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有許多人需要器官移植,但是人體的器官卻供不應求,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異種移植」的概念就出現了,並在1980年首次嘗試進行;直到今年1月,美國的2所醫學院先後宣布成功完成首例豬心和豬腎的人體移植。

然而,異種移植的出現,在滿足人們對器官需求的同時,是否也打開了潘多拉的魔盒?在此我們就來聽一聽美國病毒學專家林曉旭的說法,以及針對異種移植後可能出現的健康風險和醫學倫理的爭議進行分析。

異種移植成功實現?

簡單來說,「異種移植」就是將動物器官移植到人類身上。其實醫學界早在將動物器官移植到人體之前,就已經做過不同動物之間器官移植的試驗,比如把豬的心臟移植到猴子身上,這樣的做法則是為人體異種移植做前期研究。

在前一陣子,美國的馬里蘭大學和阿拉巴馬大學的醫學院分別成功實施2例由豬到人的異種移植,其中一例是豬心,另一例是豬腎。

今年1月10日,馬里蘭大學醫學院團隊宣布成功實施全球首例轉基因豬心移植,將豬心移植到一名57歲的晚期心臟病男性患者體內。

接受豬心移植的患者名叫大衛‧本尼特(David Bennett),他在手術前6周,因為發生危及性命的心律失常而住院,並且開始使用體外膜氧合(一種體外維生系統,又稱葉克膜)以維持生命。

當時他除了無法列入等待移植的名單之外,還被認為不符合使用人工心臟的條件,也就是說,移植豬心是他最後的救命方法。

然而,進行異種移植手術,並非是任意選擇一頭豬的心臟,這隻豬的心臟必須經過基因修飾,才能順利地移植到人體;後來供應這次移植手術的豬心,總共修改了下列10個基因。 

3個免疫基因被剔除:這些基因會導致人體免疫對豬心產生排斥反應。

1個生長基因被關閉:豬的器官進入人體後,如果不斷地長大,那麼原本心臟的空間將無法承受。

6個人類基因被加入:這樣的做法能使豬心進入人體後,更容易被人體接受。

在術後5周,大衛的新心臟能正常運作,也沒有嚴重的器官排斥現象,只是仍須臥床接受復健治療;但最後,大衛還是沒活下來。

就在馬里蘭大學宣布成功實施心臟異種移植的不久後,美國阿拉巴馬大學醫學院於1月20日也宣布完成第一項經過同行評審的研究——首例豬腎異種移植。

接受豬腎移植的患者名叫吉姆‧帕森斯(Jim Parsons),他是腦死亡患者,這個手術是經由家屬同意,而非出於本人意願所做的移植手術。

移植進人體的豬腎臟屬於臨床治療級別,並且取自經過基因改造的豬;這隻豬也經過10種關鍵的基因修改,使牠的腎臟更適合移植到人類身上。

在吉姆接受豬腎移植之前,研究團隊也做了人與豬之間的器官配型,而且在手術過程中沒有發生危及性命的併發症,手術完成後的幾分鐘之內,也沒有發生急性的器官排斥反應。

直到研究結果公布時,患者的血液中並沒有發現豬的細胞或病原體,腎臟功能也可以正常運作。因此,阿拉巴馬大學醫學院的研究團隊認為,在臨床試驗條件下,豬腎對人的異種移植能安全地被執行。

從短時間內的結果來說,大衛和吉姆的異種移植手術是成功的,但是目前兩者都缺乏長時間的臨床觀察結果,因此仍待未來的後期研究。

馬里蘭大學醫學院完成全球首例豬心轉移到人體的異種移植。(健康1+1/大紀元)
馬里蘭大學醫學院完成全球首例豬心轉移到人體的異種移植。(健康1+1/大紀元)

異種移植是救命機會?

為甚麼人類需要進行異種移植?直接地說,就是器官供不應求。美國衛生資源和服務局(Health Resources & Services Administration)的器官捐贈網站資料顯示,目前約有110,000名美國人正在等待器官移植,每年則超過6,000名患者在接受器官移植前死亡。

進一步以腎臟為例,美國國家糖尿病、消化和腎臟疾病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f Diabetes and Digestive and Kidney Diseases,NIDDK)的數據顯示,每年因為腎臟疾病死亡的人數超過乳癌和前列腺癌。

然而,美國每年進行的腎臟移植手術不到25,000例,等待死亡供體腎臟的時間更是長達5~10年,每年將近有5,000人死於等待腎臟移植。

此外,在需要器官移植手術的美國人中,有83%的人需要腎臟移植,10%的人需要肝臟移植,3%的人需要心臟移植,1%的人需要肺臟移植,1%的人需要胰臟移植,2%的人需要其它器官移植。

由此可見器官的需求如此大,但供應的數量卻無法跟上,所以人類就會考慮從動物器官著手,認為這是可以救人一命的機會。

異種移植的四個爭議

雖然異種移植看似能挽救許多人的生命,卻也在後續的健康風險和醫學倫理的議題上引起不小的爭議。以下針對異種移植的4個爭議進行分析。

①巨大心理挑戰

一般人在傳統倫理上都會認為,人的器官應該來自於人,而非動物,所以對於接受移植的人來說,這可能會面臨巨大的心理挑戰。

②細胞記憶問題

在器官移植之後,可能會出現「細胞記憶」(cellular memory)相關的問題。醫學期刊《整合醫學》(Integrative Medicine)在2000年發表的一項研究結果顯示,部份接受心臟移植手術的患者,會帶有心臟原主的生活記憶,包括興趣、性生活、飲食、愛好等。

其實這是一個很值得關注的現象,因為器官本身的功能不只是人所知道的那樣,比如心臟的功能是供血,腎臟的功能是排除身體毒物,也許人的秉性、特點等也都以某些形式儲存在器官中。

此外,從生物學的觀點來說,完整的供體器官包含了原主的很多細胞和染色體,當它們進入到受體之後,就有可能在基因、細胞水平上影響受體。

然而,患者經過異種移植以後,是否會使原本的秉性產生巨大的變化,或是深刻影響心理層面?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麼患者還是原來的自己嗎?從人的倫理角度上看,一定要非常慎重地考慮。

③感染動物病毒

以豬為例,豬帶有內源性的病毒,病毒的基因序列就藏在豬的基因組之中,並非由外在環境感染而來,因此活豬的體內仍然會源源不絕地產生這些病毒。

患者在移植完成豬的器官之後,免疫力不一定能消滅內源性的病毒,所以有可能造成感染。從另一方面來說,異種移植也可能給予病毒製造突變的機會,讓原本在動物之間傳播的病毒,藉此傳到人類的身上。

④免疫排斥反應

雖然把豬的內臟移植到人體之前,先修改了目前已知和排斥反應相關的基因,而且手術完成後的短期內,不會出現急性的器官排斥反應,但是長期下來,肯定會出現其它方面的免疫排斥現象。還有目前也不曉得在移植之後,需要使用多少藥物幫助患者抑制長期的免疫排斥反應。

總體來說,異種移植牽扯很多醫學倫理方面,以及人類社會發展方向的問題,從短期的利益來看,似乎是解決了器官供需的問題,但是就長遠而言,給人體帶來的危害會有多大,目前仍然是未知數。◇

圖/Fotolia、大紀元健康1+1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