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醫學界對於近視雷射手術(包括飛秒LASIK、全飛秒SMILE)有很多爭議。(Shutterstock)
近年來,醫學界對於近視雷射手術(包括飛秒LASIK、全飛秒SMILE)有很多爭議。(Shutterstock)

近視眼未必要戴一輩子的眼鏡,很多人都知道,有一個方法可以讓視力恢復正常——近視雷射手術。然而近年來,關於近視雷射手術的爭議越來越大,許多研究和病例表明,這種手術可能使部份的人視力不升反降,甚至帶來令人痛苦的副作用。

2000年保拉‧科弗(Paula Cofer)接受近視雷射手術後,她的眼睛變得極度乾燥、有灼燒感、夜間視力嚴重受損,且留下了慢性疼痛。之後,她在自己的網站和Facebook裏,發表了許多進行近視雷射手術後,出現嚴重併發症的病例。

近視雷射手術較常見的併發症,有眩光、夜間視力減退及乾眼症。但在保拉的網站中,有些人因此失去視力、變為殘疾,甚至不堪長期痛苦而自殺的。

其中一例是韋伯女士。她在2017年進行近視雷射手術後,患上嚴重的乾眼症,只能待在一片黑暗的家裏,必須戴上帽子和特殊眼鏡才能外出。她在30歲時被宣布「永久殘疾,無法工作」。

很多人認為,這些只是少數的例子。畢竟,任何一種手術都會有風險的。

2009年,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國家眼科研究所(NEI)和國防部(DOD)啟動了近視雷射手術生活質量合作項目(LQOLCP),以了解這種手術可能導致的潛在嚴重風險。

有574人參與這項調查,這項報告指出,這些人之中,多達46%的參與者在手術前沒有視覺症狀,但在手術後三個月出現了至少一種視覺症狀;手術後的視覺症狀最常出現光暈現象,多達40%;另有28% 是手術前沒有乾眼症狀的參與者,在手術後出現乾眼症。

報告最後提到,僅有不到 1% 的參與者在雷射手術後,因視覺症狀(如複視、眩光、光暈、星芒)而在沒有矯正鏡片的情況下經歷「很大困難」或「無法進行日常活動」。另有超過 95% 的參與者,對近視雷射手術後的視力感到滿意。

近視雷射手術後,可能出現的4種視覺症狀。(健康1+1/大紀元)
近視雷射手術後,可能出現的4種視覺症狀。(健康1+1/大紀元)

在一些針對近視雷射手術爭議的報道中,FDA 官員的對外回覆也一直是:只有不到1%的手術患者會產生長期併發症。

近視雷射手術的爭議

但是,前FDA官員莫列斯‧瓦克斯勒博士(Morris Waxler)向「健康線上」(Healthline)表示,這是錯誤的說法。他在2000年之前一直擔任FDA的審查員,並且在1998年投票批准近視雷射手術。然而這幾年來,他轉而向人們警告近視雷射手術的風險和長期副作用。

瓦克斯勒指出,2019年他向FDA提交的一份文件提到,製造商向FDA提交的數據「安全性和有效性數據摘要」(SSED),顯示有兩位數百分比的近視雷射手術患者,在手術後6~12 個月,出現遲發性或持續性併發症。

與瓦克斯勒相似,一開始支持,後來反對的人,還有台灣最早引進近視雷射手術的醫師之一,蔡瑞芳。他在2012年宣布「封刀」,不再為病人進行近視雷射手術。

當時,他的理由是發現該手術具有長期風險。例如,不少當年接受雷射手術的患者,十多年後視力在短時間內明顯下降,使日常生活及工作都大受影響。他研判可能和手術後角膜瓣發炎有關。

