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大落幕後,外界普遍認為,中美關係的挑戰加劇。從中美雙方領導人均不見派駐大使來看,兩國關係陷入低潮。學者認為,美方不會放棄全面遏制中共的崛起,隨著雙方在科技、軍事、地緣政治各領域競爭加劇,兩國關係可能從競爭轉為對抗。
赴美履新至今 秦剛遲未見到拜登
作為駐美大使,秦剛的前任大使崔天凱,於2013年4月2日赴美到任後,4月15日,向時任美國總統奧巴馬遞交國書,兩人並交談。
崔天凱的前任駐美大使張業遂,2010年3月14日抵美履新,同樣在兩周左右,於3月29日在白宮橢圓形辦公室向奧巴馬遞交國書,也交談了一番。
相較於中共其他外交官的任命,秦剛2021年7月28日赴美履新時,抵達華盛頓翌日,他向美國務院禮賓司書面遞交了國書副本,但迄今未能向總統拜登正式遞交國書。
而且,秦剛與國務卿布林肯的會面也非常低調。美國媒體「政治客」近日報道,秦剛在上任後的大部份時間裏,拜登政府對他態度冷淡。
儘管白宮回應說,沒有對秦剛跟美國官員的互動施加任何限制,與秦剛會面過的官員有美國貿易代表戴琪、國務卿布林肯、農業部長維爾薩克等內閣成員,但這些卻未見諸公開報道。
針對秦剛受到拜登政府冷落,美國羅德學院國際事務系教授陳建凱(Chien-Kai Chen)11月4日告訴《大紀元》,「所有外交上的言行,都是經過深思熟慮的結果,任何動作都是有其意義的。因此,若要解讀成是中美關係陷入低潮也不為過。」
陳建凱認為,事實上,中美關係從中美貿易戰、新冠肺炎爆發,一直到現在中美科技衝突,可說是每況愈下,「現在雙邊的關係的確是陷入低潮」。
習近平至今不見伯恩斯
在中美關係陷入低潮時出任駐華大使的伯恩斯(Nicholas Burns)也有類似的經歷。自從他今年3月份到任以來,並未會晤中共領導人習近平以及外事辦主任楊潔篪,一直到10月28日,中共外交部長王毅才接受了伯恩斯的到任拜會。
相比之下,2017年6月27日,時任美駐華大使布蘭斯塔德到任,隨後的7月12日,布蘭斯塔德在北京大會堂向習遞交國書。
《大紀元》記者查詢發現,布蘭斯塔德之前的兩任美駐華大使,也都是在到任後的一周內,向時任中共領導人遞交了國書。
台灣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名譽教授丁樹範11月3日告訴《大紀元》,「布蘭斯塔德上任時,中美關係還沒有很糟糕,他離任後將近一年沒有大使,一方面是美國任命大使過程漫長,另一方面大家都預期中美關係不會好,大使是一個苦差事,所以說會有伯恩斯這種狀況出現。」
而伯恩斯與王毅的會談,氣氛並不好。美駐華大使館官方推特轉發伯恩斯與王毅會晤,僅說兩人「全面討論中美關係」。
分析:遏制中共崛起 中美或轉為對抗
據美國之音報道,曾在奧巴馬政府時期擔任美國國安會中國及台灣事務顧問的麥艾文(Evan Medeiros),最近在華盛頓外交關係委員會有關中共二十大和中美關係研討會上說,從奧巴馬第二任期後期開始,美國對華政策從幫助中國融入到國際秩序,轉變為遏制。
麥艾文認為,這並不代表中美無法共存,只是找到共存方式比較困難,「他們要求我們尊重他們的核心利益,西藏、 台灣、 新疆等,所有這一切都讓共處非常非常非常困難。」
丁樹範表示,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中美對立競爭關係可能不只十年,甚至二十年,「中美競爭關係未來各方面的難點都很多」。
尤其在習近平主政期間,對內管控越發嚴格,包括香港問題、新疆人權,丁樹範說,「台灣老百姓看在眼裏,心裏反感程度蠻高的,可以想見台灣作為一個中美競爭的矛盾點,未來還是會持續。」
陳建凱則認為,美國10月公布新版《國家安全戰略》,將中國(中共)視為美國最大戰略對手的戰略定位,扭轉了長期以來美國對華接觸政策(US-China strategic engagement),但也保留了在氣候變遷、糧食安全、傳染疾病上與中國合作的空間。
陳建凱說,隨著競爭成為中美關係的常態,當貿易問題、台灣問題、烏俄戰爭、科技衝突持續下去,越來越多的觀察家持悲觀態度,「認為陷入低潮的中美關係,未來可能從競爭轉變成對抗。」#
------------------
【堅守真相與傳統】21周年贊助活動🎉:
https://www.epochtimeshk.org/21st-anniv
🔥專題:全球通脹加息📊
https://bit.ly/EpochTimesHK_GlobalInflation
🗞紀紙:
https://bit.ly/EpochTimesHK_EpochPaper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
------------------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