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德文好難!」還沒有學過德文的朋友,往往都會有這樣的第一印象。

雖然,德文的確不是一門輕易學習就可以掌握到的語言,但其他歐洲語言,例如法文,意大利文等,也不見得比較容易,為何又似乎比較少聽到人講這些語言特別困難?到底差別為何?

我沒有學過法文或意大利文,但據我粗淺的理解,部份人會把德文有三個名詞的性(Kasus),與法文意文作比較。由於他們只有兩個性(陽性和陰性,而德文還有中性),所以德文便「比較難」了。

但是多了一個名詞的性,真是比較「困難」嗎?

當我們面對新事物,覺得困難,正常不過,但於我來說,「困難」背後其實有幾個層次。

有時候,有些難題確實是「艱辛難懂」。

例如由法國數學家費馬(Fermat)提出的費瑪最後定理,從十七世紀提出之時,到1994年被完整證明,幾百年間數學家們前赴後繼,都無法證明費馬當初的猜想。而頂級英國數學家懷爾斯(Andrew John Wiles)和他的學生泰勒(Richard Tylor)也費了足足八年的時間,才能成功。

不要說「證明」,就算是要跟一個沒有深厚數學根底的人說明甚麼是費馬大定理,都肯定會失敗收場。

也看看德文哲學世界的一個例子:哲學家海德格爾(Heidegger)最著名的著作「Sein und Zeit」,中文翻譯成「存在與時間」。Sein這個字,是一個簡單不過的「系動詞」(Kopula),就像英文的be或being一樣,基礎不過,但光光是sein這個字該如何翻譯成中文,沒有一定的哲學根基和對德文的認識,是非常難以通過海德格爾對於sein的演繹來尋找一個合適的對應講法。

除了數學和哲學,很多神學佛學的理解,都需要極高的專注力,思考能力,智力。而且過程也有一層一層跳躍式的關卡,有些人學佛一輩子,也未必可以「頓悟」,這確實不是一個人「肯努力」就可以成功。

但德文的「困難」,是不是「艱辛難懂」?我認為,德文「難」,極大部份是因為它的文法系統「錯綜複雜」。如果能夠看透文法系統背後的邏輯,持之以恒地學習,要達到一定的德文水平,每一個人都有機會!

例如德文的強動詞(starkes Verb),足足有二百多個,很多德文A1初學者跟我講,說德文動詞太多「不規則變化」了。但原來,這些動詞都不是「不規則」的,而是「半不規則」,可以分成大概七個變響音範疇(Ablautklasse),而每一個範疇的變化模式都是一樣的。

從二百個變成七個,然後不斷歸納,不斷演繹,只要持續學習,這些強動詞就會好像雪球般越滾越大,越學越容易。

還有,德文的形容詞詞尾變化(Adjektivdeklination),涉及冠詞和限定詞跟形容詞之間的相互關係,再加上德文名詞的「性,數,格」所帶出的十六個變化,如果要光靠背誦的話,足足有接近五十個變化需要記住!

但這些變化背後其實只涉及「強屈折」(starke Flexion)和「弱屈折」(schwache Flexion)的組合,把這些組合化成五六個重要的原則,就可以自己推導出大部份變化的規律。

所以,從某一角度來講,找到學習的路徑,你也可以講德文是「極容易」學習的,而且多勞多得,多學多練習就成功在望。

資訊速食的時代,我們都未必有耐性接受挑戰,但我們決不能把複雜的課題,跟難懂的課題搞混。曾經有人問我,是否上完一個德文A1課程之後(十二節,每節九十分鐘,共計十八小時),就達到A1的水平。

而正常人需要大約一百小時的學習時間…

俯瞰山峰,自然覺得高不可攀,但沒有耐性走到山背,看不見山後的蜿蜒小徑,就不要說登山「很難」了!◇

註:感謝《大紀元時報》授權轉載本文到:https://www.stegermatt.de/blog-epochtimes-difficulty/

聯絡作者:stegermatt@stegermatt.de

(本報專欄作家所提出的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