另一個原因是,多年後回診的患者,發現當年手術中切開的角膜瓣並沒有癒合。患者因一些生活中的小意外,如被狗狗或小孩撞到眼睛,造成角膜瓣移位而回診求助。

被切開的角膜

目前近視雷射手術的主流方法之一,是LASIK雷射屈光角膜層狀重塑術,簡稱「飛秒」(Laser Assisted in Situ Keratomileusis)。

飛秒手術會在角膜上,切出一片角膜瓣。(健康1+1/大紀元)
飛秒手術會在角膜上,切出一片角膜瓣。(健康1+1/大紀元)

飛秒是將近視患者的角膜環切,切出一片角膜瓣,並掀起來。接著以準分子雷術切削角膜中最大塊的基質層,最後再將角膜瓣蓋回去。由於角膜變薄、焦距變短,從外進來的光線就能對焦在視網膜上,達到矯正近視的目的。

近視雷射手術可改變角膜弧度,達到矯正近視的目的。(健康1+1/大紀元)
近視雷射手術可改變角膜弧度,達到矯正近視的目的。(健康1+1/大紀元)

飛秒在1990年代發展出來,確實讓許多人成功摘下了眼鏡。但是,手術中切開的角膜瓣,卻因無法與角膜緊密癒合,多年之後仍可能因碰觸、撞擊或大力揉眼睛,導致角膜瓣位移。

除此之外,一些併發症被認為與角膜瓣、角膜變薄有關。

例如,眼睛劇烈疼痛,像針刺或刀刺。

邁阿密大學巴斯科姆帕爾默眼科研究所(Bascom Palmer Eye Institute, University of Miami)臨床眼科副教授阿納特‧加洛爾(Anat Galor )博士等專家在2015年發表的研究裏指出,人們越來越意識到,飛秒手術因為要切削角膜,已知會對角膜神經造成損害,一些患者在近視雷射手術後經歷的持續性眼痛,可能是因為角膜神經損傷。

在部份患者中,這些神經病理學變化,可能是雷射手術後某些長期乾眼症狀的原因。

獲得美國眼科學會榮譽獎的辛西婭‧麥凱(Cynthia MacKay)博士是少數公開反對該手術的眼科醫生之一,她說手術會切斷微小的角膜神經,使角膜變薄、變弱,並永久性地改變眼睛的形狀。

她向《紐約時報》指出,在雷射手術之後,所有人都會在某種程度上失去對比敏感度,即區分灰色陰影的能力。

《英國醫學期刊開放眼科》(BMJ Open Ophthalmology)2018年有篇文章提到,切過的角膜瓣間,可能會出現角膜上皮內生等併發症。

第一次進行近視雷射手術後,出現角膜上皮內生的機率在0%到3.9%之間。若因一些情況,如未達理想的矯正度數而再次進行雷射手術,機率就會增加至10%~20%。

另一種是罕見但嚴重的角膜擴張症。手術後,變薄的角膜可能會承受不住眼內壓力,導致角膜表面變陡或凸出,並伴有視力下降。來自侯斯頓的斯科特‧佩蒂(Scott Petty)在進行雷射手術的六個月後被診斷出角膜擴張症,即使經過治療,他的視力仍持續惡化。這讓他非常痛苦,就像熱油脂在他眼裏,讓他「幾乎要自殺」。

角膜擴張症目前的治療方法有戴硬式隱形眼鏡、微創手術,有些人則需要進行角膜移植。

2017年的一項美國研究調查發現,角膜擴張症會在雷射手術後幾天到一周發生,也可能遲至幾年發生。50%的病例在第一年內出現,高達 80%的病例在 2年內出現。

最新的技術就安全嗎?

