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初,中共國務院發布《2021中國的航天》白皮書,向外界展示其推動所謂「一帶一路」空間建設,發展外空全球治理的野心,也進一步證實了其2022年將進行的宇航發射計劃。中共近年高速走向太空,引起歐美國家警覺。
中共宣示2022年將高速占領太空
中共喉舌人民網在今年2月10日的報道中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簡稱中航科技)計劃在今年安排50餘次宇航發射任務,發射140餘個航天器,發射次數將繼續保持高位。
人民網稱,中航科技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在2021年完成48次發射任務,發射航天器總數量103個,總質量189.65噸。
今年1月,中航科技已經完成兩次宇航發射,分別是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長征四號丙遙二十九運載火箭。
該公司宇航部副部長馬濤宣稱,中共將在今年完成載人航天空間站工程6次發射,包括兩次貨運、兩次載人,以及問天實驗艙I、夢天實驗艙II的發射,以建成常年有人照料的空間站。
此外,馬濤還稱,今年中共還將發射陸地探測、大氣環境監測、陸地生態系統碳監測等多顆高分系列民用科研衛星和業務衛星,以滿足中共各職能部門的應用需求,以及完成多個商業發射訂單。
中共唯一從事商業高超音速飛行產品研發和應用的北京凌空天行科技公司(簡稱凌空天行),在今年1月24日發布新聞稱,該公司當天上午11時30分完成了「天行I」火箭遙六的飛行任務。
凌空天行計劃造一種「帶翅膀的火箭」——載人飛行器,藉助火箭推動升入太空,在太空以3.5馬赫(每小時4,300公里)的速度飛行。
該公司稱,太空超音速客機從上海飛到迪拜僅需1小時。目前民航客機從上海飛往迪拜需8小時。
該公司表示,這種飛機的未來型號速度將提高到每小時7,000公里。預計到2045年,中國航天客運可以實現1小時內飛到全球任何地方。
該公司還稱,其助推火箭可重複使用。其網站動畫視頻顯示,乘客登上連接火箭的飛機,從發射台垂直升空。飛機脫離火箭後,火箭下降到地面,繼續為下一架太空飛機提供推力。
中共在2016至2021年12月間共進行了207次太空發射,是之前5年的兩倍。西方媒體分析說,天宮空間站一直被中共當作科技強國、航天強國的標誌,被認為關乎其國際地位。
2021年夏天,一支5倍音速卻非常靈活的神祕物從南中國海域發射到臨近空間。它可以在空中改變飛行路線。
2021年10月,英國媒體報道說這是中共在試射「可攜帶核彈頭的高超音速導彈」,但中共外交部發言人對外辯稱,這只不過是一次「例行的航天器試驗,用於驗證航天器可重複使用技術」。
外界注意到,2021年8月,中共官媒聲稱,凌空天行當時已通過前期論證,明確了從技術驗證平台——亞軌道太空旅遊飛行器——全球高超音速飛行器的技術路線發展規劃,並取得多項關鍵技術突破。
此消息再次引發一些安全分析人士的擔憂,因為這顯示出中共在這一技術領域已取得重大突破。但也有專家表示,該技術是否已達到實戰需要,尚值得懷疑。
防禦戰略專家、法國軍事期刊《DSI》主編約瑟夫·亨羅廷(Joseph Henrotin)曾對法新社表示:「中國人似乎已經能夠掌控同高超音速技術相關的熱能和空氣動力衝擊效應。而要做到這一點,需要擁有超強的運算能力。」
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馬克·米利(Mark A. Milley)在2021年10月底也曾表示,中共試驗了高超音速導彈,能躲避美國核防禦系統,對美國而言「非常接近『斯普特尼克時刻』」。
斯普特尼克是前蘇聯在1957年發射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蘇聯當時搶先在美國之前率先進入太空,給美國帶來非常大的震動與刺激,也因此激勵美國在太空領域奮發圖強、急起直追,終在十多年後率先登陸月球,並在太空探測領域將蘇聯遠遠拋在身後。
「斯普特尼克時刻」比喻突然意識到自己受到極大的威脅或挑戰,必須加倍努力、迎頭趕上的時刻。同時,這一說法也代表美國對中共高超音速武器進展的擔憂程度。
白皮書為中共航天夢背書
中共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今年1月28日發布《2021中國的航天》白皮書,擺明中共航天科技發展進入快車道。書中羅列了發展空間技術與系統、空間應用產業、探索與研究、航天治理、商業航天、航天國際合作等六部份內容。
