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成年人有5%罹患抑鬱症,而患抑鬱症的總人數高達2.8億。很多人抗抑鬱藥越吃越多,症狀卻時好時壞,甚至無法改善。其實,有二種「抗抑鬱藥」,就在你的身邊。

美國全國健康訪談調查數據顯示,2019年有18.5%的美國成年人在過去2周的時間內出現輕度、中度或重度抑鬱症狀。這意味著,大概每5個成年人中,就有1個出現抑鬱症狀。其中,22%的成年女性出現了各種程度的抑鬱,這個比例高於成年男性的15%。

據美國全國藥物使用與健康調查(NSDUH)估計,2020年有2,100萬的美國成年人至少經歷了一次重度抑鬱症的發作,佔美國成年人總數的8.4%。

現代醫學認為,抑鬱症是大腦中的化學成份失衡,特別是血清素太低。而抗抑鬱藥物主要是調整大腦的血清素和其它化學物質。

儘管抗抑鬱藥不斷更新,但仍有一些病人,對兩種或多種抗抑鬱藥都沒有反應。有些患者甚至發現,藥效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漸不再對他們起作用。目前還不清楚是甚麼因素導致人體對抗抑鬱藥的耐受性上升。

因藥物的治療效果可能是有限的,重度抑鬱症的復發率,會隨著時間的延長而提高。從5年的13.2%上升至10年的23.2%,再到20年的42%,即有將近一半的重度抑鬱症患者會經歷復發。

抑鬱症的深層原因

也就是說,抗抑鬱藥,不一定能成為抑鬱症的解方。哈里(Johann Hari)就是一個例子。

哈里從十幾歲起便患上抑鬱症。開始時,醫生告訴他,他的大腦缺少血清素,並給他開抗抑鬱藥。他的病情在吃藥後得到緩解,但不久之後又復發。隨著藥物劑量逐漸加大,最後他服用的劑量達到了法律規定的最上限。

為了擺脫抑鬱症,他走訪世界各地的名醫和專家。最後他發現,抑鬱症不一定只是「大腦血清素太低」這個生理原因——好像機器人的腦中少了一個零件;抑鬱症還有更深層的原因,或者說更單純的原因——那就是人們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

他把走訪專家、探詢抑鬱症原因的經歷整理成著作《失去聯結》(Lost connections:Uncovering the real causes of depression and the unexpected solutiongs)。在書中,他記錄了這樣一個故事:

南非的一位精神科醫生薩默菲爾德(Derek Summerfield)在21世紀初來到柬埔寨,為那裏的醫生介紹抗抑鬱藥物。在當地的語言中,沒有抗抑鬱這種名詞。薩默菲爾德努力向當地醫生解釋。

當地醫生聽完後說:我們已經有「抗抑鬱藥」了。

他們講述道,有個農民在田裏勞作時,碰到了美軍留下的地雷,失去了一條腿。裝上假肢後,他無法再去田裏幹活。他絕望痛苦,持續哭泣,臥床不起。

當地醫生們去探訪他,傾聽他的哭訴,努力去理解他痛苦的原因。大家搞明白了,這個人戴著假肢在水田裏勞作太辛苦了,生理上的疼痛使他承受巨大壓力,從而不想活下去。

醫生和他的鄰居們經過討論,認為這個人可以轉行去做奶農,這樣就不用下水田幹活了。大家便集資為他買了一頭奶牛。成為奶農幾個星期後,這個人的抑鬱症狀消失了。

當地醫生說,你看,這頭奶牛,應該就是你說的「抗抑鬱藥」吧。

哈里總結到,人有生理需求,如呼吸、吃飯、睡覺,基本生理需求不能得到滿足,就會生病。而人的心靈也有基本需求,當心理的需求無法得到滿足,人也會生病。身體出現的這些異常,比如血清素降低和很多典型的抑鬱症生理指標、症狀,也可能是我們身體發出的信號,表示內心深處有需求沒有得到滿足。

世界衛生組織也表明,抑鬱症是社會、心理和生物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抑鬱症的重要原因是孤獨

倫敦大學的研究人員經過12年的追蹤隨訪,揭示了抑鬱症的一個重要原因——孤獨。

現實數據表明,我們正在往變得孤獨的路上越走越遠。

2018年,有一項針對超過2萬名美國成年人的在線調查。超過一半(54%)的成年人表示,覺得好像沒人瞭解他們;46%的人有時或經常感到孤獨,43%的人說他們缺乏陪伴,或覺得自己擁有的關係沒有意義,或自己與他人隔絕;還有39%的人表示,他們不再與任何人親近。