對於這些併發症的爭議和擔憂,有些人持不同觀點。

例如,在馬利蘭州羅克威廉執業的屈光外科醫生羅伊特‧魯賓菲爾德(Roy Rubinfeld)博士向今天電視表示,他非常信任這種手術,他和他的妻子、女兒都做了近視雷射手術。他認為,近視雷射手術併發症在早期更為常見,但現在設備和技術已經取得了長足的進步。

現在最新的近視雷射手術是2016年FDA批准的SMILE微創角膜透鏡萃取術,簡稱「全飛秒」(Small incision lenticule extraction )。

這個最新的技術,不用切出角膜瓣,且傷口僅2~4mm,比飛秒(20mm)小很多。角膜表面是神經高度分布的地方,切割角膜一定會損傷神經,但全飛秒傷口比例小,對角膜神經的破壞較少。眼科醫生預計它會比飛秒更具優勢,並有類似的良好矯正結果。

全飛秒手術的傷口僅2~4mm。(健康1+1/大紀元)
全飛秒手術的傷口僅2~4mm。(健康1+1/大紀元)

但一些接受全飛秒的人,仍出現嚴重的副作用。2018年年底,底特律一家電視台的氣象學家潔西卡特‧斯塔爾(Jessica Starr),在進行全飛秒手術後的2個月自殺。

在自殺前一個月,潔西卡在Facebook公開一段影片,稱她因全飛秒手術導致眼睛乾澀和視力模糊。她的丈夫對外強調,潔西卡在手術之前非常健康,沒有抑鬱症、沒有潛在問題。

潔西卡自殺後,美國白內障和屈光手術學會屈光手術臨床委員會主席、眼科醫生約翰‧武基奇(John Vukich)博士對底特律市最大的日報《底特律自由新聞》(Detroit Free Press)說,全飛秒手術與飛秒「基本相同」,並且都非常安全。

接受過近視雷射手術的他補充,這是一種改善了許多人生活的手術,但就像在任何手術,都沒有零風險。

關於全飛秒的風險,需要時間去驗證。一些新的研究發現,即使是最新技術,仍不可忽視角膜神經受損和可能有角膜擴張症的風險。

2020年《屈光手術雜誌》(Journal of Refractive Surgery)發表一項研究:近視雷射手術後對角膜神經的影響是長期的。全飛秒比飛秒具有更好的神經保存和再生結果,但即使在術後5.5年,這兩種手術都無法讓角膜神經恢復到正常水平。

而2022年2月《驗光與視覺科學》(Optometry and Vision Science)記錄了一名年輕女性進行全飛秒手術後,過了11個月,她懷孕了,並在妊娠初期出現視力模糊,並在術後兩年被診斷為角膜擴張症。

學者認為,懷孕期間的荷爾蒙的變化可能影響角膜生物力學穩定性。

另外,在2017年有項體外研究發現,全飛秒手術並不比飛秒更安全,在低幅度的近視矯正中,甚至可能比飛秒的安全性更低。

全飛秒、飛秒手術都會改變角膜的生物力學特性。(Shutterstock)
全飛秒、飛秒手術都會改變角膜的生物力學特性。(Shutterstock)

每人只有一雙眼睛 術前多考慮

在近視雷射手術發展了二十多年的現在,正、反的聲音仍持續著。

多數人可能是幸運的那一群——沒有嚴重、痛苦的併發症。但是,這些人之後仍可能面臨要再戴眼鏡或隱形眼鏡的情況,尤其是在光線不足的環境或是隨著年齡增長等情況。

美國FDA就提醒,正在考慮雷射近視手術的人,可能要留意幾點。例如:可能要進行多次手術才能獲得理想的結果;手術的結果可能不會持久;未來可能還需要老花眼鏡;手術的長期結果是未知的;雙眼同時進行手術可能會有額外風險。

最重要的是,人們能承受那可能發生的低機率風險嗎?畢竟,每個人只有一雙眼睛。

因此,FDA在說明眼睛雷射手術的一個分頁「飛秒手術甚麼時候不適合我?」裏,關於哪些情況可能不適合進行手術的問題裏,第一條就寫著:

若你不是風險承擔者(risk taker)——在一定比例的患者中,某些併發症是不可避免的,對於當下的近視雷射手術,還沒有長期的風險數據。#

------------------

請訂閱新官方YouTube頻道:
https://bit.ly/2XxPrsd

✅立即支持訂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直接贊助大紀元: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ponsors
✅成為我們的Patron:
https://www.patreon.com/epochtimeshk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