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6日為香港開埠181年,有在英港人團體在倫敦舉辦「香港節」(Hong Kong Festival),展出英屬時期英軍在港的駐防及新界等歷史照片及近百件文物、並舉辦歷史講座、寫揮春、音樂表演和提供港式小食等。
開場即爆滿 場館要求控制人流
是次活動由團體「香港渺詩奄」(Museum of Hong Kong)在布蘭舍社區企業中心(Brent Hub Community Enterprise Centre)舉辦,港僑協會創辦人鄭文傑(Simon Cheng)、「攬炒巴」劉祖廸(Finn Lau)、「香港監察」(Hong Kong Watch)行政總裁羅傑斯(Benedict Rogers)等人亦有到場。活動甫開始已有大批在英港人等候入場,除倫敦外,亦有大批來自曼徹斯特、雷丁、伯明翰、李斯特、碧仙桃等城市的港人到場,亦有本地人到場參觀,場內人山人海,館方一度要求主辦單位控制人流。
展覽劃分為「港督軒尼詩時代」、「英王佐治五世時代」、「太平洋戰爭時期」以及「50至60年代」四大時期,展出近百件英國及香港文物。例如佐治五世在1911年加冕的畫像、1935年銀禧登基系列的紀念文物、以及印有佐治五世及皇后肖像的朱古力小鐵盒,同時亦有英女皇1977年銀禧登基系列的紀念郵票等。另外,場館也展出英國九龍城寨畫家Fiona Hawthorne的畫作,並設有小賣部售賣港式奶茶、燒賣、咖哩魚蛋、手打牛丸等,更設有講座分享和遊戲攤位。
另外,現場亦有音樂表演環節,有人自彈自唱演唱梅艷芳的《夕陽之歌》等經典名歌。
李志烺冀海外港人傳承香港文化
主辦者李志烺 (Calvin)在台上發言介紹香港過去的歷史,他曾修讀全球及香港研究社會科學碩士,並在《敬安再會一九九七》一書簡述香港史。他認為香港在英國統治下,多年來在粵文化和英國文化融合和吸收,最終形成香港獨有文化,「上世紀20年代的香港文化可以說是亞洲文化輸出地,並非外界和現今親華學者所言般一文不值,絕對不是文化沙漠。」
他其後接受本報訪問時表示,過去八屆的「香港節」一直在香港舉行,惟去年舉辦時已感到有風險,最終決定移師倫敦繼續舉行。他對今次出席人數感到非常滿意,「超乎預期,整個場館都是爆滿。我們沒有預計這麽多人出席,所以濟得水泄不通。」
他認為作為海外港人要好好傳承香港歷史,因為香港已出現歷史斷層的問題,近年不難看見「中華中心主義」,導致香港的歷史偏向共產黨角度。而香港文化是東西合壁,並非中西合壁,因為粵文化才是「東」的文化部分,與西方(英國)文化結合,形成香港文化的「混血兒形態」,「香港人身份文化要如何在海外傳給下一代?主要是去梳理香港人的根源是什麼。」
另外,出席活動者有老有幼,銀髮族吳太在李志烺的演說結束後上台發言,表示共產黨的政策是要棄廣東和香港人不顧,以推廣普通話去慢慢滅掉粵文化。故海外港人必定要保存「香港文化」,並將文化傳承予下一代,「香港人是混血兒,文化是由東西(粵英)文化混合而成,這很有特式。所以不要讓文化消失。」
港情侶「擺檔」主打日本茶及奶茶
赴英3個月的港人Kaoru偕女友一同以攤主身份參加「香港節」,其攤位主打日本茶和港式奶茶。
他表示,活動開始後場地一直人頭踴踴,「做無停手」,最誇張是15杯港式奶茶在短短5分鐘已經售罄。被問及為何會選擇售賣日本茶,他指自己曾在日本居留3年,喜愛日本茶道,也與一些日本茶商熟絡,加上部分港人對日本有一種特別的「思鄉情」,故入口一些茶葉作攤位主打,反應不俗。
另外,香港中醫師張懷烈先生(烈大夫)亦有出席,並舉辦小型義診活動,一些有腰骨痛症的港人向其請教復健心得。
由小漁村蛻變為國際都會
香港在第一次鴉片戰爭後,開始成為英國的殖民地。而在1841年1月26日,英軍登陸今香港上環水坑口(Possession Point,英語為「佔領角」)升英國國旗和奏英國國歌,標誌香港開埠。
自此香港慢慢由一個地瘠山多、水源缺乏的小漁村,逐漸發展成一個轉口港。最終成為國際金融中心及多元文化的亞洲國際都會,也曾是英國最蜚聲國際的海外屬土。@
------------------
請訂閱新官方YouTube頻道:
https://bit.ly/2XxPrsd
✅立即支持訂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直接贊助大紀元: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ponsors
✅成為我們的Patron:
https://www.patreon.com/epochtimeshk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