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由俄羅斯向德國輸送能源的北溪1號和2號天然氣管道,發生了疑因爆炸導致的大規模天然氣洩漏。多個國家都認為,管道洩漏是人為破壞造成的,而美國和德國的前情報局長,都直指幕後黑手可能是俄羅斯,但也有人猜測說,那要看誰是背後最大的受益者,炸了管道,俄羅斯可是無利可圖。

儘管眾說紛紜,但到底誰才是幕後元兇,現在還是一個謎。這次的天然氣管道洩漏,對於已經陷入能源危機的德國和歐洲,甚至全球經濟,又意味著甚麼呢?它是否會加速改變全球天然氣版圖呢?

北溪管道疑因爆炸而洩漏

北溪1號和北溪2號,是兩條平行的天然氣管道,全長有1,000多公里,從俄羅斯開始,經過芬蘭、瑞典、丹麥的領海,再到達德國,堪稱是歐洲的能源大動脈。通過北溪管道,俄羅斯可以向23個歐洲國家供應天然氣。據媒體報道,2021年,北溪1號的天然氣輸送總量達到592億立方米,差不多佔當年歐盟進口俄羅斯天然氣的40%,比例相當的高。

不過,今年,隨著俄烏戰爭的爆發,俄羅斯和歐盟之間,已經打起了能源戰,而早在9月2日時,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Gazprom),就以管道洩漏為由,宣布北溪1號無限期停止輸送天然氣。

而另一條北溪2號天然氣管道,和北溪1號的設計容量相當,去年9月時已經完工,但是,因為受到俄烏衝突的影響,至今還沒有投入使用。

這兩個管道,平時都由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維護營運,但在9月26日,一天內,北溪1號和2號管道,一共被發現有三處洩漏,分別位於丹麥和瑞典附近水域,兩天後,又檢測到了第四處洩漏點。

事件發生後,德國、丹麥、瑞典三國,已經對事故原因展開立案調查。截至目前,各方都認為,這一起北溪管道洩漏事件,是被蓄意破壞所導致的,而且很可能,是一次「國家級別的恐怖襲擊事件」。

丹麥和瑞典兩國在提交給聯合國安理會的聯合報告中說,「北溪」管道洩漏事件是由炸藥爆炸引起,爆炸的強度分別為里氏2.3級和2.1級,相當於幾百公斤的炸藥爆炸威力。

在爆炸發生時,雖然北溪管道並沒有輸送天然氣,但是,為了保持壓力平衡,管道中充滿了氣體。所以,爆炸不僅導致了天然氣洩漏,造成了環境污染,也嚴重威脅著航運安全。而且,由於洩漏規模巨大,海面上充滿了甲烷,意味著這個區域發生爆炸的風險也大幅增加。

好在,北溪2號和北溪1號,終於在10月1日和2日,分別停止了洩漏。

至於說誰是爆炸元兇,歐美國家普遍推測俄羅斯是幕後黑手,而俄羅斯則是把矛頭指向了美國。如果從誰是最大受益者的角度分析,似乎烏克蘭、波蘭、美國都有動機,而俄羅斯則是受害者。但實際上,俄羅斯也能通過爆炸事件得到多種好處,比如,繼續訛詐歐洲、刺激趨於平穩的天然氣價格上漲,以及嫁禍美國等,尤其是,因為天然氣價格下挫和出口量大減,俄羅斯的財政正在惡化。

北溪事件的 短期和長期影響

這次北溪天然氣管道爆炸的消息,隨即導致了荷蘭TTF天然氣期貨價格,在9月27日、28日連續兩天大幅上漲,累計漲幅達到19%,不過截至10月4日,價格已經回落到爆炸發生前的水平,甚至更低。

雖然從短期來看,北溪管道洩漏事件,對天然氣市場沒有甚麼影響,因為兩個管道目前都沒有輸送氣體,但它畢竟是一個後備選項,代表著潛在的天然氣輸送能力。但是,爆炸事件的發生,卻再一次提醒歐洲,不能再依賴俄羅斯的天然氣了,因為已經建好的這些輸氣管道,如果遭到蓄意破壞,其實是不堪一擊的。

