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世界很奇幻,美國拜登政府與民主黨的極端進步派正想傾美國之力,大舉借債學習綠能先鋒德國,而德國卻從「綠能先鋒成了綠能孤兒」,歐盟委員會準備將德國決意拋棄的核能、天然氣列入2021年最後幾個小時提出的「綠色投資項目」計劃。而德國雖然極力反對核能,但估計恐怕無效,因此,極有必要談談德國最近的綠能麻煩。
德國綠能:今年麻煩特別多
我曾寫過一篇《德國經驗:綠色能源「正能量」難抵「負能量」》,這「負能量」就是因為綠能的主體——風能、太陽能供應極不穩定,發電成本極高,十年綠能政策下來,最大的「贏家」是大工業與高耗能用戶,居民和小型工商業用戶需要支付的稅費與附加比例更高,可達總體電費的75%。更讓人悲觀的是電費上漲看不到盡頭。
從2021年入冬以來,歐美的綠色能源就開始進入分裂的奇幻狀態:
一方面,美歐主導的第26屆世界氣候峰會正在極力展現「綠色能源」的宏圖,並想採用各種方式說服幾個能源消耗大國例如中俄印巴將綠能目標再推高,有點類似毛澤東當年「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那狀態;另一方面,歐盟實際上已暗暗在籌劃推出「綠色投資項目」計劃,核心就是擴大綠能範圍,將核能、天然氣等納入綠色能源。與此同時,法國正在將業已關閉的核電站陸續啟動,支援電力短缺的友邦,以幫助德國人度過寒冬。德國為此花費不菲,除了電費之外,還得支付排污費用。
歐盟新綠計劃驚破德國綠能夢
英國退歐之後,歐盟內部的德法雙頭格局已經形成。隨著德國的綠色能源政策陷入困境,一些經濟實力不如德國的歐盟小國更是負擔不了昂貴的電費,近一年多以來,針對哪些燃料真正符合可持續標準的問題,歐盟成員國一直存在分歧。德國、奧地利、盧森堡等國表態反對核能;捷克、芬蘭,以及國內71%電力來自核能的法國,則主張在逐步淘汰燃煤的過程中,核能是不可或缺的替代能源。
德國在歐盟內部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加上以環保為主要訴求的綠黨成為新政府的三鼎足之一,剛剛宣布德國進入淘汰核電的倒計時狀態,在2021年最後一天關閉了剩餘6座核電站中的3座,宣布2022年底將全面淘汰核電。德國新政府一位發言人表示,「對於德國政府來說,天然氣在逐步淘汰燃煤的過程中是一種重要的替代能源」,「在核能問題上的立場保持不變,即核能不能被視為是一種可持續能源」。
但歐盟委員會卻反其道而行之,在德國宣布關閉三座核電站的同一天,悄悄向成員國分發了「綠色投資項目」計劃新提案的文本,該提案將核能、天然氣納入綠能範圍,所有核電廠相關投資案只要具備安全處置放射性廢料的計劃、資金和場所,並在2045年前取得建造許可證,即可標記為「綠色」投資標誌。
德國的反對能否起作用?恐怕不能,據美國Politico報道稱,反對核能的歐盟成員國達不到所需的多數(至少20個成員國、覆蓋65%的人口),歐洲議會也不太可能有多數成員反對歐委會這一提案。更何況,2022年恰逢法國做歐盟的輪值主席,正摩拳擦掌地要好好履行主席職能,估計會力促這個方案通過。
德國的綠色能源政策帳本
德國這本綠能政策帳,旁人看著都肉痛:十年前,德國核電站電力供應佔到全德電力供應量的四分之一,但就在短短十年間,德國卻「揮刀自宮」,關閉了全國大部份的核電站,損失1.7萬億歐元(約人民幣10萬億元),如今甚至還因為電力供應不足,不得不從法國圍繞德國邊境修建的一圈核電站高價買電,成為名副其實的冤大頭。剩餘的三座核能站拆毀,每座還需要投入11億歐元。事到如今,德國為甚麼還要堅持障礙重重、代價高昂的綠色能源政策呢?原因有二:
一是意識形態問題。作為二戰的戰敗國,德國要跟一起與軍事和武器相關的東西做切割,哪怕是民用的核電站,在德國人眼裏也是「魔鬼」,極端的原教旨主義的「綠色」理念成為德國人在國際社會上展示和平進步的主要形式,反核能一直是德國左派的政治標配。
二是德國的碳排放額度交易計劃已經推出,正敞開口袋準備裝錢。1997年,全球100多個國家簽署了《京都議定書》,該議定書第17主題規定,碳排放交易是一個可交易的配額制度。德國十年前實行綠能政策之時,就指望碳排放額度交易能夠成為德國今後的經濟支柱。2021年1月1日,德國成功啟動國家碳排放交易系統,固定價格為25歐元,涵蓋所有不受歐盟碳排放交易系統監管的燃料排放(主要是供暖和道路運輸領域)。未來幾年,德國的固定價格將持續上漲,2022年30歐元,2023年35歐元、2024年45歐元、2025年55歐元,2026年,配額將在55~65歐元的價格區間內拍賣。
這些排放來自如取暖油、天然氣、汽油和柴油等。一些燃料(如煤炭、廢棄物)將在2023年逐步被囊括其中。如果將核能、天然氣納入歐盟的新綠色能源計劃,德國的碳排放收益將大為減少。
基於上述兩大原因,德國會竭盡全力,反對歐盟通過新的綠色能源計劃。但德國如果失去歐盟支持,未來將成為「綠能孤兒」,不想花錢買罪受的其他歐洲國家可不想奉陪。
德國綠色能源政策 法俄兩國成最大受益者
德國除了宣布2022年完全棄核,還計劃在2038年前關閉所有煤電廠。根據德國能源與水經濟協會BDEW的數據,2021年上半年,德國電力結構中佔比最高的是可再生能源發電(41.4%),其次是褐煤發電(17.8%),然後是天然氣發電(16.7%),核電(11.7%),硬煤發電(8.4%)。棄核又退煤後,按目前的數據來看,這個缺口佔比高達37.9%。但理想很高尚,現實卻骨感,到了嚴冬,德國依靠的太陽能和風能等新型能源開始變得不穩定,仗著手裏有銀子,德國還可以高價跟法國購買核電。
法國經濟正陷入低迷,前一向與中國簽訂了一個向中國供應豬肉的合同都歡慶了一番,如今又多了一個向德國供電的財源,當然高興。德國廢除核電,法國可沒廢除,55.1萬平方公里的國土面積,共建設了56座核反應堆,71%的電靠核能提供。
2021年11月聯合國第26屆氣候峰會召開之時,能源危機正在席捲全球,歐盟一些國家首當其衝。這些國家本來就是能源消耗大國,一逢能源短缺,紛紛出手搶購,導致全球能源價格的暴漲。歐洲能源危機越演越烈,供需不匹配導致價格飆升,天然氣批發價格漲至2021年初的五六倍,其中大部份由俄羅斯供應,急缺天然氣供暖的德國政界怒斥這是「俄羅斯實施天然氣勒索」,而其他諸如石油、煤炭、電力等價格也是一路狂飆,面對這高不可攀的價格,許多付不起錢的用戶恐怕只能在寒冬中硬捱了。
從19世紀中期以來,德國人對世界有三大貢獻:共產之父馬克思,其思想至今仍然指引著美國BLM的前進方向,在美國左派中頗有市場;兩次世界大戰,其中希特拉的種族優劣論至今仍有市場,只不過爭論雙方各取所需,妄加解釋以污名對方;大重置理論的倡導者世界經濟論壇的創始人施瓦布(Klaus Schwab)也是德國人,大重置的兩大抓手是綠色能源與疫苗證,如今德國從綠能先鋒淪為綠能孤兒,不知這位施瓦布先生如何重施妙手,讓大重置再度回春?#
(大紀元首發)
------------------
請訂閱新官方YouTube頻道:
https://bit.ly/2XxPrsd
✅立即支持訂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直接贊助大紀元: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ponsors
✅成為我們的Patron:
https://www.patreon.com/epochtimeshk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