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三道紅線管控下民營房企深陷流動性危機,致其減少購地,這使得靠「土地財政」的地方政府陷入困境。日前,地方政府融資(城投)平台成了拿地的主力軍。分析表示,這些融資平台實質是地方政府借錢舉債的白手套,中共是在靠印鈔或向民間轉嫁來解決債務危機,以此維繫岌岌可危的地方政府和中國樓市。
截至2022年1月18日,中國22個試點城市已完成2021年全部三輪集中土拍。22城累計供應宅地宗數較2020年增加6%,但累計成交宅地宗數較2020年下跌6%。房地產數據公司北京諸葛找房顯示,22城流拍率,首輪為10%以下,二輪達36.2%,三輪也達到24.4%。
中國指數研究院土地拍賣監測總監張凱對媒體表示,受「三道紅線」政策打擊,民營房企資金緊張沒錢競標,國有企業成為拿地主力,以托底房地產市場並支持地方政府。
易居中國研究與發展研究院研究主任嚴躍進對媒體表示,近幾個月來,地方政府融資平台購買了全國約30%的地塊,在一些縣城的貢獻率可能上升至50%左右。
所謂地方政府融資平台,據中共銀監發(2013)10號文件定義,是指「地方政府出資設立並承擔連帶還款責任的機關、事業、企業三類法人」。
旅美經濟學家黃峻(Davy Jun Huang)對大紀元表示,地方融資平台(城投公司)是地方政府的地方國有企業,從2021年下半年開始積極參加土地招拍掛,是按照地方政府的指示操作,「意圖是『製造土地市場日漸復甦』的『人造預期』,以此在數據上混淆市場預期」。
地方政府融資平台的產生及債務
資料顯示,1994年,中共分稅制等財政金融體系改革後,一方面,地方政府因消費稅、增值稅等主要稅種歸繳中央,財政困境逐漸增加。另一方面,商業銀行因規定不能直接貸款給政府部門與行政機構,貸款投向成為商業銀行糾結問題。
上世紀末,在國有大行以及國開行等政策性銀行的支持下,地方政府開始設立融資平台公司(地方國企),以地方政府撥入的項目壟斷性收入、有收益項目、股權及土地等資產,來承接商業銀行的信貸投放,也變相實現地方政府融資目的。
地方融資平台除從銀監會體係獲得貸款及非標融資外,融資平台還可以通過以上資產發債融資,即所謂的城投債,包括發改委體系下的企業債、證監會體系下的公司債以及交易商協會旗下的中票短融等等。
彭博社分析,地方政府融資平台(城投公司)購地雖然有助於遏制當前土地銷售下滑的趨勢,從而在經濟放緩的情況下緩解各地政府的財政壓力,但無疑也將推升城投公司的槓桿率,並進一步增加其本就沉重的債務負擔。
資料顯示,截至2021年5月,中國共有11,477家融資平台,包括互聯網金融、P2P等。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早前測算,截至2020年末,中國城投公司的總債務達到39萬億元(人民幣,下同),而高盛2021年9月發布的報告稱,至2020年底,中共地方政府融資平台債務總額達53萬億元。
彭博數據顯示,中國城投公司在岸市場的債券餘額已飆升至1.9萬億美元,離岸約870億美元。而在境內外市場2022年將面臨約3760億美元的債券到期,其中大部份債券為境內債券。
《華爾街日報》本月的報道稱,城投公司是一個主要的隱性債務庫,內含大量的地方隱性債務。中共政治局、中央辦公廳及中共國務院曾在2017年、2018年多次發文強調,「穩妥化解累積的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堅決遏制隱性債務增量」。
2020年12月,中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化解地方隱性債務的政策定調,「2025—2030年期間化解完畢地方隱性債務已成為一項政治任務。」不過,外界至今沒有看到關於中共地方政府隱性債務的官方帳目。
融資平台是地方政府借錢舉債的白手套
那麼,融資平台(城投公司)有錢去拿地嗎?黃俊表示,除了發行大量的各類債券獲取資金拿地外,城投公司拿地的錢主要來自銀行貸款,貸款抵押物包括:地方政府撥入的土地使用權;地方政府撥入的物業、市場、碼頭等資產;及營運公共事業的收入這三個方面。「實際情況往往互相疊加,而且存在兩城投互幫擔保等。」
