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共的「十四五」開局之年,同時也是國企改革三年行動的收官之年。幾天前,中共國資委也已經聲稱,各中央企業和各地改革工作基本上都已完成,但是,中共到底都取得了哪些成效呢?

我們知道,在中共官媒的報道中,看到的大多都是空話、套話,語焉不詳,但是有一點倒是實打實的,那就是中共央企的重組整合。在過去幾年中,中共費盡心機打造出了好多個央企「巨無霸」,讓它們在多個行業中都爬到了全球第一大企業的位置。那麼,中共這背後的目的到底是甚麼呢?而習近平,又為甚麼非要把「國有企業做強做優做大」呢?這個目標又真能實現嗎?我們今天就來談談這些內容。

三年國企改革行動將收官 有何成效?

9月1日,中共國資委副主任翁傑明,在介紹國企改革三年行動最新進展時表示,從目前的在線數據看,各中央企業和各地改革工作台賬的完成率,都超過了98%。這是中共自己的總結。

那麼,三年國企改革的目標是甚麼呢?

它的「重頭戲」就是,中共要推動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尤其是中央企業的重組整合,中共認為,這是「做強做優做大」國有企業、提升核心競爭力的必然要求。當然這之外,中共搞國企改革,還要在公司治理方面進行完善,還要推進各地、各中央企業的勞動、人事、分配三項制度改革等等。

所以,可以看到,為了達到這個目標,近年來,中共國資委不斷推進中央企業的戰略性重組,以及專業化整合、併購等等,並且進行所謂「兩非」剝離,「兩非」就是非主業、非優勢,還有「兩資」的清退、壓減等,「兩資」指的就是低效資產和無效資產。

我們舉幾個例子,比如,在2016年,中遠集團與中海集團兩家企業,重組後成為了中遠海運集團,並且通過後續的兼併收購,整合成為了全球最大的綜合航運企業,集團銷售收入隨即連續兩年都排在了全球航運業第一。

另外,中共為了提升中國船舶工業的國際競爭力,2019年11月,原中船集團(中國船舶工業集團)和原中船重工(中國船舶重工集團)也實施了戰略性重組,成立了新的中國船舶集團。重組後,集團的資產總額、營業收入、淨利潤,也跑到了世界造船集團的第一。

還有,2021年5月,中國中化和中國化工兩家企業合併,重組為中國中化,之後,也搖身變成了全球規模最大的綜合性化工企業。

再有,在鋼鐵行業,中國寶武近年來先後併購重組了武鋼、馬鋼、八鋼、韶鋼、重鋼、鄂鋼、太鋼等七、八家企業,形成了中國的「鋼鐵航母編隊」。在去年8月時,鞍鋼又重組了本鋼,也是立即就成了國內第二、世界第三的鋼鐵巨頭。於是,在中國鋼鐵行業,現在就形成了「南有寶武、北有鞍鋼」的格局。

我們看,在中共官媒新華社的報道中,提到了在過去10年中,先後有26組47家中央企業,實施了所謂戰略性重組,並且新組建,接收了國家管網集團等9家中央企業,僅是在2021年,就有中國星網、中國電氣裝備、中國物流、中國稀土4家新央企先後亮相,再加上今年新建的中國礦產資源集團,這樣算下來,截至到今年的8月1日,中共國資委監管的央企數量,已經從117家調整到了98家。

隨著這些「巨無霸」國企的出現,在《財富》世界500強的排行榜上,中國企業的數量也在不斷增加。

比如,在今年8月3日最新公布的世界500強上,共有99家中共國有企業上榜,其中包括47家中央企業。在上榜的央企中,像是國家電網、中石油、中石化,還再次躋身到了全球前五,分別排在了第三、四、五位。另外,今年上榜的A級央企,一共有41家,比2020年多出了4家,比2012年時,更是多出了18家。

習近平「做大做優做強」國有企業的目的是甚麼?