據媒體報道,作為歐洲最大的天然氣供應國,挪威已經從10月3日,開始部署國民警衛隊,來守衛石油和天然氣的加工或者是出口設施。

同時,為了減少對俄羅斯天然氣的依賴,歐洲近期,有兩條新的天然氣管道已經落成啟用。

其中,在10月4日正式啟用的「波羅的海管道」,將天然氣從挪威經丹麥和波羅的海送往波蘭。據媒體報道,初期,將會平均每天供氣6,240萬立方米,預料從明年起,可以達到每年輸氣100億立方米,相當於是波蘭去年用量的一半。

另外,希臘和保加利亞之間,全長182公里的天然氣管道,也在10月1日的時候開始營運,初期的輸氣量是每年30億立方米,將來有希望增加到每年50億立方米。

原本,保加利亞有高達8成的天然氣是從俄羅斯輸入的,但因為拒絕使用盧布支付,已經在今年4月份時,被俄羅斯暫停供氣。這條管道,可以為歐洲東南部國家提供天然氣,並會確保向摩爾多瓦和烏克蘭供氣。

當然,這條管道的意義不小,對保加利亞和歐洲能源安全而言,它意味著自由,意味著擺脫對俄羅斯天然氣的依賴。

能源危機 讓歐洲經濟遭受重創

自從俄烏戰爭觸發能源供應危機以來,外界都在關注,歐洲能否不依靠俄羅斯供給,平安的度過今年這個冬天。現在看來,由於歐洲各國不斷加大對液化天然氣和挪威管道輸氣的進口,彌補俄國中斷供應後的缺口,這個目標應該可以實現。

根據歐洲天然氣基礎設施(Gas Infrastructure Europe)的數據,到8月29日的時候,歐盟天然氣的庫存率,已經達到了80.05%,提前完成了歐盟委員會制定的,在11月前儲氣率要達到80%的目標。

所以,在經歷了幾個月的上漲和波動後,能源市場最近已經開始穩定下來,被視為歐洲天然氣價格風向標的荷蘭TTF天然氣期貨價格,已經從8月底的高點,一路下跌了大約50%,但要和一年前相比,仍然是高出很多。

不過,隱憂並沒有真正消除,根據數據分析公司ICIS的模型,如果歐洲各國不能減少使用量,就算今年冬天俄羅斯持續供氣,同時氣溫也沒有異常寒冷,歐洲天然氣仍然會在明年3月份見底。

所以,歐盟理事會也已經在8月5日時,正式批准了減少天然氣需求量15%的規定,要求歐盟國家在今年8月到明年的3月之間,比照過去5年的平均水平,將天然氣的消耗量縮減15%。雖然這一規定目前還不是強制性的,但是在天然氣急劇短缺的情況下,可以強制實行。

事實上,即使不強制實行,由於天然氣價格高漲,導致工廠關閉和家庭減少用量,也會造成天然氣使用量的下降。

這些因素,都有助於歐洲度過今年這個冬天。儘管如此,能源危機已經給德國和歐洲經濟帶來重創,並且造成深遠的影響。

對普通民眾來說,最直接的,就是能源帳單「爆表」,已經有歐洲人,為了過冬,開始瘋搶煤炭、伐木取暖。同時,歐洲的工農業生產也面臨空前的困難與挑戰。

《紐約時報》在9月19日的專題報道中提到,在當前能源危機之下,數額暴漲的能源帳單,已經迫使許多歐洲工廠關燈停產,企業主或是改用柴油等廉價高污染燃料,或是關閉生產線,或是讓員工暫時休假,因為他們沒辦法支付高昂的天然氣和電力費用。

據財新報道,歐盟是全球第二大化工品生產地區。在2022年全球化工企業50強中,歐洲地區就有18家。但是,在原料緊缺壓力下,歐洲化工巨頭被迫減產甚至停產。9月14日,德國化學工業協會預測,今年德國化學產品的產量可能下降8.5%。

