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積電位於台灣中部科學園區的工廠。(AFP)
台積電位於台灣中部科學園區的工廠。(AFP)

2022年5月23日,(右側會議桌由遠及近)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在日本東京通過影片與各國首腦參加印太經濟繁榮框架 (Indo-Pacific Economic Framework for Prosperity)峰會。 (AFP)
2022年5月23日,(右側會議桌由遠及近)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在日本東京通過影片與各國首腦參加印太經濟繁榮框架 (Indo-Pacific Economic Framework for Prosperity)峰會。 (AFP)

歐洲戰火紛飛之際,中美經濟戰繼續往前推進,拜登(Joe Biden)在五月下旬訪問南韓和日本期間,正式推出「印太經濟框架」(IPEF),用以提高美國在印太地區的經濟優勢。美國政府正式和公開闡明「印太經濟框架」目的,一是提升美國在印太地區的經濟領導力,另一個是把製造業和新的供應鏈格局按美國的需要在亞太地區鋪開。第三個目的,雖然沒有明確宣示,就是要通過「印太經濟框架」,來抗衡中共的滲透和影響,把中共排除在新的世界經濟格局之外。隨之而來的亞太新格局,則包括了三國的演義、四方的圍堵和互相競爭的三個框架。

「印太經濟框架」核心內容

「印太經濟框架」將提高美國在印太地區的經濟存在、擴大在該地區的「經濟主導地位」,通過制定數碼經濟、供應鏈、脫碳和勞工等方面的國際規則,來形成對中共滲透的制衡。拜登政府在框架協議中塞進了一些「私貨」,包括「脫碳」等綠色能源、減碳、消除化石燃料之類的舉措。如果真正實施巴黎協定之類的綠色標準,這個框架在執行過程中,在帶動亞太發展中國家經濟的努力中,效益必定會大打折扣,因為綠色能源帶來的高環境標準和減碳目標,會極大的提高生產成本,使得供應鏈的安家落戶,變得非常困難。

西方的勞工標準,如果真在亞太發展中國家實施,也會增加勞動力成本,最後可能使框架協議在經濟上缺乏可行性。除了美國和日本,其它11個始創國分別為澳洲、汶萊、印度、印度尼西亞、南韓、馬來西亞、紐西蘭、菲律賓、新加坡、泰國和越南。

「印太經濟框架」協議中的「數碼經濟」發展和「供應鏈」轉向,顯然是美國要主導印太經濟的重點,並且是重中之重。數碼經濟的重點,是圍繞晶片產業的半導體科技,包括人工智能在內的高科技供應體系。台灣雖然因為政治上的原因沒有能夠位列框架創始國之列,但因為台灣的科技實力和在晶片產業的世界領導地位,「印太經濟框架」將不得不把台灣作為最重要的夥伴國之一,其重要性應僅次於美國、日本、和南韓,並在印度和其它東盟國家之上。也就是說,台灣其實應該位列「印太經濟框架」的四大龍頭國之列,很可惜目前只能「有實無名」。但最後,台灣應該有能力也有本錢,也必須要求「實至名歸」,深入融合到印太經濟框架體系之中。

「印太世界工廠群落」將形成

許多評論人士指出,「印太經濟框架」協議現在還只是一個粗略的「框架」,是一種指導性和方向性的指南,沒有具體的法律細節,也沒有涉及關稅和市場准入的條款。但一旦框架開始向前推進的時候,美國必然向亞太的夥伴國家開放市場,必然降低關稅至相當於甚至低於世貿組織(WTO)和美墨加協議(USMCA)的水平,也必須給予協議會員國技術轉讓和許可證方面的便利,才能真正實現美國發起「印太經濟框架」的真正目的。

可以確定無疑的是,「印太經濟框架」一旦實施,國際供應鏈離開中國的步伐和規模,會迅速的加快和加大,中國原來超大規模的「世界工廠」,雖然不會一夜之間轉變成「印度工廠」或「越南工廠」,但會以更廣泛分布、分散式的分布、不依賴於一個單一國家的方式,形成一個新的、遍布印太國家,從印度到印尼、連接太平洋第一島鏈各國,並延伸到印度洋沿岸國家的,新的「印太世界工廠群落」中,不會有「中國製造」的字樣。

事實上,因為中共禍亂中國,採取政治掛帥的「清零」政策,「中國製造」的字樣,已經開始在美國市場和亞洲供應鏈國家的工業市場上,越來越變得稀罕和無足輕重了。

美、 中、 日三國的競爭

目前,在空前熱絡的印太地區,已經有超過三十幾個各種各樣的「自由貿易協定」(Free Trade Agreements)之類的國家級經濟合作協議,包括東盟(ASEAN)的12個自由貿易協定、「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亞太貿易協定(Asia-Pacific Trade Agreement)、談判中的「孟加拉灣多技術經濟合作協議」(Bay of Bengal Initiative for Multi-Sectoral Technical and Economic Cooperation)、「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號稱「D-8」的孟加拉、埃及、印尼、伊朗、馬來西亞、尼日利亞、巴基斯坦,和土耳其等八個發展中國家的貿易協定、擬議中的「東亞自由貿易區」(East Asia Free Trade Area)、擬議中的16個自貿協定的「歐亞經濟聯合體」(Eurasian Economic Union)、太平洋地區更強經濟關係協定(PACER)、擬議中的「太平洋聯盟」(Pacific Alliance)、「太平洋島國貿易協定」(PICTA)、上合組織和南太平洋區域經貿協定等。

