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26日,Museum of Hong Kong 於倫敦的Brent Hub舉行了一場「香港節」展覽,當時以協辦身份參與「英倫鬼故事」的香港社運人士Vincent,擔任主持,於當日晚上以講座的方式,比較了香港與英國兩者靈異故事的分別。及後Vincent亦與「英國港僑協會」合作,以導遊的身份舉辦了兩次的「夜探英倫鬼故遊」步行團,由高雲花園(Covent Garden)走到白金漢宮,兩團團友前後共40人,可算是香港人於英國較為另類的活動。活動舉辦團體均希望以有趣的方式,幫助移民英國的港人加快融入當地。

其中與英國港僑協會合作的一程,Vincent帶團友到一鬧鬼酒吧,拿著啤酒交流靈異故事。(受訪者提供)
其中與英國港僑協會合作的一程,Vincent帶團友到一鬧鬼酒吧,拿著啤酒交流靈異故事。(受訪者提供)

「靈異故事最引人入勝的地方,莫過於可以由奇幻的角度,認識當時當地的生活和文化,而大家又可以比較港英兩地的,去理解與香港截然不同的環境。」Vincent接受本報採訪的時候,解釋為何要舉辦步行團和講座的原因。

盼港人對英國風土人情有更深刻認識

除了靈異故事,談到當地的歷史,Vincent也顯得非常雀躍。他舉例說,現在租金極昂貴的地區Mayfair,百多年前的治安差得可以讓兩個身無分文的行船水手,破門而入借宿一宵而無人制止。他又提到就連英女王都是其尊貴客戶的高級私人銀行總部,也可以鬧鬼鬧得吸引各大報章採訪刊載,連不相信超自然事物的貴族伯爵當年也要因為協助化解靈異事件而參與祭祀。

「香港鬼故事存在冥婚、超渡、嬰靈等元素,但英國的鬼故事往往與血腥謀殺、婚外情或歷史事件等有關。從故事元素方面,我們可以從中理解英國的民眾對死後世界的理解。他們的觀念中沒有輪迴,死後的世界亦沒有一個社會體制——沒有牛頭馬面,也不用燒金銀紙衣等冥界貨幣,讓亡魂繼續以類似人間社會的方式繼續生活,最大的原因可能和民間主流的宗教有關。」

Vincent自言從小已對香港的靈異故事感興趣,不時收看靈異節目,在學時已經會走進所謂鬧鬼的地方探險。這個興趣來到英國自然繼續下去。Vincent表示,他從網上和書籍不斷吸收英國經典的靈異故事。「香港人喜歡聽鬼故事,相信自然也會對英國的感興趣,這是一個契機與他們分享交流之餘,又可能會認識更多的朋友,但這些都只是步行團或講座的副作用,因為主要的作用是令香港人更加了解英國的文化和歷史。」

Vincent於倫敦市中心的公園講解當地經典靈異故事。(受訪者YouTube Channel 截圖)
Vincent於倫敦市中心的公園講解當地經典靈異故事。(受訪者YouTube Channel 截圖)

Vincent進一步解釋舉辦活動的原因。「這些事看似與香港人在英國的日常生活毫無關係,但我相信當香港人知道這些故事後,會對英國的風土人情有更深厚的認識。如果連一些另類的歷史或故事都懵然不知,怎能叫融入?至少再不信鬼神的香港人,也會對中大辮子姑娘的傳聞有所認知吧?」

因港區國安法實施決定移居英國

2016年,Vincent於民間人權陣線擔任副召集人一職,當時的召集人是區諾軒,換屆後也不時於遊行起點或終點擔任大會司儀,也有一段時間曾任民主派的立法會議員助理。隨著中共在港實施《港區國安法》,絕大部份參與民主派初選的候選人申請保釋失敗被還柙,他因而決定走到英國繼續生活。

Vincent移居英國之前,只是到歐洲旅遊過兩次,之前亦沒有到訪過英國,也對英國毫無認識。「我於2021年春季抵英,第一次到這個從未認識的地方,便要開展新生活。當時英國正處於封城狀態,幸得到朋友照顧,所以才能低成本地捱過等待簽證的時間。」

Vincent在英國的起步點不在倫敦,而是一個幾乎沒有亞洲人的小鎮,他隨著簽證申請成功而搬到倫敦居住。「當時我住在一個很偏僻的地區,99%的是英國白人,連印度裔的家庭好像亦只有一兩戶,搬到倫敦生活之後,發現城鄉的民風是天淵之別,令我對英國的民俗風情更有興趣。」

緊記港人身份 慨嘆英國社運沒吸收香港經驗

不少網民在討論區對移英者冷嘲熱諷,Vincent卻不擔心因BNO計劃而來到的香港人會遺忘自己的身份和歷史,反而擔心香港人只從互聯網汲收資訊而成為不假思索的人,又或太喜歡做「伸手黨」而與真實的社區隔絕。「香港人在香港時,會知道Openrice的評分和留言都極具商業成份,但不少人來到英國卻盲從Instagram、KOL或Facebook群組等消息。如同迷途小羔羊一樣,香港人成為了新移民,變得傍偟無助,最後成為豺狼眼中肥美的獵物。」

正因為曾是社運人士,當談到對於香港人在英國的抗爭行動時,Vincent面有難色,有點難以啟齒言。「唉,都不知怎說才好。」他認為香港人的行動現時變得單一化和中心化。他舉例指有長期協助籌辦六四燭光晚會的義工朋友到了英國,不單是沒有被邀請參與籌辦,就連分享意見的機會也沒有,好像被人遺忘一樣。

Vincent回憶過往「和理非」的運動,並不是單靠政治明星而衍生出來,而是數以十計的團體不斷「開會」、「反思」和「辯論」去尋找共識。「然而這裏的主辦單位只是延續英國民運人士一如以往的做法,今次移民潮沒有把香港的抗爭方式和經驗帶到英國,相反更是被吸納,走向行禮如儀。」

Vincent亦指,雖然參與聲援香港的行動上人數上越來越多,但行動模式和主調比香港過去的「和理非」行動更為單調。「就像今年倫敦612的集會一樣,只是湊人數,缺乏對英國政府的訴求和施壓,嗌嗌口號之後就沒有然後了。」即使如此,他也對未來香港人在英國的抗爭感到樂觀,「兩三年後,當大家基本生活都安頓好,大家就會歸位。」

對於未來,Vincent指除了安頓自己的生計之外,亦會繼續尋找機會舉辦講座和步行團分享鬼故事。「雖然現在都是流離浪蕩,未有一份合心意的正職,但都希望能繼續以貼地但另類的方式,和大家一起,更高質素的融入英國,讓香港人除了經濟效益之外,能成為真正可以面向國際社會的優秀民族。」◇

香港開埠節當日的活動宣傳海報。(FB/IG/@museumofhk126)
香港開埠節當日的活動宣傳海報。(FB/IG/@museumofhk126)

------------------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