另外,限制天然氣供應,也將對歐洲有色金屬產業造成嚴重影響,因為天然氣作為熱爐燃料,在金屬材料的冶煉過程中會有大量消耗。7月下旬時,歐洲有色金屬協會(Eurometaux)已經表示,在過去一年裏,歐盟鋅、鋁的產能,已經下降了將近50%,矽和鐵合金也是大幅減產,銅和鎳也將受到進一步影響。

最近幾個月,有歐洲多家工業企業宣布,關閉旗下部份工廠,已經導致歐元區製造業連續9個月回落,9月製造業PMI指數是48.5%。而且,歐洲在本地減產停產的同時,卻加速在海外投資設廠。但是產業鏈一旦轉移,就極可能「一去不復返」,所以,歐洲「去工業化」的風險,也正在加劇。

實際上,不僅是歐洲,全球經濟目前都在經歷一場風暴,就像經合組織(OECD)在「付出戰爭代價」的報告中所說的,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以及飆升的能源費用和創紀錄的通貨膨脹,讓全球經濟陷入混亂,陷入了長期低迷的成長狀態。

改變天然氣供應的全球版圖

根據半島電視台的報道,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氣生產國,其次是俄羅斯、中國、卡塔爾、加拿大、沙特和挪威。而中國則是最大的液化天然氣進口國,其次是日本和南韓。

據台灣《科技新報》的報道,美國在2017年變成天然氣的淨出口國之後,年年出口都創下新高。今年上半年,美國也仍然是全球最大的液化天然氣(LNG)出口國,同比增加12%。而且,歐洲已經取代了亞洲,成為了美國液化天然氣最大的出口目的地。今年前5個月,美國出口的液化天然氣,賣到歐洲的佔比,已經達到71%。

不過,在俄烏戰爭觸發的歐洲能源危機中,更大的受益者,卻是中共,因為它向歐洲高價轉售俄羅斯天然氣。

據彭博社報道,在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以來,中共從俄羅斯進口能源的支出,已經從一年前的200億美元飆升到了350億美元。今年上半年,中國從俄羅斯進口的天然氣,比去年同期增長了63.4%。相反的,中國從美國進口的天然氣佔比,卻在大幅下降。

不僅如此,《華爾街日報》報道說,中美貿易協議,還給中共帶來了意外之財。因為隨著需求下降,簽署了購買美國液化天然氣長期合同的中國公司,正在出售多餘的天然氣,每批貨物,能賺取數億美元,買家包括了歐洲、日本和南韓。

從數據來看,今年前8個月,中國的液化天然氣出口,也達到了創紀錄水平。今年前8個月,中國向歐洲出口了1.64億美元的液化天然氣,向加入了對俄羅斯能源禁運的日本和南韓等國家,出口了2.84億美元的液化天然氣。而在2021年的時候,中國只出口了大約700萬美元的液化天然氣。

不僅如此,自從9月初,中俄兩國的領導人在上海合作組織峰會上見過面之後,北京和莫斯科還進一步加強了能源合作。

9月15日,俄羅斯能源部長亞歷山大•諾瓦克(Alexander Novak),就向俄羅斯官方電視台證實,通往中國的「西伯利亞力量2號」天然氣管道,將取代在俄烏戰爭期間被關閉的通往歐洲的北溪2號管道,每年向中國輸送500億立方米天然氣。

另外,2019年底開通的「西伯利亞力量1號」,這條從俄羅斯遠東到中國的管道,產能也將在今年增加到200億立方米,計劃到2025年時,增加到610億立方米。

也就是說,兩條管道的年產能總和,將會達到1,110億立方米,和北溪1號和2號的年產能總和(1,100億立方米)相當,等於是,俄羅斯把對歐洲的供氣全部轉去了中國大陸。

此前,在9月7日時,中共國有公司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CNPC),和俄羅斯國有公司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Gazprom)還宣布,俄羅斯對中國的天然氣供應,將以人民幣和盧布各佔一半的方式支付。由於避開美元和歐元,這些交易緩解了西方對俄羅斯的金融制裁,也使中共得以避免二次制裁。

這些都表明,在俄烏戰爭爆發後,世界格局正在進行大重組,過去幾十年盛行的全球化已經終結,已經走入「中俄」和「歐美」兩大陣營相互對抗的「新冷戰時期」。◇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