疫情開始後的2020年末,大概950名美國成年人完成了哈佛大學的一份在線問卷調查。其中36%的人表示,自己的孤獨感已經非常嚴重。他們在調查前的四個星期內「經常」或「一直」感到孤獨。而在18∼25歲年輕人中,這個數字是61%。

孤獨已被很多研究證明和抑鬱症相關。

孤獨感的增加,會導致更嚴重的抑鬱症狀。與壓力感知、婚姻狀況和敵意相比,孤獨對抑鬱症的影響更大。

倫敦大學發表在《刺針 精神病學》的研究表明,如果可以消除孤獨感,那麼接近五分之一的老年人抑鬱症便可以得到預防。

該研究的主要作者、精神病學家劉易斯(Gemma Lewis)表示:「我們發現,人們是否認為自己孤獨是患抑鬱症的一大風險因素。」

不僅如此,孤獨的人,體內壓力荷爾蒙——皮質醇的釋放量也會更高,皮質醇的失調,會帶來很多不利影響。美國第一外科醫生穆爾蒂(Vivek Murthy)表示,孤獨對壽命的減損,相當於一天吸食15支香煙。

兩大方法消除孤獨感 改善抑鬱症

哈里還記錄了一個病例。著名醫院的護士麗莎(Lisa)患上了抑鬱症。她將自己封閉在公寓中,七年不與人接觸。她後來遇到一位醫生埃弗靈頓(Sam Everington),用一個特殊的藥方拯救了她。

埃弗靈頓讓麗莎一周來診所兩趟,和其他抑鬱症患者一起把一處雜草叢生的角落變成了花園。

麗莎第一次走進病友群體時,緊張得嘔吐。但通過來到戶外,讓陽光灑在身上,把手伸進泥土,她和病友們開始用心感受著大自然。他們順應著自然的節奏和規律,慢慢地建設起這個地方。在一起做園藝的過程中,病友們也自然地展開了交流和互動。

麗莎開始向病友講述自己的故事。隨著友誼和交往的慢慢深入,這群人變得彼此依賴和關愛。若有誰沒來參加活動時,別人會打去電話,關心他為甚麼沒來,有沒有甚麼事情需要幫助。當瞭解到一個病友無家可歸,每晚靠睡在地鐵上過夜時,麗莎給市政府打電話,幫這個人得到了住所。

隨著花朵在那個花園中開放,麗莎和病友們的生命也綻放了。麗莎曾經完全失去聯結的兩件事——人和自然,又回到了她的生命中。幾年後,麗莎不再服用抗抑鬱藥物,並成功減重62磅。

1. 與他人建立連結

與朋友和家人的互動聯繫越緊密和頻繁,人患抑鬱症的概率就越低。而沒有親近的朋友和家人,患上抑鬱症的概率成倍增長。

劉易斯(Gemma Lewis)進一步強調,想減輕孤獨感、避免抑鬱症的發生,「重要的不僅僅是花時間與其他人在一起,還需要有意義的人際關係和陪伴。」

對超過8千名16歲以上澳大利亞人的調查顯示,如果可信賴或可依靠的家人有3個或以上,那麼這個人患抑鬱症的概率,分別比一般人降低48%和41%。好朋友的作用也類似,可信賴或者依靠的朋友多,患抑鬱症的概率下降13%和49%。

2. 親近大自然

除了和親近的人多相處,和自然多相處也可以減少孤獨,緩解和治療抑鬱症。

現在人在戶外的時間變得越來越少,特別是疫情後,人們更多時間待在家裏。在室內的人,更可能傾向於使用手機、電腦、電視等電子產品來打發時間,緩解無聊。然而,這種方式反而容易加重抑鬱情緒。

研究發現,使用電子產品超過4小時的人,患抑鬱症的風險更高,而且重度抑鬱症病人也傾向於更長時間使用電腦來排遣休閒時刻。與屏幕使用時間低於4小時的人相比,看屏幕時間在4∼6小時的人,患抑鬱症的機率幾乎翻了一番;而每天看屏幕時間大於6小時的人,患抑鬱症風險是普通人的2.3倍。

另一方面,戶外時間少的人,抑鬱和焦慮的程度可能是戶外時間較多者的3∼6倍。

走出室內、來到大自然中,抑鬱很快就會逆轉。

目前,自然干預療法愈發盛行。已經有很多國家的醫生開始重視和使用這種社會處方,來提高精神疾病的治療效果和病人的生活質量。一項對50個研究進行的薈萃分析證實,自然干預療法可有效提升精神健康,降低人的抑鬱和焦慮以及其它負面影響。

特別是園藝、森林療法和荒野療法,對減輕抑鬱症狀有明顯的益處。在持續進行8∼12周、每次20∼90分鐘自然療法的人群中,看到了最好的治療效果。◇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