那麼,中共打造這些「巨無霸」國企的目的,到底是甚麼呢?我們細思量起來,也不外乎是這樣幾個目的。

首先,中共不斷整合中央企業,是希望通過提高行業的集中度,在世界上爭奪定價權和話語權,目的是為了保障資源供給,或者在國際上獲得競爭優勢。

我們以鐵礦石為例,大陸媒體就直接報道說,今年7月25日成立的中礦集團(中國礦產資源集團),當前最主要的任務,就是集中部份國內企業的鐵礦石需求,統一對外談判並採購,以提高中國對鐵礦石的議價能力。

關於這部份內容,我們已經在7月29日的節目中詳細講到過,這裏就不多說了。那麼,中共想通過成立中礦集團,來提高議價能力的目的,是否能真正做到呢?這可不一定。

媒體報道,9月1日的時候,澳洲礦業巨頭力拓的高管,已經和新成立的中礦集團的高級管理層舉行了視訊會議。雙方都表示,很高興成為戰略合作夥伴,希望實現共贏發展。

而在此之前,力拓就已經表示過,不會擔心中礦集團的成立,因為說到底,鐵礦石的價格還是由供求關係決定的。

尤其是,目前中國經濟的疲弱,已經拖累一些大宗商品的價格下降,而鐵礦石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可以看到,在中國房地產市場的一片低迷中,專門用來生產鋼鐵的鐵礦石需求,正在受到嚴重影響,鐵礦石的價格,已經從今年稍早的高峰下跌了大約40%。

再一點是,我們知道,習近平在很早就提出了,要把國有企業「做大做優做強」。

早在2015年,習近平在考察吉林時就提到了,要堅持甚麼國有企業在國家發展中的重要地位不動搖,之後,習近平又多次用「黨文化」特色的用詞反覆強調,要「理直氣壯」、要「堅定不移」地把「國有企業做強做優做大」,並且稱,國有企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物質基礎和政治基礎,是中共執政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

習近平還說過:「如果把國有企業搞小了、搞垮了、搞沒了,公有制主體地位、國有經濟主導作用還怎麼堅持?工人階級領導地位還怎麼堅持?共同富裕還怎麼實現?我們黨的執政基礎和執政地位還怎麼鞏固?」

當然,所謂甚麼「工人領導」、「共同富裕」都是胡扯,關鍵一點,習近平還是為了要保住中共的執政地位,「保黨」是他的核心目的,畢竟在中共看來,國有企業才是自家資產。其實說白了,「趙家人」就是要攥緊了給其黨輸血的「錢袋子」,中國所有的「造錢機器」,只能是「趙家人」來把持。

所以,可以看到,中共國資委管理的前49家副部級央企裏的一把手,包括董事長、總經理等副部級以上人員,都明確由中組部(中共中央組織部)來指派、任免的。

第三,習近平改革國有企業,也是為了在中共黨內爭奪中國經濟的控制權。我們知道,在腐敗盛行的江澤民時代,國有企業資產流失嚴重,都進了個人的腰包,就是很多私營企業,背後也都有和中共權貴階層的利益交換。所以,習近平打壓民營企業的背後,也有中共內鬥的因素。

除此之外,在習近平看來,過去幾十年的改革開放還存在著至少兩大弊端: 一是利益集團的固化,以及貧富差距的懸殊;二是製造業的地位被削弱,實體經濟的發展面臨困境。所以,習近平提出「共同富裕」的口號,並且在產業結構上「脫虛向實」,更加重視發展實體經濟和高端製造業。

也正因為如此,習近平雖然也講「改革開放」,但是在具體做法上,就和鄧小平的「改革開放」有著很大的不同。我們看到,在中共二十大前,習近平當局針對「改革開放」的態度和做法,也頗受關注。

比如,8月24日,中共官媒新華社發表了一篇專稿「改革不停頓 開放不止步」,稱自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領導全黨全國人民開創了所謂改革開放新局面等等。但是,全文卻隻字不提有著「改革開放」始創者標籤的鄧小平。

另外,8月22日是鄧小平的冥誕,有多家中共官媒,通過微博轉發了同一篇紀念鄧的通稿,但在列出的所謂鄧語錄中,也單單沒有「改革開放」。

習近平的國企改革目標能否實現?