這之前的幾年,中航科技一直在緊鑼密鼓的研發、試驗臨近空間飛行器。
經追溯,外界發現,中航科技用了5年時間讓一種自製飛行器從試驗到浮出水面。
中共官媒在2016年10月的一篇報道中稱,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的專家稱,該院已設計出兩種版本的太空飛機,其中一個版本的機型最多可搭載20位乘客,並可重複使用50次,它將成為世界最大的航天飛機。
設計團隊的研究人員稱:這種太空飛機將「像火箭一樣垂直起飛,並自動在跑道上著陸,不需任何地面或機載設備的干預」。
2018年3月,中共官媒披露,中國航天科工集團當時正在研製新一代天地往返飛行器。報道稱,該機所在的項目被稱為「騰雲工程」,並稱這種空天飛機在普通機場就能完成起飛。
2020年9月初,中共官媒發布消息稱,中國發射了一種可重複使用的試驗航天器。當月下旬,中國西安航天動力研究所告知外界,新型組合動力發動機首飛成功。該發動機被稱為空天飛機的「心臟」。
新華社2021年7月的報道稱,中航科技研發的亞軌道重覆使用飛行器在位於中國甘肅省的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成功。
中航科技當時稱,因所謂亞軌道飛行器過於先進,不便展示。但當年9月,該公司在廣東省珠海市舉行的中國國際航空航天博覽會上展出了「騰雲」兩極入軌空天飛行器的模型。
中共大力發展「臨近空間」技術 軍事企圖明顯
中國商業雜誌《21世界商業評論》在今年1月發表的一篇文章中表示,北京凌空天行公司總裁助理沈海濱向該雜誌介紹,他們的太空飛機可垂直升空、垂直降落,中間階段在距離地面20-100公里的「臨近空間」做無動力飛行。
新華社曾聲稱,許多國家都在大力研究臨近空間飛行,中共正在努力在這個領域取得突破。
新華網軍事欄目2021年3月10日刊登了一篇文章,介紹什麼是臨近空間,以及臨近空間飛行器有哪些優勢。
文章介紹說,臨近空間是指離地球2萬米到10萬米距離的空間,臨近空間裡白天和夜晚的溫差特別大,氣流相對靜止。
臨近空間飛行器分兩種:一種是高超聲速的飛行器,另一種是低速甚至是慢速浮空器。
臨近空間浮空器目前有四大關鍵技術難以突破:1、殼體抗壓強度要求非常高;2、防泄漏能力要強,目前採用的材料還不能解決氣體的泄露問題,導致留空時間不長;3、臨近空間沒有空氣對流效應,飛行器很難控制;4、最難的是回收技術,飛行器想返回地面,需要釋放氣體,但方向很難控制。
對於中共下大功夫研究臨近空間浮空器的目的,文中聲稱重要原因有三:首先,它不同於衛星和飛機,可以在一個地方長時間跟蹤地面的某一個位置;其次,浮空器離地球很近,不管是監視還是錄像,圖像都很清晰;第三,臨近空間浮空器經濟成本很低。
文中承認,加大力度在臨近空間取得突破是中共努力的方向。這一點暴露了中南海航天夢的根本起源。
該文作者程皖民在中航航空裝備公司、多家航天科技和軍工類的高科技企業任職和擔任股東。這些國有公司都和軍事航空器,制導武器研發技術相關。
中共在2021年夏天試驗的高超音速導彈尤其令美國國防部震驚。雖然此次導彈試驗高度保密,外界尚難以了解細節,而且有關專家甚至不能確定這枚導彈是否預設並命中目標。據稱,該拋射物最後降落在離目標約40公里的地點。
儘管北京的航天白皮書刻意強調,中共發展航天科技是為了民用商用和國際合作,但中共一直在通過「千人計劃」和收買科技間諜盜竊、複製美俄太空技術,讓外界很難相信它的宣傳。
斯德哥爾摩安全與發展研究所所長、中國問題專家施萬斯特羅姆(Niklas Swanstrom)承認,中共或許在高超音速武器方面已經處於領先地位,但這並不意味著中共有能力將其運用於軍事行動中,還不足以打破當今世界的軍事均衡。
他在2021年11月向法新社表示:「我們必須清楚一點,就軍事技術整體水平而言,美國仍遙遙領先於中國。」@
--------------------
請訂閱新官方YouTube頻道:
https://bit.ly/2XxPrsd
✅立即支持訂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直接贊助大紀元: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ponsors
✅成為我們的Patron:
https://www.patreon.com/epochtimeshk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