液黏度,及改善微循環等作用。

當然,改變自己,去除不良生活習慣,保持健康生活同樣重要。因為說到底,健康還要靠我們自己把握!◇

------------------

⏪️ 回顧2024專題報道👇🏻
https://hk.epochtimes.com/tag/回顧2024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