與此同時,可以看到,在9月1日,中共國務院國企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舉行的推進會上,國資委對央企和地方企業發展提出了一個新格局,就是鼓勵更多企業和地區形成「一業一企、一企一業」。顧名思義,就是指每一個行業集中發展一個企業,每一個企業只專注於一項專業。

換句話說,所謂的「一業一企」,實際上就是壟斷。不僅如此,國資委還提出,今後要繼續大力推動資源向主營企業、優勢企業集中;還要促進央企之間、央地之間跨企業、跨層級、跨區域的整合。看來,這個企業整合的範圍還要不斷擴大。

當然,習近平改革國有企業的目的,還不只是「做大」,還要「做優做強」。據《華夏時報》報道,國資委有關負責人還表示:「國企改革進入收官階段,本輪整合是央企從『對標世界一流』進入到『建設世界一流』的新發展階段。」

那麼,央企真的「對標世界一流」了嗎?

事實上,數據顯示,中國企業的規模雖然在不斷擴張,競爭力卻和世界平均水平還有很大差距。

在2022年《財富》世界500強的榜單上,大陸和香港公司的數量增長都在下滑,相比去年增長11家,今年只增加了1家,達到136家。算上台灣的企業,一共有145家公司上榜,位居各國之首。

但是,中國上榜企業的利潤及其增速,卻遠遠低於美國和世界平均水平,而且差距比去年更大。例如:美國124家企業的平均利潤高達100.5億美元,幾乎是中國上榜企業的2.5倍。美國企業的平均銷售收益率、總資產收益率和淨資產收益率,也都是中國企業的2倍多。

另外,今年有86家國企和50家民營企業上榜。上榜民企的銷售收益率、總資產收益率和淨資產收益率分別是7.2%、1.7%和12.7%。而上榜國企的三個指標,則分別是4.3%、0.95%和7.8%。顯然,上榜民企的經營狀況優於國企,盈利能力也強過國企。

事實上,不管是在理論上,還是實踐中,國有企業早就被證明是低效率的,這是中共體制造成的先天性不足。這一點,早在2014年,北京大學經濟學教授張維迎,就曾經有過精彩分析。

他的觀點是:市場經濟的有效性,以私有產權制度和公平競爭為前提。但是,如果讓國有企業主導市場,就沒有公平競爭可言。因為國企是政府的,遊戲規則是政府制定的,政府的行業准入政策和所有其它產業政策,不可能不偏向於國有企業。

所以,民營企業不可能和國有企業處於平等的競爭地位。而這種不公平競爭所導致的結果,就是市場沒有效率可言。因為國有企業有政府控制的資源作為後盾,即使效率更低,也可以打敗民營企業。

而且,當國有企業擁有特權時,民營企業之間也不存在公平競爭。因為一些有特殊關係的民營企業,就會通過「傍」國有企業來尋租,使得沒有這種特殊關係的民營企業處於不利地位。

不僅如此,就是在國有企業之間,也不可能有公平競爭。因為不同的國有企業,由不同級別、不同地方的政府所擁有,比如中央國企、省屬國企、市屬國企等,結果就是,每一個國企都在自己的所有者管轄的行政區裏享有特權,而在其它地方卻會受到歧視,而再強的中央權力,也沒有辦法解決這個問題。

所以,國有企業主導的經濟是不可能有公平競爭的,而企業的競爭行為也不可能獨立於所有制度結構。

另外,推動「國進民退」,不就是要倒退回「改革開放」之前的模式上去了嗎?那不已經被實踐證明,是徹底失敗的經濟模式嗎?

大家知道,儘管習近平上台這10年,確實做了清除利益集團的努力,但其根本目的還是為了「保黨」。但中共本身,就是中國最大的一個利益集團,也是中國強大的真正障礙。

所以,習近平現在主導的國企改革,能夠獲得理想的成績單嗎?結果,自然是不言而喻了。@

財商經濟研究所
策劃:宇文銘
撰文:李松筠
顧問:李庭千 編輯:蔚然、宇文銘
粵語配音:Ada
剪輯:曲歌
監製:李松筠

------------------
🎥【動紀元】每日有片你睇:
https://bit.ly/3PJu3tg

☑️ 登記會員享專屬服務: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 贊助大紀元: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ponsors
☑️ 成為我們的Patron:
https://www.patreon.com/epochtimeshk

------------------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