而土地使用權是地方政府最容易動用的資產抵押物,黃俊說,由於融資平台是「閉環」操作,拿土地抵押貸款,貸款後再去拿地,即「完善土地使用權手續的土地被地方政府『裝』進地方的『土地儲備中心』或者城投企業後,就可以向商業銀行貸款去買招拍掛土地使用權,買下之後再抵押,再運作;或者兩城投企業互相通過土地使用權招拍掛倒手,產生市場交易數據。」
熟悉房地產運作的大陸福建企業老闆程勝(化名)也對大紀元表示,城投的幕後老闆就是政府,他們通過所謂的公開招拍買賣價格,以此作為向銀行抵押的評估價格,獲取貸款,融資平台就是地方政府的白手套。
「比如我這邊所在位置的這塊地通過拍賣,被福州一家城建公司買走,而這家公司原本就是福州市政府的國企,就是說左手是政府在徵地,右手又賣給自己的城投公司,賣給自己的企業,左手倒右手,價格直接控制,就這麼玩,整個就是惡性循環,拆東補西。」
黃俊表示,融資平台大量購地實際上並不能緩解地方政府財政上的收支缺口,原因是地方政府的債務其實就是這些企業的債務。
「他們把之前國家層面政策去庫存與大量政策支持下取得的收益不去償還原有債務,出於政績考慮、工程灰色等,去加碼放大槓桿『大躍進』,結果是『大象耕田越踩越深』,甚至有時候一個地方政府領導上台後過度大搞基建,短短幾年消耗了整個地方政府多年的財政盈餘,而當國家層面政策收緊或者變化,還會造成地方財政債務危機。」
旅美政經分析人士唐敖對大紀元表示,融資平台(城投)拿地現象的出現,是中共政權走投無路之下的選擇,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中共不得不靠賣地收入來維繫它的地方政權,「融資平台買土地的錢很大部份來自銀行貸款,但這個債務是由城投公司來背,並不會增加中共政府名義上的負債率」。
另一個原因是中國樓市遇冷。唐敖說,雖然部份經濟發達的一、二線城市的房市目前尚可,但樓市整體形勢堪危,尤其是民營房企的債務危機加大了房市下行的壓力,而房市的冷清又傳導至土地市場,當局被迫自己入場做托,炒賣土地,給房市托底。
「但這個做法是飲鴆止渴,因為隱形債務巨大的中共地方政府和銀行系統,托不住規模龐大的中國樓市。」
中國房地產經理人聯盟理事鄧浩志對媒體表示,如果房企生存狀況情況不改善,這種托市意義並不大。「一則土地出讓收入只是『左手交右手』,並沒有有效增加收入;二則也改變不了普通房企對市場的預期,更改變不了他們的資金狀況,只能算無用功。」
黃俊說,城投拿地背後的動機除了托市地產「創造預期」外,當然,「城投也會投資開發一些房地產項目,而買入的土地使用權更多作為日後與民營房地產企業合作時的『作價入股』用。另外,城投的一些債務,可以通過有公開的交易記錄的土地使用權進行抵債。」
中共靠印鈔或向老百姓轉嫁來解決債務危機
黃俊表示,拿地的貸款也會給商業銀行帶來風險,因為隨著地方城投的債務越陷越深,國家層面政策的收緊,如果真正市場化,這些貸款不少是極大風險,過去這些風險由上級政府出面,甚至中共中央政府出台政策由中央財政「兜底」,「把銀行呆壞帳資產剝離到某個資產管理公司,日後整合處理,這個剝離過程,可以理解為央行印鈔把壞帳更換了」。
另外,「對於呆壞帳嚴重的,北京指派其它銀行接管。還有就是債轉股,把債務直接轉變成企業的股份,銀行變成企業的『股東』,帳面上處理就不是壞帳,時間換空間。」
對於無法以上操作的,或者救濟意義不大的,就控制它們「有序清算破產」,由市場慢慢消化。而以債券方式發行的很多城投債,視不同情況賠付不同,「看是否可以穩定或者控制住」,黃俊說,「過去通過漲價去庫存,把債務轉嫁到最終消費者,例如之前的漲價去樓市庫存」。
唐敖表示,中共地方政府利用融資(城投)平台「左右手倒賣」拿地,是變相利用銀行貸款支撐入不敷出的土地財政,「這種倒賣惡性循環會推高建房成本和樓市價格,將地方政府的債務轉嫁到購房者頭上」。#
------------------
請訂閱新官方YouTube頻道:
https://bit.ly/2XxPrsd
✅立即支持訂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直接贊助大紀元: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ponsors
✅成為我們的Patron:
https://www.patreon.com/epochtimeshk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