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持續超過兩年,不少市民長期承受極大精神壓力,影響身心健康。理工大學研究發現,在第四波疫情期間,超過一成受訪者出現創傷後遺症(PTSD)徵狀,其中教育程度較低、失業、沒有個人收入、每天觀看疫情新聞多於一個小時的人,情況較為嚴重。理大神經心理學講座教授兼醫療及社會科學院院長岑浩强指,受第五波疫情影響,估計高達三至四成人口出現徵狀。有受訪長者稱,疫情期間經常在家無所事事,數天不說一話導致溝通能力退化,慨嘆「每日生活只剩『三等』:等食、等睡、等死」,直至近日政府放寬社交措施,能與家人相聚,情況始見好轉。

逾一成人現創傷後遺症徵狀 感煩躁煩惱及躲避

理大醫療及社會科學院團隊獲得食物及衞生局醫療衞生研究基金大約140萬元資助,於2020年12月至2021年2月,即第四波疫情期間展開兩輪混合研究,首輪研究透過隨機電話調查訪問3,011名18歲以上港人,找出較容易出現創傷後遺症徵狀的群組和特徵。

左起:理大應用社會科學系副教授蕭婉文、理大神經心理學講座教授兼醫療及社會科學院院長岑浩强、理大康復治療科學系助理教授(研究)曹原。(理大網站圖片)
左起:理大應用社會科學系副教授蕭婉文、理大神經心理學講座教授兼醫療及社會科學院院長岑浩强、理大康復治療科學系助理教授(研究)曹原。(理大網站圖片)

研究發現,當中12.4%受訪者出現創傷後遺症徵狀,包括迴避行為、過度興奮及侵入性記憶等等。其中,教育程度較低、失業、沒有個人收入、每天觀看疫情新聞多於一個小時的受訪者,出現創傷後遺症徵狀的機會較大。岑浩強解釋,患者會在無意間想起疫情情況,感到煩躁憤怒,甚或覺得疫情從未發生或非真實,從而選擇逃避。

料第五波疫情升至三至四成 未問及「疫苗通」有否構成壓力

岑浩強亦提到,相比早前研究疫情初爆發時,約有28%人口出現有關徵狀,數字在疫情爆發後一年已回落至12.4%,反映市民學會掌握如何應對疫情,或者相對地對疫情持續反覆開始感到麻木。

惟他估計,受第五波疫情下醫療系統崩潰等慘況影響,港人出現創傷後遺症徵狀的比例將會回升,甚至高達三至四成人口,「人的情緒就好像一條橡皮筋,拉緊後再放鬆,一般可以回復原狀,但是如果它被拉住一至兩年都回不到原位,在持續壓力狀態下,或會產生負面精神影響。」

研究同時發現,每日觀看多於一個小時疫情新聞的受訪者,當中以中年或以上、教育程度比較高的已婚女性更為顯要,會更遵從當局不同防疫措施以及相關建議,但亦有更嚴重的創傷後遺症徵狀。岑浩強稱,疫情新聞如雙刃劍,不應看太多或太少,亦需留意新聞消息來源是否真確等等。不過,當被問到市民有否因政府實施「疫苗通行證」感到壓力,他則表示調查未有追問相關部份。

長者恐懼疫情不敢外出 有長者曾數天不說一話

理大應用社會科學系副教授蕭婉文指,研究第二部份抽樣240人作深度訪談,並且針對當中31位65歲或以上的長者個案,發現長者認為病毒傳染性高、可以致命,「例如聽到專家提到病毒可透過『氣溶膠傳播』,會理解為透過空氣傳播,甚至以為會比沙士更為嚴重,沒有醫治方法。」隨著長者中心關閉、家人限制等等因素,大部份長者均避免外出運動,暫停恆常活動,感到擔心、無助、憂鬱,甚有個別受訪長者表示沮喪。

受訪獨居長者之一、75歲的華珍分享表示,在疫情前生活多姿多彩,但疫情下經常在家無所事事,只能透過視像與子孫們見面,最嚴重的時候曾數天不說一句話,兩個星期沒有外出,導致溝通能力退化,慨嘆「每日生活只剩『三等』:等食、等睡、等死」,直至近日政府放寬社交措施,在母親節能與家人相聚,她的情況始見好轉。

她又提到,當初看到疫情新聞會感到不開心,直至後來能夠透過社交網站Facebook自行分析資訊對錯,加上長者中心以及社福機構的支援下,她才稍為安心,心情亦見好轉。

路德會富欣花園長者中心註冊社工藍嘉穎再補充說,疫情期間不少長者因為家人不許外出,導致情緒低落,甚至出現認知障礙,更有長者除了覆診,整整兩年沒有外出。她稱,曾有兩老家庭基於外傭確診,丈夫體弱長期臥床,妻子又不懂得呈報、隔離程序,同時擔心非同住家人受影響,承受極大心理壓力。@

------------------
請訂閱新官方YouTube頻道:
https://bit.ly/2XxPrsd

✅立即支持訂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直接贊助大紀元: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ponsors
✅成為我們的Patron:
https://www.patreon.com/epochtimeshk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