但在印太地區已經執行的、正在談判中的和擬議中的三十多個各種各樣的貿易協定和經濟合作框架及協議中,最主要的角色,應該是美、中、日三國的戰略演義,圍堵中共的美、日、澳、印四國的四方(Quad)協議,和中美競爭角逐的「印太經濟框架」。

美中的戰略角逐中,日本的歸屬及支持哪一方,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美日同盟的堅韌和靈活,日本逐漸軍事化的趨勢,甚至日本也會採取先發制人的軍事戰略,都給中共以極大的震撼。中共無論用什麼樣的拉攏和威脅的手段,都不足以削弱美日的軍事和經濟聯盟。這無疑是對國際共產主義的沉重打擊。

美、日、澳、印四國的四方(Quad)協議,是軍事圍堵中共的新舉措,也是中共近年來日益擴張軍備、揮舞刀劍、戰狼作風引發的自然反應。四方(Quad)協議跨度之大、參與各國的多樣化、四國的地緣戰略優勢,都給予中共以陷入滅頂之災的可怕印象。

其它經貿協議會受到何種衝擊

以美國為首的國際社會對中共政權在經濟上的封殺,體現在包括「印太經濟框架」(IPEF)在內的三個經濟框架協議。其它兩個協議,自然是「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和「區域性全面經濟夥伴協議」(RCEP)。

RCEP於2022年1月1日生效,中共是成員國之一,也具有主導性的意味,因此美國根本無意參加。RCEP與CPTPP及其前身TPP,與其它美國主導的貿易協議不同,不要求其成員採取措施來促進經濟自由、保護勞工權利、環境標準和知識產權。特朗普(Donald Trump)總統的商務部長羅斯(Wilbur Ross),把RCEP 稱之為一個「級別非常低的條約」。

三個涵蓋印太地區的自由貿易協定,都旨在消除或最終消除關稅和其它貨物的貿易壁壘。CPTPP於2018年3月簽署,中國正在申請加入,美國則不願意加入。

CPTPP的前身是TPP,特朗普總統於2017年退出,如今的拜登政府也無意重新加入。CPTPP相比其前身TPP,擁有更低的關稅和更高的貿易自由度,還涵蓋了加拿大、秘魯等美洲國家。中共申請加入CPTPP,旨在提升參與和主導亞太的區域經濟合作,但各國是否會接納中共,還是未知之數。「印太經濟框架」的橫空出世,可能對RCEP和CPTPP帶來新的衝擊。甚至可以說,美國為了抵消不加入CPTPP的缺憾,也為了削弱RCEP的影響,而推出了新的「印太經濟框架」。

RCEP作為一個「級別非常低的條約」,其戰略意義不足為慮。

CPTPP因為沒有美國的參與,缺乏具有最先進生產力的世界最大經濟體,也變得先天不足。美國在亞洲的盟友和合作夥伴們,都對中共的威脅心有餘悸,希望美國加大在印太地區的經濟參與,成為北京之外的另一個選項,也成為對北京威脅的制衡。

「印太經濟框架」有四個支柱:尋求建立高標準、包容性、自由和公平的貿易;提高供應鏈的透明度、多樣性、安全性和可持續性;清潔能源、去碳化和基礎設施,制定和實施有效和強有力的稅收、反洗錢和反賄賂制度;遏制印太地區的逃稅和腐敗。

美國政府如果打算增加「印太經濟框架」的吸引力,使其真正起到抵制中共、限制中共、增強美國經濟領導力的作用,就要制定寬裕的市場准入,使亞太國家從美國巨大的市場中受益,剝奪中共未來獲益的機會。

「印太經濟框架」沒有提到中國,但字裏行間都指向中共。美國貿易代表戴琪(Katherine Tai)表示,框架旨在「有效反制中國(中共)不斷增長的影響力」,是「獨立於中國(中共)的安排。」

中共的無奈

美國針對中共、打擊中共、將中共排除在新的印太經濟體系之外,為盟友和夥伴打造了一個靈活的策略。「印太經濟框架」的13個成員國,都將獲准在四個領域中選擇一個方面與美國談判協議,不必對所有領域都作出承諾。

新加坡感興趣的領域,是數碼經濟、可再生能源和金融,新加坡目前正在逐步替代香港,成為亞洲新的金融中心。越南已經在供應鏈撤離中國的過程中大為獲益,「印太經濟框架」會加速產業鏈轉移越南的幅度,並且增加新的製造業機會。菲律賓似乎還在評估,估計會著重於獲取美國的技術轉讓,發展菲律賓自己的產業。

印太經濟框架的核心,是剝離中共的紅色供應鏈,確保新興的數碼和人工智能產業的安全,確保高科技和晶片產業的安全,確保供應鏈在未來不會受到共產主義政權的脅迫和確保尊重知識產權條件下的自由競爭。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Gina Raimondo)說,「新型經濟框架」還包括協調出口管制,以「限制向中國出口『敏感』產品」。

這表明,特朗普時代對中共的高技術限制,也體現在這個框架之內。

拜登正式公布「印太經濟框架」前,中共就開始跳腳、表示不安。中共外長說,美國炮製出來的「印太戰略」打著「自由開放」旗號,卻熱衷於「拉幫結夥」搞「小圈子」,目的就是「企圖圍堵中國(中共)」。面對全方位圍堵,中共對自身陷入的困境,倒是有清醒的認識。但認識歸認識,如何應對,中南海似乎還拿不出任何的靈丹妙藥。◇

------------------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